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南齐书 >> 南齐书知识 >> 西蜀middot法苑

西蜀middot法苑

法义名相辞条类《法义名相辞条》辞条

主语∽颠倒。

概念∽移位倒置,反复回旋者,即为颠倒。鸠摩罗什曰:[有無見反於法相,名為顛倒。]摄论曰:[颠倒生相]。就是次序倒置,回旋反复之理趣。同时,颠倒亦有的义趣。即颠倒呈相,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逻辑∽非颠倒难以呈像。譬如镜鉴。亦如空谷回音,皆是极尽颠倒之能事也。亦如[颠倒衣裳]。或是[狄水衍兮风扬波,船楫颠倒更相加]。在这里,只有[船楫颠倒],往返究竟,倒置重复者,方才可以前进之。同理,人类只有在中,才能够不断地发展与成熟。

总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句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在这里明确展示:颠倒就是[回互~反馈],以及回旋翻转,翻来覆去,相互照应之意。这是一个完整的。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存在现象,给出一个直接的描述。不加任何主观意念上的拣择与取舍。这就是二字的原始之趣。有诗为证:引唐韩愈《秋怀诗》之八:“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鸣声若有意,颠倒相追奔。”

宋苏轼《江上值雪效欧阳体次子由韵》:“随风颠倒纷不择,下满坑谷高陵危。”引《南齐书·文学传·陆厥》:“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歷已不能尽。”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主观色彩。全部都是。

一句话:颠倒就是回互,就是应照,就是空谷回音,就是前后,左右,上下之相配,也就是。

公案类《西蜀骊珠拾遗》公案08

直解:西蜀·净然

公案第二十三则丹霞天然

丹霞天然禅师,不知何许人也。初习儒学,将入长安应举,方宿于逆旅,忽梦白光满室,占者曰:解空之祥也。偶一禅客问曰:“仁者何往?”曰:“选官去。”禅客曰:“选官何如选佛?”曰:“选佛当往何所?”禅客曰:“今江西马大师出世,是选佛之场,仁者可往。”遂直造江西,才见马大师,以手托幞头额。马顾视良久曰:“南岳石头是汝师也。”遂抵南岳,还以前意投之。石头曰:“著槽厂去。”师礼谢。入行者房,随次执爨,役凡三年。

忽一日,石头告众曰:“来日铲佛殿前草。”至来日,大众诸童行,各备锹镬铲草。独丹霞以盆盛水净头于和尚前胡跪。石头见而笑之,便与剃发。又为师说戒法,师乃掩耳而出。

便往江西,再谒马师。未参礼,便入僧堂,内骑圣僧颈而坐。时大众惊愕。遽报马祖师。马躬入堂视之曰:“我子天然。”师便下地礼拜曰:“谢师赐法号。”因名天然。马师问:“从什么处来?”丹霞云:“石头。”马云:“石头路滑,还跹倒汝么?”霞曰:“若跹倒,即不来。”乃仗锡观方,居天台华峰顶三年。唐元和中,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焚之。人或讥之。师曰:“吾烧取舍利。”人曰:“木头何有?”师曰:“若尔者,何责我乎?”

师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曰:“在即在,不见客。”师曰:“太深远生。”曰:“佛眼亦觑不见。”师曰:“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侍者以告。国师乃鞭侍者二十棒遣出。后丹霞闻之,乃云:“不谬为南阳国师。”至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丹霞师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丹霞师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丹霞师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还难得。”

丹霞师访庞居士,见女子取菜次。丹霞师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篮子敛手而立。丹霞又云:“居士在否?”女子便提篮子去。

有僧到参,于山下见师,乃问:“丹霞向什么处去?”师指山曰:“青黯黯处。”僧问:“莫只这个便是么?”师曰:“真狮子儿,拨便转。”少倾,师问僧:“什么处宿?”僧云:“山下宿。”师曰:“什么处吃饭?”僧曰:“山下吃饭。”师曰:“将饭与阇黎吃底人还具眼也无?”僧无对。

