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象山竹根雕在一批独具匠心的竹根雕艺人的创新与保护下,已成为浙江的新三雕之一,同时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品种。
象山竹根雕以传统为基础,吸收绘画、书法、雕塑等其他艺术养分,充分发挥竹根天然生成的美,运用写意的创作理念,根据竹根形状、肌理,随形施雕,使作品达到“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意趣,让竹根脱胎换骨成艺术珍品。
竹根雕的制作工序虽不多,但也需尽善尽美。首先选材:竹龄4~5年为宜,竹龄过短,则质地粗糙脆软易蛀;竹龄过长,虽老但硬易裂。一般以冬竹为佳,砍竹后,竹根在地里存留一段时间再挖出。材料的优劣很关键,会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好的根材应该是形状奇特,结构富有变化,质地坚韧细腻,色泽纯净光洁,纹理清晰美观,本身具有美感,这样才能激发作者的想像力和创作欲望。
其次是构思,得到根材时,对竹根的结构、肌理必须进行细心观察,反复揣摩,然后确定题材,不能急于求成,有时可以放它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像大师张德和的一个根雕作品《楚魂》,据说花了12年工夫才构思完成。
构思之后,是下刀施雕。先雕初坯,再局部精修。天然之根会有许多不足与多余,只有通过雕与不雕间自然过渡。方能成为完美的艺术品。最后,作品成型还要经过防霉、防蛀、防裂处理,以及抛光、打磨、上蜡,这样一件作品才算正式完成。
象山竹根雕是近几年才繁荣起来,然而,在历史上竹上雕刻早已存在。
竹艺在文化中沉淀
竹文化博大浩瀚,竹刻工艺只是其中一个门类。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在甲骨文出现之前,聪明的南方先民已在竹片上刻纹记事。到西周时,就已出现用于记事的朝笏。
竹根雕是竹刻家族中的一个支脉,具有独特自然的制作工艺,质朴高雅的审美特征,深受历代文人骚客的青睐。湖南江陵拍马山第19号战国墓就曾出土过古代盛酒器——竹厄,这证明,古人对竹子加工的技艺其实已经十分高超。
然而,据史料分析,竹根雕艺术最先出现于南齐,《南齐书——明僧绍传》中,有齐高祖赠竹如意给明僧绍的记载;北周文学家庾信也有“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的诗句。这说明在南北朝时期,竹雕艺术已开始流行。此后,关于竹雕的记载就更多了,像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巴州以竹根为酒注子(即酒壶),为时珍贵”。至于清代《红楼梦》四十一回所提到的,妙玉收藏的那件古董——九曲十二环一百二十节盘龙整雕竹根大海(盛酒器),更是件欣赏兼实用的珍品杰作。
不过,竹根雕真正兴盛是在明末清初。当时主要产地有上海市嘉定区和江苏省南京市,它们被称为“嘉定派”与“金陵派”。嘉定派的代表人物是朱鹤,他的作品精美传神,“世人宝之”,其作品《西园雅集图笔筒》被乾隆帝收入内宫,并题:“高枝必应托高士,传形莫若善传神”。另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皆得家法巧思、务求精诣。除了朱氏外,封氏三兄弟(锡禄、锡璋、锡爵)也是竹雕高手。康熙二十四年,锡禄、锡璋同时入京“以艺植养心殿”,成为专门为宫廷制作竹根雕的艺术大家。
金陵派的代表人物是濮澄,字仲谦。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中“仲谦貌若无能而巧夺天工。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已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讲的就是他。但,自濮澄之后,很少有“率意操刀而自然成趣者”。直至百余年后,侨居扬州的潘西凤,才偶或近似,郑板桥曾题诗赞赏“年年为恨读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雕竹,胸无万卷待何如。”可惜,如此高超雅致的艺术,自清中晚期后,逐渐衰落。后来虽有福建莆田、浙江浦江等地偶有操刀者,但都已是形存神亡,至建国后几近绝迹。
象山,依竹开雕
自古以来,象山人居竹乡、食竹笋、建竹房、用竹器,并创造了许多实用兼赏玩的手工艺品,这竹根雕艺术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老艺人,像已故的民间艺人张小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但篾匠手艺精绝,而且能在器物上雕花刻字,常落款:哈哈笑制。他做东西必须自己亲自上山选材,不计时日,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凡是他制作的竹椅、竹床历数十年,不摇不摆,不蛀不霉,堪称奇人。另外,有一位胡姓篾匠,手艺也非常高超,据说他能用细竹丝编酒壶,而盛酒不漏。
虽然象山历史上出过不少能工巧匠,也留下了许多竹工艺品,但基本上都是由竹身加工而成,除了罐、桶、升等粗制实用品,很少看到竹根雕作品。因此,象山竹根雕行业真正形成和崛起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一些有志青年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象山竹根雕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
如今,象山共有竹根雕艺人约百余人,他们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多项,其家级奖项80余项,大量作品被国内外行家、名人和博物馆收藏。
随着竹根雕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影响的日益扩大,目前全县拥有竹根雕生产企业20多家,销售网点遍及全国,产品出口欧美和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数千万元。鉴于竹根雕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年11月,象山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年10月,“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竹根雕专业委员会”挂牌象山;年3月,经全国专家论证会论证,象山竹根雕被列为新一代“浙江名雕”;年,首届(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象山竹根雕”勇夺博览会金奖;年,“象山竹根雕”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竹艺扬名中外
今天的象山竹根雕,不但继承了传统竹根雕的优秀精华,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艺人们不仅在创作内容上不断拓展,主题思想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如郑宝根的镂空雕《八仙》,周秉益的连体雕《闹元宵》,王群的开竹雕《情怀》,陈春荣的局部雕《姥姥》,朱利勇的局部雕《变天记》,陈善国的局部雕《鬼谷子》,蔡海楚的局部雕《道、道、道》,钱沙汀的写意雕《师法自然》,林海仁的局部雕《醉春》,朱至林的透雕《龙凤呈祥》,王进敏的连体雕《关爱》,胡宝华的连体雕《福寿双臻》,周岳奇的内壁雕《芭蕉美人》,朱宏苏的统体雕《秋江渔趣》,王春云的透雕《松下品茗》,朱敏辉的局部雕《举杯邀明月》,王永平的局部雕《扑蝶》,林海彪的连体雕《孺子可教》,孙德仁的局部雕《童心》,陈清通的统体雕《老枝新蕾》,李善成的局部雕《东渡》,张德和的组合雕《茅屋·秋风》等等。他们敢于打破材料的桎梏,把审美目光深入到竹根的每一寸肌理,创作出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这几年,象山县委、县政府对竹根艺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把象山竹根雕变成象山县特色文化品牌,年,县政府重点扶持“德和根艺美术馆”的建设,使其成为集创作、研究、展示、交流、培训、传承于一体的竹根雕艺术中心和文化交流平台。年7月,象山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大扶持竹根雕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对竹根雕税收给予优惠,对获奖者给予奖励,对重点获奖者和评上省级、国家级大师的本人及其导师给予重奖等。同时,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化局等积极落实竹根雕扶持政策,组织举办或参与承办多次竹根雕艺术研讨会。
如今象山竹根雕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张德和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此外在产业方面,如方忠孟创办的“宏达竹根雕有限公司”,朱利勇的“象山利勇根艺坊”等,均是产销两旺,供不应求。
象山竹根雕如雨后春笋般红遍神州大地,可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不过,我们相信象山竹根雕在这些艺术大师们的不断创新下,在国家对文化艺术的日益重视下,能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文/胡月亭
作者/来源:工艺美术周刊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