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北齐的刻经书法,泰山经石峪

北齐的书法历朝不为人重视,但到清代碑学兴起,由于金石家、书法家的收罗和重视显彰于世。现存的北齐书迹犹夥,有写经卷,墓志。造像记而以佛教刻经最为壮观,堪称独步古今。

北齐实际上有博大的佛学气象,这与其时代特征有关。东魏定武八年(),高洋废孝静帝,建立北齐,虽然国祚不长,只有二十七年(-),但在北齐全盛之时,“西苞汾晋,南极江淮,东尽海隅,北渐沙漠”,六国之地获其五,九州之地分其四。也算是文化大兴的时代。

(北齐的版图)

注意,这个时期,西边与之对峙的,是北周,南边隔江相望的,是南朝陈。我们知道,南朝的梁也佞佛,但他们却不曾有过北齐的刻经盛举。北齐境内的刻经活动自立国之初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北齐亡国后的第三年方告结束。

现在见到的刻经遗迹,文本内容包括五项:一是佛经,是刻经的主体;二是各种佛号,这是替代佛的一种做法,仿佛题写祖先名字的牌位代表祖先一样;三是赞助人的题名,其中有“经主”一类,他们既是刻经的赞助人,也是刻经的发愿人;四是书写者的题名;五是年款。

让我们来看一看北齐的刻经书法吧:

总体来说北齐的刻经的体势,有隶书,有楷书。一个一个说:

隶书

北齐的刻经隶书有以下四种类型:

1、第一类隶书,属于魏晋隶书的余绪,波挑分明,结构平正,但是缺少魏晋隶书严整峻厚的气质。如北响山堂所刻《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实物局部)

(《维摩诘经》拓本)

(《维摩诘经》拓本局部)

2、第二类隶书收敛翻挑,略带楷意,笔画丰腴,可以北响山堂所刻《无量义经》为代表,如图:

(北响山堂《无量义经》拓本)

以上这二类,字形约在方寸左右,见于邺城一带的河北、河南地区的刻经。

3、第三类隶书,见于山东地区的大字刻经,以《泰山经石峪刻经》为代表,这类隶书的翻挑都隐敛于笔势之中,笔画形态以饱满圆浑、含蓄凝练为特征。如图: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局部)

(《金刚经》局部,泰山经石峪刻经)

同时,它又字形方整。如“口”之类的包围结构颇有张力;其结体宽绰,正面取势;或疏或密,因字从宜。而且时有舒展的笔画跃出,于是凝重的体态中又能显出生动纵逸的情调、雍容大度的风范。

(《金刚经》局部之二,泰山经石峪刻经)

4、第四类隶书见于冈山散布的刻经石上,也是擘窠大字。如图:

(《冈山刻经·他方石》局部)

我们可以觉察出它的笔画形态有些怪异,有方笔也有圆笔;其捺笔作燕尾式的分叉。有的横画收笔处,下端如楷书的顿笔,上端有意向上挑起一撮尖波。笔画形态不规范,结字粗俗生犷,别字、错字甚多,基本毫无姿态可言。

此类隶书是摩崖刻经中的特例,看来书写者的书法水平不高,不具有书写擘窠大字的能力,又刻意模仿邻近的大字隶书刻经,所以出现了如此怪模怪样的隶书。后人所冈山刻经断为楷书,实在是冤枉了它的作者,他在笔画形态上所作的那些修饰,本意是当作隶书写的。

总经一下隶书。

北齐刻经中的隶书,第一类是当时的隶书正体,但徒具隶书的外在形式;第二类虽有变通而无振作之态;第三种类型最有特色,笔圆势方,浑穆高古,其风格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中国隶书史上最壮观的奇迹;第四类,是刻意模仿的俗笔隶书。

楷书

北齐刻经楷书,以娲皇宫刻经中的楷式最为典型,如图:

(娲皇宫刻石实物局部)

其笔画丰腴,结体横宽,略有欹斜,呈“横斜”之势,与写经体楷式颇为相似。

(《娲皇宫刻经》拓本)

此外,琮有山东兖州的《北齐造像记残石》,书写风格与娲皇宫刻经楷书是一家眷属。而山东汶上水牛山楷书《文殊般若经碑》,包世臣誉为“深穆简静,自在满足”,杨守敬评为“原本隶法,出以丰腴,有一种灵和之致,其平正雍容的楷式,与《北齐造像记残石》类似,但此碑书刻时间素有争议,大约在北齐、北周之际,未有定论,暂不详说。

需要注意,北齐刻经楷书也带有隶笔,如果只是改变提按的用笔,用圆浑平实的笔法书写,并引长撇笔、捺笔,即使仍作横斜的结体,仍然可以逼似第三类隶书(即泰山经石峪刻经类),可见刻经楷书与第三类隶书是一笔之转。

(之9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