邓州丹霞天然禅师,生平不详。初习儒家学说,欲往长安应举,考取功名利禄,行途住宿,夜梦白光充满了房屋,请占卜者言:此是解空之详兆也。一禅客问:“仁者要去哪里?”丹霞曰:“进考选官去。”禅客对他说:“你选官不如去选佛。”

(注:白光充满,喻意解空无碍,净根圆融本俱。世俗称:大器善根之才。百年难遇。)

丹霞曰:“选佛应当到哪里去?”禅客曰:“今江西马大师出世,就是选佛之道场,仁者可前往。”于是丹霞就直造江西,见到马大师,便以手托幞头额。马祖顾视其良久,曰:“南岳的石头才是你的师父。”

(注:丹霞身世必不一般,初露锋芒,就已显示无证无修之大器也。马祖深知,此种大器非常难得,需石头禅师方可修理之。由此,直向石头处。)

遽抵至南岳后,依然是以手托幞头额。石头见此,直接曰:“到槽厂去劳作吧!”丹霞谢过师,即入行者房住下。随其日常作务,一下就服役了三年。

(注:只消习气,未学东西。丹霞本然自悟,无须再学。悟后方修,也就是消掉习气了。)

忽有一日,石头对大众讲:“明天铲佛殿前草。”到了第二天,大众及诸童子们全部都拿上锹锄头等工具,准备除草。唯丹霞一人,以盆水净头后,胡跪师前。石头见而笑之,果子熟了。于是为其剃发,收入门下。接下为其开示戒律,丹霞一闻,掩双耳而出。便往江西,再谒马祖大师。

至马祖处,并未参礼,便入僧堂,向内骑在前辈圣僧像的脖子上坐着,行为怪异,一时,大众惊愕。遽报告马祖大师。大师躬身入堂,视之内骑圣像之上,乃曰:“我子天然也。”丹霞闻言,即下地礼拜曰:“感谢家师赐我法号。”从此即名天然禅师。

(注:禅宗法脉,只传相契之人。一切色相,若稍有执,即为障碍。丹霞者,乃天然佛子也。唯存见性,不涉世俗相染。)

马祖问:“从哪里来?”

丹霞曰:“石头和尚处来。”

马祖云:“石头路滑,还跶倒汝么?”

丹霞曰:“若跶倒,即不来。”

(注:言外之意,石头拿不住我。要是拿住了,我就不到你这里了。)

后丹霞乃仗锡游览观方,居天台华顶峰三年。唐元和中,于慧林寺中时,遇天寒地冻,丹霞取木佛焚之取暖。有人讥讽他,责其毁戒。丹霞却曰:“吾要烧取舍利。”其人曰:“木头里何来舍利?”丹霞曰:“木头既然没有舍利,那你为什么要责备我烧木头呢?”

(注:丹霞属于另类,很少有如此大根器之人。后人读此公案,只可学其精神,气质,但不可学其方法。何以故?觉性本身不在相上。只有大修行人,才可作到:不昧因果!)

丹霞一日,拜谒忠国师,到时,先问其侍者:“国师在否?”侍者曰:“在即在,但不见客。”丹霞曰:“太显得生份了吧!”言外之意:何必摆这种大架子呢?真修行者是不会在这里装模作样的。侍者曰:“就是佛眼也是觑观不到国师真相的。”丹霞曰:“是龙就会生出龙子,如果是凤,则只会生下凤儿。”言外之意:我看到你,也就是看见国师了。

国师睡醒后,侍者以告丹霞来访之事。国师知来者不凡,责怪侍者,乃鞭打二十遣出。

事后,丹霞闻之,乃云:“真不愧为南阳国师也。”

第二天,丹霞又前往拜谒。见国师后,便展开坐具。准备以礼相待。

国师云:“不用了!不用了!”

(注:明白人相见,何须太多的礼节呢?)

丹霞退后了一步,立。

国师云:“正是这样!正是这样!”

(注:真行者当以谦虚为准则。禅师有言:退步原来是向前。)

丹霞闻言,于是又向前进一步。

国师云:“不对呀!不对呀!”

