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5154126.html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奇迹,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文化带”在北京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名列北京三大文化带之一。北京地区何时开始建造长城?目前相关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在北齐时期,但是,又有文献显示,北京地区修筑长城的时间可能会更早一些。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先秦时期,战国七雄大致都修筑过长城,但是这时的长城是一段一段的,遍及全国各地,还没有连起来。第二次是在秦代,将燕、赵、秦三个诸侯国在北面的长城连接在了一起,地点则是沿着农耕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的分界处,是在中国的北方。第三次是在北齐时期,这次修筑的长城,与秦长城的修筑路线已经有所不同,主要是为了防御突厥、奚族等游牧部落的侵扰。第四次是在明代,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草原游牧部落的侵扰,其修筑线路又与北齐长城有所不同。中原王朝之所以倾全国之力来修筑长城,是出于当时政治、军事局势的需要。北京从古蓟城的建造开始,就因为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界处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最初也是距长城最近的军事要塞。许多研究长城的学者认为,在这四次大规模修筑长城的过程中,前两次所修筑的长城没有经过北京地区,而是在其北面,从辽东到内蒙古,然后一路向西。也就是说,前两次的修筑长城,线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秦朝把三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在一起而已。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北京赫赫有名的居庸关,和长城是什么关系?如果在北齐修筑长城之前,居庸关和长城有关系,那么,此前的两次修筑长城的工程就应该进入北京地区了。如果和长城没有关系,那么,此前的修筑工程也就与北京地区无关了。居庸关是什么时候有的?应该是在先秦时期。早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即有记载称:“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九塞之中的居庸塞应该指的就是居庸关,而其他八塞也应该是重要的关隘,只是有些关隘与长城并无关系。从汉代开始,记载居庸关的相关文献多了一些。如《汉书·地理志》是较早记载全国行政建制的专门文献。该书在相关记载中称:在秦朝设置的上谷郡(汉代隶属于幽州)下面有十五个县,其中的两个县为军都县和居庸县。而居庸县下面则标出“有关”,指的当然是居庸关。北魏时期《魏书·地形志》称:当时的燕郡下面辖有五个县,其中一个是军都县。显然,这时的居庸县被合并到军都县中。在该县下面标出:有观石山、军都关、昌平城。这时所标出的军都关,就是在《汉书·地理志》中所标出的居庸县的“关”,即居庸关。到了唐代,幽州的行政建制又发生变动,幽州下辖的范阳郡(今北京)设置有九县,其中即有昌平县。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在昌平县治所“北十五里有军都陉。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故关,亦谓之军都关”。在此之后的诸多学者对于居庸关与军都关的关系都进行过探讨,有的认为是相邻的两座关隘,有的认为是一座关隘而分为两处,故而才有了两座关隘的名称。这时文献中提到的居庸关,已经是北齐修筑长城之后的事情了,换言之,这时的居庸关已经与北京地区的长城有了必然的联系。居庸关是先秦时期就存在了,而这处关隘与北齐之前的长城是否有关联,就成为北京地区何时有了长城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一点,西晋时期的著名学者张华给了我们一点点宝贵的信息。张华是范阳人,在晋朝以博学著称于时,在他的著述中,尤以《博物志》一书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在该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燕却背沙漠,进临易水,西至军都,东至于辽。长蛇带塞,险陆相乘也。”文中“燕”指北京地区,“军都”指军都关,即居庸关,“辽”指辽东。“长蛇”指长城,是形容长城绵延不绝的样子。文中所述,是说这一段长城,西起军都关,东达于辽东。“险陆相乘”,则是指山险和平地相互交替的样子,即不论是山地还是平地,长城都是绵延不绝的。张华是晋朝人,距北齐要早二百年左右。而他又是范阳人,对于北京地区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因此,他在这段文字中写到的居庸关与长城的关系证明了在北齐修筑长城之前,也就是古燕国或者秦朝时期修筑的长城,是以居庸关(即文中的“军都”)为起点的。至于这段长城是否向西面延伸,他没有说,我们也不好下结论。但是一直向东面延伸,到达辽东地区,则是可以确定的了。因此,在北京地区修筑长城的历史,是可以上溯到北齐之前的。也就是说,北齐在北京地区修筑的长城,不是北京地区最早的长城。在晋朝以后的文献中,又有三种重要文献转引了这段文字。其一为《(乾隆)清一统志》,该书在引用这段文字时,标明是引自张华《博物志》。其二为清代朱彝尊的《日下旧闻》,他在引用这段文字时,标明是引自《河图括地象》一书,这部书早已经佚失,据称是汉代人所著。其三为《(雍正)畿辅通志》,该书也引自《河图括地象》。如果《河图括地象》确系汉代人所著,张华的《博物志》所引文字,也应该是从这部书中转引的。那么,汉代就已经有了从居庸关修往辽东的长城了。自汉代以后,据《北齐书·文宣帝纪》的记载,北齐天保六年(年)修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这里的“北夏口”即居庸关南口,也就是晋代张华所说的“军都”关。“恒州”在今山西大同一带。也就是说,北齐修筑的长城,是从北京到山西大同,共九百余里。由此而形成了一条以居庸关(即军都关)为中枢,东到辽东海边,西到山西大同的北齐长城。由此推断,北京地区最早修筑长城,可能是在汉代,最迟也是在晋代,其跨度是西起居庸关,东到辽东。到了北齐时期,又从居庸关往西直到大同,修筑了一段长城。而从居庸关往东,已经有了张华所描述的长城,北齐再加以修筑和完善,也是没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