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风云喜酒高澄遇刺并非高洋的阴谋,

东魏末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作为高欢继承人的高澄遇刺被杀,引发了东魏政局的巨大动荡。高澄作为高欢的继承人,在颍川之战中击败西魏大军后,便开始了做谋朝篡位的准备。当时他借着击败西魏的威风,已经以大将军兼相国的身份独霸朝政,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只是傀儡皇帝而已。因此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与心腹商量谋朝篡位的事情。事情发生在邺城的东柏堂,高澄正与心腹商量事情,却被自己的厨子兰京带人刺杀。虽然此事在高澄的弟弟高洋的组织下迅速被平定,却留下了不少疑点,引起后世人的争论。

对于高澄遇刺的原因和幕后主使,历朝历代的历史学者门提出了不少假设,各种说法议论纷纷。在《北齐书》和《北史》等正式史书中,记载了高澄遇刺的全过程,就连细节都非常详细。按照这些史书的说法,刺杀高澄是厨子兰京临时起意的想法。据说兰京是南梁名将兰钦的儿子,因为与东魏作战中被俘,所以送到了高澄府中当厨子。兰京多次请求高澄放他回南梁,但高澄都不允许,所以他怀恨在心。事发当晚兰京到高澄与心腹谈话的房间中送吃的,引起了高澄的不满。高澄对心腹说他梦见了兰京用刀砍他,所以他想要处死兰京。

兰京在门外偷听到这个消息,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带领六个人提刀闯入高澄议事的房间中,先将高澄的卫士砍得一死一伤,吓得高澄躲到床下。然后兰京带人刺伤了上前阻止的大臣陈元康,又叫人掀开大床将高澄刺死。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邺城东门的高洋耳中,高洋迅速带兵搜捕刺客,将兰京一干人等杀死。然后他宣称高澄只是受伤没有生命之忧,将此事压下后控制了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然后又带兵去了东魏军事重镇晋阳掌控兵权,迅速的平定了高澄死后出现的政治乱局。直到第二年,高洋才公开高澄的死讯,办理了丧事。

由于高洋是高澄遇刺事件的既得利益者,所以很多学者将此事的幕后主使认定为高洋。但他们的理由其实是比较牵强的,并没有切实的证据。他们第一个理由是,从陈元康的史料中记载,跟随兰京行刺高澄的刺客中,有一位是高洋的侍卫。这个侍卫叫做阿改,与兰京商量同时刺杀高澄和高洋兄弟。由于事发突然,阿改和参与了这次行动,成为刺杀高澄的凶手之一。很多学者认为,这段史书欲盖弥彰,这个阿改并非要刺杀高洋,而是高洋与兰京之间的联络人。正是如此,高洋才能暗中布局,利用兰京刺杀了高澄。

对于这个说法,学者们还有一些旁证。比如兰京等人刺杀高澄后并没有火速离开现场,而是被赶来的高洋卫士捕杀。他们认为兰京等人没有离开现场,实际上是等着向高洋邀功。高洋让卫士立刻杀死兰京等人,而不经过审判,其实就是为了灭口,防止自己弑兄事情暴露。

学者们的第二个理由是,高澄与心腹商量谋朝篡位的大事,高洋居然不在身边,而是借故去了邺城东门,这太可疑了,很明显的是制造不在场证据。高洋是高澄的同母弟弟,高澄对高洋虽然态度不太好,但职位上给得很足。高澄每次晋升,都把自己原来的职位让给高洋,所以高洋是东魏实质上的二把手。

谋朝篡位是当时高澄的第一大事,作为二把手的高洋怎么可能在商量的关键时刻缺席?高洋去了邺城东门后,又能及时得到消息返回,显然是提前有所布置的。所以学者们认为,这就是高洋提前布下的一个局,目的就是为了刺杀高澄夺取权力。高洋是东魏的二把手,高澄死后自然以他为尊,废除皇帝也就顺理成章的。至于史书上写的内容,很可能是为了掩盖高洋弑兄夺位的险恶用心,才故意制造了兰京和高澄矛盾的假象。而且学者们认为高澄应该是很宠信兰京的,否则不会让他当自己的厨子,因为古人对饮食安全也是非常看重的。