(注:到底是个什么呢?阿那个性相一如,无二无别,哪来的是与不是,这等闲家伙!)

丹霞洒脱,无遮无碍,于是绕国师禅床一匝,转身离去了。

国师慨叹云:“离开圣贤时代太久了,现在的人多是懈怠,不肯精进,即使是再过三十年,再寻找丹霞禅师这样见谛的人,也很难得啊!”

后丹霞师访庞居士,见一女子取菜归来,师云:“居士在否?”

女子放下篮子敛手而立。

(注:找什么?站着的,不是吗?!)

丹霞再问:“居士在否?”

(注:哎!你不是呀!别以为蚂蚁石头皆是佛。法法不相到,我只问”居士”在否?你不要在这里挡路。)

女子提篮子离去。

有诗言:

选佛丹霞幞头托。

铲草殿前净水和。

国师智语三关过。

居士无言道非辙。

经文类《妙法莲华经》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直译:西蜀?净然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66、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五十余年。其父忧念,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多诸金银、砗磲玛瑙、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辇舆车乘、田业僮仆,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人、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诸缘故,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有大力势。而年朽迈,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当如之何。尔时穷子,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体生疮癣,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尔时长者,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

[解]此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注:角色换成大迦叶了。前面须菩提以贫子故事形式譬喻之,后面大迦叶以偈语形式重宣之。前后呼应,加强故事的感染力。笔者认为,为了节省大家阅读的时间与精力,后面的译文,凡是遇到的地方,为了避免文字上的重复,皆以形式解析之。笔者就不再句句直译了。切望读者见谅。)我等今日,闻佛言教,欢喜雀跃,得其未曾有也。佛说声闻之乘,当得作佛,其中无上宝聚之法理法趣,不求自得。(注:法义之聚,实乃轨则之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走,远到他乡,流浪异土。斗转星移,五十余年。其父忧念,四方寻求,久求未见,止于一城,经年累月,积富敌国,然于一日,家中稳坐,偶见其子,佣工至此。父欲认子,子恐其富,豪贵庄严,岂是我住,思维是已,驰走而去。(注:人的生存条件,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格局,这就是辩证。大乘佛法的核心所在。经文法义在前面经文部分已然圆满,这里的重宣之偈,就不句句重复了。)

(待续)

法义研究类

西蜀·净然

《法义研究》

、今日依此文共同研究

今日说说此文

《论宗密的“知”字诀》

陈兵教授

十三、论宗密的“知”字诀

(接上)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法门经》谓“心之自性本来明澈”,本来明澈,即是本觉。《胜天王般若经》卷八谓如如“自性明净”。《宝性论》卷一谓“如虚空净心,常明无转变”。将心识“能照”(直觉)的功能比喻为光明,可溯源于汉译《长阿含·坚固经》佛答比丘偈“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今译“心识无形,光明无量”)。光、光明,喻心本具的觉知之性,从此可以引申出“心性本觉”——本来具有觉知、觉悟的功能。

对于真心为何本觉,《大乘止观》卷一解释:

既是无明自灭,净心自在,故知净心非是不觉;又复不觉灭故,方证净心,将知心非不觉也。

从圣者灭无明后证得净心及以净心灭无明的事实,知自性清净心不是不觉。又,心体平等,没有任何二元化的分别,亦无觉与不觉的分别,故言非觉非不觉,为了阐明本来是佛,说为本觉。此心体具有《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所谓无师智、自然智、无碍智三种大智慧。这大智大觉,乃心体本具,“故以此心为觉性也”。所谓本觉、寂照、灵寂之知,终归是中土佛学家依据修行的体验,参证经论之言而阐发。

明言纯粹知性即是真心的最典型经典,是北宋以来宗门中流传极广的《楞严经》,此经卷三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谓心性本来具有奇妙的明觉作用,这种明觉能自明奇妙的心性本身,名为本觉。经中层层辨析,说明作为心识本体的常住真心,非因非缘,非根非尘非识,非见闻觉知,而为见闻觉知之本,乃剥离了六尘分别的纯粹觉知之性,所谓“识精之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此经的这种说法,与一般大乘经论的确有别,故自译出以来,便受到质疑,近现代中日学者更颇多力论此经为伪,亦不无其理由。笔者认为,从译传看,此经当是印度传来,绝非中土人士伪造,至于其义理和圆通法门,当是印度大乘如来藏系的一种密义密法,这种密义密法若建立于通常教义的基础之上,则为正,但不宜作为佛法的基础教材。

