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年6月13日),字元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与吕布军交战时,曾一度被擒为人质,又被流矢射瞎左眼。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史记·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青龙元年(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夏侯惇一生多在军旅,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早年经历
夏侯惇是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夏侯渊族兄。勇猛善战,十四岁时有人羞辱其师,他便将那人杀死。曹操举兵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随曹操征讨,担任裨将。
初平元年(年),讨董卓联军组成后,曹操行使奋武将军,更以夏侯惇为司马,跟随曹操到扬州募兵。曹操建立势力后,派夏侯惇屯白马,不久又升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1]
失睛兵败
兴平元年(年),曹操征陶谦,留夏侯惇守濮阳。可是张邈、陈宫叛迎吕布,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夏侯惇率军队轻装前往救援,正好与吕布的军队相遇,双方交战。吕布军退回,于是吕布趁机进入濮阳,突袭获得夏侯惇军队的军用物资。
吕布又派将领假装投降,趁机和夏侯惇的部下一起劫持夏侯惇,向他索要珍贵的物资,夏侯惇的士兵非常震惊惶恐。夏侯惇的部将韩浩于是指挥军队驻扎在夏侯惇军营门外,命令士兵诸将按兵不动,各个军营才安定下来。并声称按照国法将不考虑人质的安全,做出了要出兵攻击劫持人质者的姿态。劫持人质者害怕,于是放弃人质投降。曹操听说这件事后,将攻击劫质者不用顾忌人质定为法令,于是以后就没再发生劫持人质事件。[2]
夏侯惇与荀彧、程昱力保三城,反攻吕布时却被流矢射伤左目,败北而回,从此被人称为“盲夏侯”。[3]但夏侯惇极重外表,每每照镜看到自己盲了眼都会十分愤恨,将镜子推往地上,不喜欢被人叫自己“盲夏侯”。后又复领陈留、济阴太守、任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
当时大旱,蝗灾,夏侯惇截断了太寿水,形成了一个池塘,亲自担土,率领士兵种稻耕田,避过了缺粮的危险,百姓皆受益。[4]
任命奖赏
建安元年(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县,夏侯惇转任河南尹。
建安三年(年),吕布派遣中郎将高顺和北地太守张辽进攻刘备。夏侯惇受命援救刘备,但被高顺等人击败。沛城最终被攻破,刘备妻子再次被掳,刘备单身逃走。[5][6]
建安七年(年),刘表派刘备向北进攻叶县。夏侯惇受命前去抵挡,驻军于博望的刘备火烧自营退却,夏侯惇不听李典所劝,与于禁追击刘备,留李典守后。最后,夏侯惇被刘备伏兵所败,幸而李典来救,刘备才撤退。[7]
建安九年(年),邺城破后,受任为伏波将军,受权能简单从事,不用拘于制度。与田畴为好友,曾帮曹操劝田畴再次投靠,但不成功。
建安十一年(年),卫固在河东反叛,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合兵一处,曹操派夏侯惇前去征剿,又派张既去关中征调马腾等将领,都归钟繇节制,钟繇出兵进攻张晟等,大获全胜,斩杀卫固、张琰等人,赦免了其余的党羽。[8][9]
建安十二年(年),因前后功劳增封邑一千八百户,与以前所赐的加上有二千五百户之高。[10]
建安二十年(年),参加了讨伐汉中张鲁的战事。
建安二十一年(年)十月,曹操征讨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年)二月,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退走。三月,孙权派遣徐详向曹操乞降,曹操回军。于是,命夏侯惇督二十六军,与曹仁、张辽等人屯兵在扬州境内的居巢,防卫孙权。并赐予能歌善舞的乐伎艺伎,下令道:“魏绛凭着与戎修好的功劳尚且能够享受钟磬之乐,何况将军呢!”[11][12]
格外礼遇
建安二十四年(年),襄樊地区爆发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13]蜀将关羽趁机乘大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14-16]夏侯惇于是率领军队赶赴襄樊。曹操大军到达摩陂,召夏侯惇同车,不经通传,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后受拜前将军,督各军还寿春,徙屯召陵。[17]
据《曹瞒传》及《世语》记载,桓阶劝曹操称帝,夏侯惇认为应先灭蜀,蜀地平定了则江东自会归服,二方既定,然后遵循舜、禹的道路,登基称帝,曹操听从这个意见。[18]
建安二十五年(年),曹操病故,曹丕登位,于二月已卯日拜夏侯惇为大将军,但在四月庚午日夏侯惇便去世,曹丕穿上素服到邺城东城门发丧,赐夏侯惇谥号为忠侯,夏侯家也获得优厚待遇。[19]
青龙元年(年)五月壬申日,夏侯惇与曹仁、程昱因功而受到曹叡在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
轶事典故
不受汉职
夏侯惇忠心于曹操,当时各将领都授予魏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受汉朝官职,便上书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属于汉朝同僚,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号,可夏侯惇依然强烈请求,最终曹操答应了他的请求封其为魏前将军。[21]
人物评价
曹操: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23]
夏侯惇
曹丕:昔先王之礼,于功臣存则显其爵禄,没则祭于大蒸,故汉氏功臣,祀于庙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勋优著,终始休明者,其皆依礼祀之。[23]
段默:伏波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23]
司马炎: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24]
陈寿:①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23]②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23]
檀珪:夏侯惇魏氏勋佐,金德初融,亦始就甄显,方赏其孙,封树近族。[25]
罗贯中:开疆展土夏侯惇,枪戟丛中敌万军。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气唤双亲。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将逆贼吞。孤月独明勘比伦,至今功迹照乾坤。
袁守定:凡有急事用民力,以身先之,亦鼓舞民气之一道,夏侯惇为陈留太守,大旱蝗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26]
王歆:元让当时雄将,惜乎传记不详,五之一而云劫质事,显韩浩也,五之一而云楙。楙实庸懦之人,不意名将之子,便堕凡俗,是将门不得两传耶?略从粗窥,武则扫荡丑类、绥靖地方,文则劝课农桑、并为军屯。何曹夏侯之能者如是之多耶?岂梁沛间真有帝王气耶?