如果只按照上述这些逻辑进行分析,看起来高洋似乎是行刺高澄的幕后主使。可如果从史书上的记载去看,这种说法也是难以自圆其说的。首先从兰京的来历上看,就根本无法成立。史书说兰京是南梁名将兰钦的儿子,但从《南史》和《梁书》中的记载来看,兰钦只有一名儿子叫做兰夏礼。兰夏礼和兰京的名字从字面上完全无法关联,根本不符合南北朝门阀政治时代官宦家族子弟取名的规则。因此这个兰京的来历和说法就成为很大的疑点,而和兰京一起密谋行刺高澄和高洋的阿改就更成了问题,这段史料显然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除此之外,高洋在事件发生后的行为也不似主谋的正常表现。虽然高洋在事发时去了东门比较可疑,但作为二把手被高澄派出去做重要布置也是很可能的。高洋处置了兰京等刺客后,并没有将这件事情宣发出去,而是对高澄秘不发丧,积极的掌控东魏的政权和军权。这说明在事发前高洋并没有在军政之中有所布置,那么说高洋布局就站不住脚了。争权夺利的事情肯定要严密布局的,高洋虽然快速的平定了高洋遇刺后的乱局,但显然是没有准备的。不论是突然去皇宫找元善见,还是突然降临晋阳,这都是突发性的事件。

如果高洋早就布局刺杀兄长,根本不可能搞得这么仓促。权力争夺这种事情的风险是极大的,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是迫不得已的原因,绝不可能如此仓促行动。高洋显然没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此仓促行动简直就是自找麻烦。有人觉得可能是高洋担心高澄登基后自己没有当皇帝的机会,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了。高澄本来在兄弟之间就比较老实的样子,说她貌忠实奸也好,韬光养晦也罢,但都躲过了高澄的双眼。实际上包括其母娄昭君都不看好高洋,甚至阻止他谋朝篡位。

由此可见在高澄遇刺前,高洋一直活在兄长阴影中。他身边全是高澄的心腹谋士,他哪里又有空间布置刺杀兄长的局?而在高洋接替高澄掌控东魏后,拥立他废除皇帝的人,都是高澄留下的文臣武将,其中杨愔、崔季舒还是在高澄遇刺案中跑脱的大臣。而这些大臣后来也被高洋所重用,这显然不是一个弑兄上位的君王的做法。而高洋登基后对高澄的几个儿子极为宠爱,尤其是对高澄的小儿子高延宗,简直比亲儿子还亲。高澄的女儿乐安公主在婆家受了委屈,高澄亲自出马报仇。大名鼎鼎的高长恭便是高澄的庶子,也能不受猜疑受到重用。

对比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李建成子女和臣下的处置方法,高洋还像个弑兄夺位的君王么?他既没有借机打击兄长留下的心腹,也没有迫害兄长的子女,这完全是不符合情理的。难道他不怕高澄的这些子女长大后找他报仇?从这些角度看,高洋与高澄遇刺事件很可能没有任何关联。

既然高洋不是布局刺杀高澄的幕后主使,那高澄是被谁刺杀的呢?因为高澄得罪人很多,学者们也有各种猜测。从历史上的文人笔记来看,第二大嫌疑人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因为高澄都已经在明目张胆的密谋篡位了,元善见为了保住皇位先下手为强,也是很有可能的。

这里面其中有个原因便是事发之地东柏堂的主人是东魏的琅琊公主元玉仪,而这个女人是高澄最心爱的小妾。高澄因为迷恋元玉仪才常在这里办公议事,甚至为了出入方便减少了这里的卫士,只留两个贴身的王纮和纥奚舍乐。结果事发时,王纮身受重伤,纥奚舍乐被杀。而元玉仪是北魏宗室高阳王元雍的孙女,因为父母在河阴之变中被尔朱荣所杀,所以沦落到给孙腾做家妓的地步。被孙腾抛弃后才被高澄看中,不但将其纳妾,还让元善见封其为琅琊公主。而且高澄还和元玉仪的姐姐元静仪私通,所以两姐妹在高澄心中很受重视。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元玉仪姐妹作为宗室之后,和元善见有着私下的勾结,所以布局刺杀了高澄。可从这姐妹俩的人生道路来看,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保住东魏政权的存在,让鲜卑元氏继续当皇帝,对这姐妹俩根本没好处。她们最惨时都沦落到给人当家妓的程度了,还能管得了这些?如果不是高澄的关系,她们怎么可能重新拥有公主的封号和荣华富贵。而且她们作为高澄的小妾和外室,在政治斗争中是两面不讨好的。她们及时帮着元善见除掉高澄,也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元玉仪姐妹与元善见勾结布局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以及上高澄遇刺对于高洋来说是突发事件,对于元善见也是没有准备的。他听说高澄遇刺之时,惊喜过度高声欢呼。从他的表现来看,显然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而非提前布局的大喜。但在应对这场政治事件的速度上,元善见显然没有高洋反应快。高洋迅速控制邺城军队,捕杀兰京等刺客,将高澄的心腹和高欢的老臣聚集到自己身边,掌控了邺城内外的军政大权。然后他一边让高欢留下的老臣盯死元善见,一边秘密出兵晋阳,夺取了晋阳的军权。从这个过程看,高洋的能力是超群的,而他的反应却露出了一些细节上的线索。