依上述诸经论特别是《楞严经》,以离念的纯粹知性为心性的说法,未必纯属“中土伪说”。但对此知性的辨认,极须仔细,《楞严经》卷一述辨认法则云: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汝但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汝真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说完全离六尘而有不生不灭自体的纯粹分别性,可以认作真心。然此真心,必须离绝一切尘境,否则便是妄心。该经卷二明言:众生通常体认的觉知性,为第六意识的功能,此心“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是因缘所生妄心而非本有常住的真心。

佛经中常见的说法,并非体认纯粹知性,而是如赵州禅师等一样,强调“不知”,如《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佛言“不知不见,如是知见”。《中阿含经》卷七《大拘悉罗经》说“更乐灭,觉便灭,是谓知觉灭如真”。《杂阿含经》卷二十九谓“得初漏尽智,次究竟无知;得无知解脱,知见悉已度,成不动解脱”,乃证阿罗汉果。《摩诃般若经》卷六《含受品》云:

如虚空无见无闻,无觉无识,摩诃衍亦如是无见无闻、无觉无识。如虚空不可知、不可识、不可见、不得断、不可证、不可修,摩诃衍亦如是。

(待续)

其他类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大智度初品中菩萨释论第八(卷第四)

复有菩萨摩诃萨。

问曰。若从上数。应先菩萨次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次佛故。若从下数。应先优婆夷次第优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萨。今何以先说比丘。次三众。后说菩萨。答曰。菩萨虽应次佛。以诸烦恼未尽故。先说阿罗汉。诸阿罗汉智慧虽少而已成熟。诸菩萨智慧虽多而烦恼未尽。是故先说阿罗汉。佛法有二种。一秘密二现示。现示中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无余故。秘密中说诸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断具六神通利益众生。以现示法故。前说阿罗汉。后说菩萨。复次菩萨以方便力。现入五道受五欲引导众生。若在阿罗汉上。诸天世人当生疑怪。是故后说。问曰。在阿罗汉后可尔。何以乃在优婆塞优婆夷后。答曰。四众虽漏未尽。尽在不久故。通名声闻众。若于四众中间。说菩萨者则不便。如比丘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后在沙弥前。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弥后。此诸菩萨亦如是。虽应在学人三众上。以不便故在后说。复次有人言。菩萨功德智慧。超殊阿罗汉辟支佛。是故别说。问曰。声闻经中但说四众。此中何以别说菩萨众。答曰。有二种道。一声闻道。二菩提萨埵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是声闻道。菩萨摩诃萨是菩提萨埵道。以是故。声闻法中经初。无佛在某处某处住尔所菩萨俱。但言佛某处某处住与尔所比丘俱。如说佛在波罗柰与五比丘俱。佛在伽耶国中与千比丘俱。佛在舍婆提与五百比丘俱。如是种种经初。不说与菩萨若干人俱。问曰。诸菩萨二种。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菩萨总说在优婆塞优婆夷中。出家菩萨总在比丘比丘尼中。今何以故别说。答曰。虽总在四众中。应当别说何以故。是菩萨必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何者是。有声闻人辟支佛人。有求生天人。有求乐自活人。此四种人不堕菩萨中。何以故。是人不发心言我当作佛故。复次菩萨得无生法忍故。一切名字生死相断出三界。不堕众生数中。何以故。声闻人得阿罗汉道灭度已。尚不堕众生数中。何况菩萨。如波罗延优波尸难中偈说。

已灭无处更出不若已永灭不出不

既入涅槃常住不惟愿大智说其实

佛答曰。

灭者即是不可量破坏因缘及名相

一切言语道已过一时都尽如火灭

(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