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东西”这三个字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太高了,毕竟下单比脱单容易很多。说起来,中国人用“东西”二字指代一切事物由来已久,它不但可以指普通物品,还可以指人,譬如古典小说里常常出现这人骂那人“糊涂东西”的情况。可是中国人为什么只买东西,不买南北呢?
东南西北都是方位词,却只有“东西”被偏爱,因此,很多学者都考证过“东西”两字的由来。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莫过于南宋理学家朱熹“问东西”,朱熹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义理和著述,改建、扩建了岳麓书院,一有时间就亲自过来讲学,是一位受人尊重的学者。
某天,朱熹讲学讲到半途,忽然起了考考学生们的心思,便提问道:“先时,我曾见好友温如(盛璲)提篮上街,问他作甚,他说去买些东西,我便问他,为何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呢?你们猜猜他如何回答?若这个问题是问你们,你们又如何回答?”
学生们开始一个接一个给答案,有的说是因为古人口顺,说“东西南北中”太麻烦,所以省略成了“东西”;也有人说是因为太阳东升西落,东西方位囊括万物,顺应自然天理。朱熹听了这些回答都只是点头微笑,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说出了满分回答:
“五行有金木水火土,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篮子是竹编的,应当属木,故此篮子不能盛水,也不能盛火,金和木却可以盛放,所以他只能买‘东西’。”朱熹听完不禁愣了片刻,随后反应过来,连声称赞:“好好好,你的说法竟同他一样!”
其实这个问题并无单一的标准答案,考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除此之外,还有好几种考证说法:其一,《南齐书·豫章王嶷传》记载:“上谓嶷曰:‘百年亦何可得?止的东西一百,于事亦得。’”似乎当时的人认为,物举于四方,约定俗成叫做“东西”,就像古籍取名为《春秋》不取名为《夏冬》一样,都是一种省略性用法。
其二,唐朝时,武则天促成了“东都”洛阳的兴盛,于是唐朝出现了长安、洛阳两个大城市并立的情况,唐朝商业繁荣,外来经商者众多,他们不是去东都洛阳做生意,就是去西都长安做生意,所以大家都说外商专来唐朝买“东西”,这个说法流传下来,渐渐约定俗成。
其三,根据古文字学者的考证,“东”这个字原先是指“橐”,橐就是一种口袋,两边都开着口,把物品全部装进去后,才系上绳子封口,于是有了“东(橐)以绳系之乃纳百物”的说法,久而久之,“橐系”被说成了“东系”,又因为人们口顺,说成了“东西”,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