高洋在高澄遇刺后的所有行为都是秘密进行的,对外完全封锁了邺城的消息,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尤其是他突然出兵到晋阳夺取兵权,这更是打了晋阳军阀老将们一个措手不及,由此可见他对这些人的防范非常之重。从这点上看,有理由怀疑行刺高澄的幕后主使,就是在晋阳的军阀老将之中。

在东魏的军政体系中,晋阳的军阀老将和高澄向来是争锋相对的。晋阳的军阀老将就是跟着高欢起家的鲜卑贵族,在东魏的军政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步。在高澄进入东魏朝廷之前,高欢就是靠着这些人控制东魏大权的。高澄进入东魏朝廷后,扶持了以博陵崔氏为首的汉族门阀,与鲜卑贵族形成对抗。

高欢表面上在儿子和老臣之间不站队,实际上则隐隐支持儿子,使得鲜卑贵族们受到极大的打击。因为高欢的关系,鲜卑贵族们在政治斗争中落在下风,而高澄则在朝廷中组成了以汉族门阀士族为主的集团势力。如果说还有谁对高澄谋朝篡位表示反对,那必然是晋阳的这些鲜卑贵族。北魏本来就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而高澄则更喜欢任用汉族门阀士族,双方存在天生的矛盾。如果让高澄成功登基称帝,那对鲜卑族的利益将是最大的打击。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鲜卑贵族肯定不会让高澄顺利的登基称帝。

但是高澄势力极大,继承了高欢的军政大权,邺城完全在其控制之中。而晋阳军队中也有不少汉族将领,所以鲜卑贵族们明着斗不过高澄,暗中搞刺杀可能行非常大。实际上后来高洋谋朝篡位时,这些鲜卑贵族也是强烈反对,甚至抬出了高洋的母亲娄昭君。最终高洋还是在汉族门阀士族的支持下成功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而在高洋登基后,很快就开始对军队进行清理,很多反对他登基的鲜卑老将都明升暗降,逐渐排挤出了北齐的军队系统。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政局中给高澄、高洋带来最大威胁的,便是高欢留下的这些鲜卑贵族。

这些鲜卑贵族军阀,要么是六镇起义后被高欢招纳的降兵,要么是北魏土生土长的鲜卑贵族,这些都是强烈反对拓跋宏汉化政策的。高澄打算走这一条路,明显是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被其安排针对性的刺杀并非不可能。也只有这些人才能在不声不响中将刺客安排进入高澄府中,完成了刺杀计划。兰京等人刺杀高澄后没有及时离去,很可能是等待着邺城中的内应接应。因为高洋反应迅速而阻断了邺城中内应向晋阳方面发送消息,所以让鲜卑贵族们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从这角度看,高洋在高澄遇刺当晚的一系列操作,都是针对鲜卑贵族的。

从史书记载来看,从高欢去世开始,这些鲜卑贵族们就变得非常不稳定。出了侯景掀起的叛乱以外,在北方的鲜卑贵族也搞过不少趁火打劫的事情。这些高欢时代的功勋将领都是桀骜不驯的,不愿意在高澄和汉族门阀之下仰人鼻息,自然会有所行动。在高澄紧锣密鼓的搞谋朝篡位之际,这些鲜卑贵族用刺杀来挑起政治纷争,既可以阻止汉化政策的持续推行,又可以打击汉族门阀集团,完全是一举两得的。如果邺城就此陷入内乱,他们也可以乘机发难,割据自立。所以鲜卑贵族军阀派人行刺高澄的可能性极大,而且有着极强的利益关联。

但是谁也没想到,平时给高澄当跟屁虫的高洋突然变得冷静果断起来,迅速控制了邺城内外,让高澄遇刺的阴谋被化解于无形。很多学者猜测高澄和高洋之间关系极差,甚至有野史说两人势同水火。可是从这个事情上来看,高洋完全是作为备胎设置的。一旦高澄有所不测,高洋具备足够的能力控制大局。试想高澄这样的枭雄,在谋朝篡位的关键时刻,怎么可能不有所布置?如果高洋真的是庸碌之辈,高澄又为什么要让他接任自己留下的位置?由此可见最了解高洋的还是高澄,毕竟他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