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介绍
《梁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唐初姚察、姚思廉所撰的纪传体史书。书籍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
《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以及萧梁皇朝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
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分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唐高祖武德五年,李渊根据令狐德棻的建议,诏人撰写北魏、北齐、北周、隋、梁、陈六代史,姚思廉奉命参与撰写《陈史》。但这次修史工作由于各方面的不完善及经验不足,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唐太宗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史臣们经过讨论,认为北魏的历史已有魏收所撰的《魏书》和魏澹所撰《魏书》,其内容都很详细,并无重修的必要。于是李世民采纳了史臣的意见,重新下达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的任务,姚思廉一人独立承担梁、陈二史的编撰工作。
七年后,五代史同时撰成。
2.作者简介
姚察,字伯审,南朝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他在陈朝时,开始撰梁、陈二史,未成。
隋文帝开皇九年,他又奉诏继续撰梁、陈二史。据说,姚察“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聚,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在门阀风气很盛的南北朝时期,史学家的这种学识和修养无疑是很重要的。
然而,姚察终于未能完成梁、陈二史,就在隋炀帝大业二年去世。临终之前,他告诫儿子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
姚思廉,字简之,本名简,以字行,雍州万年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称。
陈时任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陈灭后入隋,任秘书丞,隋文帝杨坚命他继续修撰早已着手的梁、陈两代历史。史称其“学兼儒史,见重于三代”。
大业二年姚察死,遗嘱思廉继续完成这两部史书。
贞观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后官至散骑常侍。为继承父亲遗志,守丧期满时。姚思廉便上表陈书,请求继续修缮二史。
唐太宗贞观三年,他又受诏同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他进一步采择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经编纂校注,于贞观九年修成《梁书》、《陈书》。
3.书籍思想
《梁书》对历史变化的看法上,阐发了一些可取的观点。
姚氏父子都是历经数朝的史学家,这些盛衰兴替促使他们进行思考。书中对于政权兴起的解释,虽使用了一些天意等陈腐的词汇,但把落脚点还是放在了“人”上。
对萧衍建立梁政权和梁朝早期的治绩,书中作了充分肯定:“高祖英武睿哲,义起樊邓,仗旗建号。……兴文学,修郊祀,治五礼,定六律,四聪既达,万机斯理,治定功成,远安迩肃。”
对于辅佐新朝的文臣武将,书中也注重称道他们个人的才华谋略。《梁书》强调英雄创造历史,同科学唯物史观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当时,同神意史观相比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4.版本优势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由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初年在张元济主持下推出的影印版的“二十四史”。期间张元济耗费巨资搜访宋元善本,通过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历经十余年的努力而完成这项工作。
因各书底本多残缺不全,不得不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犹如僧侣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
百衲本对殿本、局本中的谬误有所匡正,对历史研究的功绩有目共睹,影响深巨,曾被史学界一致公认为“中国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国史学上的一座丰碑,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