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他是年轻时便出国留学,思想进步;他是同鲁迅一般决定弃医从文的学者,用自己的文字书写着热血的时代;他是文学大家,是新剧种的开创者,是众多经典文学作品的作者。他的才情值得后人钦佩,他的作品值得后人细细品读。他就是郭沫若,一代文学家,一个轻易就解开了难解之谜的人。
未解的谜团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明明高度在五岳之中仅排到第三位,却被誉为五岳之首。这是因为它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各个朝代的祭天场所,更是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正是因为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群山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在这样一座气势磅礴的大山之中,也有着许多谜团,是我们迟迟未能解开的。其中的一个,就是众多文人都好奇的摩崖石刻。
就在泰山的背部,有一个巨大的石刻,作者是刘廷桂。他所写下的石刻内容是“虫二”这两个大字,一直以来无人能读懂其中的含义。后人在登山时,每每见到这两个字,都会疑惑不解,不知道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的确,这两个字仿佛是作者毫无依据地凭空想出来一样,前后不搭,既不知道这两个字与泰山有什么关系,又没有办法通过这两个字体会到作者游泰山时的所感所想。
而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两个字竟然不是第一次出现。它就仿佛有着某种隐藏的含义一样,在前朝也相继出现过。先是被誉为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在去岳阳楼观赏之时,便写下过这两个字。后来,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在赏西湖时,也曾亲自提笔,写下了这两个字。
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含义呢?就在我们都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理解的时候,郭沫若看后表示:这个简单,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文学大家
郭沫若,原名叫做郭开贞,四川人,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对中国的文学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曾经去过日本留学,并且参加了新文化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发挥出文人的力量,以笔为刃通过发表作品投身于文化运动当中,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精神传播到了四面八方。
后来,当战火烧起来的时候,他又弃笔从戎,先是投身到了国民革命军,后来发现蒋介石的恶行之后,便发表文章对其进行沉重地批评,毫不保留地揭露了其真实嘴脸。
经过这件事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通过不断发表作品,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在那个时代为无数的学生和军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不仅如此,在国家稳定之后,他又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开创了文学领域的许多新路线,将文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这样的一位文学大家,在有人将“虫二”二字拿到他面前,请教这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轻描淡写地便给出了答案——风月无边。
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风月”这两个字,去掉边框,可不就是“虫二”么。自刘廷桂题字之后,对于这两个字引发的众多争议,终于在郭沫若先生这里得到了解答。
我们不得不感慨,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其精妙之处也是需要不断地细细品味和琢磨,仅仅是这两个字就能够引起无数猜想与讨论,更不用说中国那些成千上万的汉字了。
中华文化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词,同一首诗,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许作者在创造他们的时候,精神层次并没有那么丰富,但是通过后人的不断解读,总能将一个作品的意境描绘得百转千回,美不胜收。这也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当我们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我们不禁感慨于诗中所描述出来的情境本身,更感慨于作者的才情和创造力,能够让人仅仅是通读他的作品,便仿佛置身其中,沉迷其中。就比如说这“虫二”二字,即使我们知道了它的意思是“风月无边”,但依然沉醉在这个词的精妙当中。
试想一下,当你登高望远时,天上的明月与耳边的微风遥遥呼应,而你本人望着远处无边无际的天空,与明月对望,与微风相伴,不知道天空的尽头在哪里,也不知道月有多远,风何时停,就好像你的生命也静止了一般,不知道尽头在哪里。
而这样美的意境,却仅仅是出于意外才被提上去的。原来,我们之前的理解是错误的,乾隆皇帝在赏西湖的时候,所提的并不是“虫二”这两个字,而是“风月无边”。刘廷桂本来提笔想写的,也是这几个字,但是因为害怕犯了忌讳,于是灵机一动,经过巧妙地变化,将其改成了“虫二”,这才有了后人无数的猜想与解读。
由字成词,由此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章。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作品,都是通过一个一个汉字组合而成的。古言里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而中文被誉为世上最难学的语言,便是因为它不仅有许多字是同音不同义,还有许多字是同义不同音,甚至就算是读法和写法完全相同的两个字,放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其意义也不见得是一样的。
汉字的魅力就在于此。而这样的魅力到了文学家手上,便不断地被放大,将古老却又灵动的汉字,赋予了一个又一个迷人的解释。
就比如说“虫二”二字,在郭沫若进行解读之后,便仿佛有了新的生命力一样。试问,等往后我们再看到这两个字时,首先联想到的,会不会是巍峨的泰山之中,那和煦的微风,和皎洁的明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