一、平仄《南史·庾肩吾传》:“齐永明中,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陆厥传》:“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永明体’。”入声出现很早,在《诗经》中就开始使用,但是诗人有意识的把四声引入诗歌创作是在齐永明年间(就是宋齐梁陈中的齐,在诗书中也称南齐),永明体的出现就是诗歌格律化的开始把平上去入运用到诗歌中来。《南齐书·陆厥传》引沈约语:“大旨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关于对沈约的浮声和切响,解释有不一样的。要有制韵就要分平上去入,要求和就只分平仄。尽管汉字有四声变化,但在诗歌创作里却不分四声,而重点分平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就是平,上去入就是仄。沈约提到的所谓“浮声”、“切响”就是对四声的另一种归类:浮声:指平、上、去声;切响:指入声;在词的押韵中正是如此,词的韵部分十九部其中平上去分十四部,入声分五部。另外,当时提出四声和八病,八病就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在古代律诗中不可成立的几种错误:平头: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上尾:上句第五字与下句第五字同声调,但押韵者除外;蜂腰:是指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调;鹤膝:指上一联与下一联(第一句和第三句)首句的末字同声调;大韵:是与韵相犯,一联中有与韵同音者;小韵:指除韵外,一联中有相犯同音者;旁纽: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正钮: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八病仅作了解即可,现代的格律诗可以不考虑这八病。平和仄的对立平仄的对立,实质上就是高低调和长短调的对立。由于平、上、去、入四声不同的发音特点,当不同声调的音节在诗句中有规则的交替或重复时,诗句就有了一种音韵美,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感。格律诗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平仄押韵,在律诗部分还要加上一个对仗,这也是诗词写作中最基本的部分。二、律句律句的四个基本句型(前两句为一联,后两句又为一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注:(王力先生指出:“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二字与第五字在仄声中应力求其不同声调,即使用上/去/入声不同的仄声;)在七言律句中,只需要在这四个基本句型上变化即可:仄仄前面就加上平平,平平前面加上仄仄就变成七言律句了,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总之,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相反)的。三、准律句两种准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由平平平仄仄变化而来,在格律诗中第七句多半用这种句型,因出现频率非常高,也看这律句的一种: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第三句和第七句就是用的“平平仄平仄”的句型。四、粘对:对即平对仄,仄对平,在对句中平仄是一一对立的,比较容易理解,而且有的地方也可以通融(比如在七言中我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以不容易出错。粘对律诗中有“粘对”的讲究,所谓的“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局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平起,则下联的出句是另一平起;上联的对句是仄起型,则下联出句应该是另一仄起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两联黏连起来。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答,是为变化句型,不单调重复。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变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在五言律诗中,不管是律句还是准律句第二字是永远相粘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粘对的作用就是是声调多样化,在诗句均为律句的前提下,如果不对,上下两句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平仄又雷同了。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初唐时期,格律未严,粘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失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直到王维都是如此。杜甫的诗中也有个别失粘的例子,比如《咏怀古迹》(其二)中的颔联和首联就失粘。对的规则确定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有失对的情形。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诗家大忌,更没有人会犯这些规则了。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其中国是入声字,蓬是平声字,这里就失粘了。还有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中的“流”和“望”一个是平声,一个仄声也是失粘了。不仅律诗中有失粘,绝句也有失粘的,而且不乏名家名篇:比如王维名篇《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闻”和“景”平仄不同,也是失粘了。还有柳宗元名篇《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径”是去声,“舟”是平声,也属失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