家族成员
先世:夏侯婴的后代,父祖名竟皆不详,应该身份不显。
族弟
夏侯廉,夏侯惇弟,因夏侯惇的功勋显著,朝廷封夏侯廉为列侯。
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族弟,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于定军山之战战死,追谥愍侯。
子
夏侯充,夏侯惇长子,嗣侯。
夏侯楙(máo),字子林,夏侯惇次子,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为妻,与曹丕甚有交情,任安西将军。
夏侯子臧,字子臧,不遵礼度,数次被夏侯楙责备,曾参与构陷夏侯楙。
夏侯子江,字子江,不遵礼度,数次被夏侯楙责备,曾参与构陷夏侯楙。
夏侯惇还有五子,在他死后被封为关内侯。
孙
夏侯廙(yì),夏侯充之子,继嗣。
夏侯惇还有二孙在他死后被封为关内侯。
曾孙
夏侯劭,夏侯廙之子,继嗣。
史籍记载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
民间形象
明代罗贯中所撰之《三国演义》第18回写道夏侯惇在徐州攻防战时迎战吕布部将高顺,高顺败逃,夏侯惇从后追赶,不料遭另一名敌将曹性射箭偷袭。夏侯惇左眼被射中,痛得怒吼一声便匆忙用手拔箭,却不慎连着眼珠子拔了出来。夏侯惇立即大喊:“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便把眼睛塞进嘴巴吞咽下去;然后又挺枪纵马,上前杀了曹性报回一箭之仇。[27]
虽然《三国演义》书内多有杜撰创作成分,故此“夏侯吞眼”一事理应纯属虚构。但是由于这段情节精密紧凑,不单止直接描绘出夏侯惇的勇猛无惧,更侧面映衬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的传统孔儒观念,因此一直深受说书人或普遍读者的喜爱,久而久之即成为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由是更加强了民间认为夏侯惇刚烈强悍的印象。
中国传统戏曲中夏侯惇的角色,以蓝色为主,做成三块瓦脸,反映其粗莽而勇猛的性格,而左眼有一红条,代表其左目受伤。
参考资料
[1]《三国志》: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2]《三国志》: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3]《魏略》:时夏侯渊与惇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
[4]《三国志》: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5]《资治通鉴》:吕布复与袁术通,遣其中郎将高顺及北地太守雁门张辽攻刘备。曹操遣将军夏侯惇救之,为顺等所败。秋,九月,顺等破沛城,虏备妻子,备单身走。
[6]《英雄记》:建安三年春,布使人赍金欲诣河内买马,为备兵所钞。布由是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备。九月,遂破沛城,备单身走,获其妻息。
[7]《资治通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等不听,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里,兵大败。典往救之,备乃退。
[8]《资治通鉴》:会白骑攻东垣,高干入泽。畿知诸县附已,乃出,单将数十骑,赴坚壁而守之,吏民多举城助畿者,比数十日,得四千余人。固等与高干、张晟共攻畿,不下,略诸县,无所得。曹操使议郎张既西徵关中诸将马腾等,皆引兵会击晟等,破之,斩固、琰等首,其余党与皆赦之。
[9]《三国志》:太祖遣夏侯惇讨之,未至……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馀党与皆赦之。
[10]《三国志》: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
[11]《三国志》: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
[12]《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谿。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13]《后汉书·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
[14]《三国志·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15]《三国志·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16]《三国志·庞德传》: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17]《三国志》: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
[18]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发病卒。
[19]《三国志》: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将军,数月薨。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馀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谥曰忠侯。
[20]《三国志·卷三·魏书三·明帝纪第三》:青龙元年……夏五月壬申,诏祀故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於太祖庙庭。
[21]《魏书》: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22]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历代名人图[引用日期-08-24]
[23]《三国志·魏书九》·国学网[引用日期-06-09]
[24]《晋阳秋》:泰始二年,高安乡侯夏侯佐卒,惇之孙也,嗣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择惇近属劭封之。”
[25]《南齐书·列传第十四》·国学导航[引用日期-06-10]
[26](清)袁守定·《图民录》
[27]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国学网[引用日期-04-22]
[28]尹君正加盟《盖世英雄曹操》倾情诠释夏侯惇·新浪网[引用日期-08-24]
[29]三国志新解·豆瓣[引用日期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