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村宝,唱活了沉睡乡村新浪财

来源:经济日报从去年8月以来,河南省平顶山市开展“寻找村宝——河南省大型文化志愿公益活动”,通过名寻找村宝文化志愿者举办各种活动余场次,在33个试点村寻找到名村民们如意的“村宝”。长期坚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村支书周营贤、创办“农家戏迷活动中心”的魏书振、发扬光大非遗文化传承人董海彬、身怀文化技艺的王尚志等这些火了的乡村文化达人,他们在忙碌耕作的田埂上唱出连连“大戏”,在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下,“村宝”已成为平顶山乡村的新名片——有温度、接地气、显特色,让乡村文化更加繁荣,更富有生命力。让穷山村找寻到了通往致富道路的坐标“‘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处偏僻,世代贫穷,村民保守,文化落后,如何摆脱贫困?村两委想了许多办法,也未能如愿。”鲁山县瓦屋镇楼子河村党支书记周营贤说。年12月16日,河南省首批“乡村音乐厅”在该村启动,从此,穷山村找寻到了通往致富道路的坐标。周书记依托文化志愿者大力开展“乡村音乐厅”建设,举办快板、葫芦丝、足球、舞蹈、广场舞等培训辅导,受益群众约人次,不少村民学会了舞蹈、弹电子琴等专长;组织村民创作了28个充满乡情、乡音、乡味的文艺作品,举办乡村“春晚”、节庆演出、文化课堂计57场次,受益群众达多人次;年、年乡村“春晚”面向全国直播。“每次从方园几里外来排练演出的村民都吃住在周书记家,没有资金,周书记把自己创业挣的车都卖了。”村民雷琴说。然而,儿女不理解,也有村民冷嘲热讽,妻子劝说“别干了吧?咱楼子河要是遇上个大老板,办个工厂,能让村民们多俩钱花,也算是个正事儿”,老周抹着眼泪,一度感到沮丧,但他顶着压力,没有放弃。3年多来,文化的春风沐浴了楼子河村新的变化。如今,打牌赌博的没有了,封建迷信也少了,好吃懒做的不见了。周营贤带领村民走上了文化扶贫脱贫之路,把每月农历初九至十一定为农副产品赶会期。会上,处处是跳舞、敲鼓、唱戏表演和卖山野菜、小马扎、串串香等办货、赶会、叫卖的热闹场面。“俺卖浆面条一天就能挣多元”村民乔安高兴的合不拢嘴。村民李振宇说“这都是文化带来的致富路啊!”文化致富的商机,让在外创业的周文昌、周同国、吴老辉纷纷返乡,计划投资万元兴办养鸡场、养羊场;红色教育基地、村农贸市场、香菇基地正在规划中;贯通村中的柏油马路开始扩建。“文化不仅能改变村民们的思想,也能让乡亲们富起来,让楼子河变得更加美丽。”“最感动村宝”周营贤感慨的说。“我们‘佰善传媒公司——中国大黄网红孵化基地’现在有20人,其中18个人是回家乡创业的大学生,我也是‘大黄村人’!”公司高管杨晓波很是自豪的说道。10年前,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地地道道的“泥腿子”马豹子不甘贫穷,带领自己的魔术团走南闯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年,在村民穷则思变的期盼中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他放弃了如火如荼的魔术团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候的大黄村是出了名的落后村,人心涣散呀!”村民黄勇说。自从“老总”转换成“支书”,马豹子就成为带领全村发展致富的“领头雁”——先个人出资多万元修整道路,建设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留守儿童爱心家园、爱心救助超市,建成套别墅新居,村民陆续入住,以土地流转、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切入口,把传统魔术演艺与中国制造和商品销售相融合,促进魔术文化产业链转型发展,创造了“三个中国之最”——最大农村图书批发市场、最大农村小商品批发市场、最大魔术文化产业园。村民李丽萍说:“我现在没有地,做图书批发8年了,最好的时候一天销售额六七万元。”马豹子和大黄村人把文化产业作为致富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结合点,走出了一条“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创新之路。“11年来,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资源贫乏的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马书记是让村民致富的‘宝’,让村民开心的‘宝’!”镇干部王建宏说。数据有多硬,群众的幸福感就有多足。“当‘村宝’就不能让乡亲们失望,自己开车,就不能让村民骑车!刚成立的‘佰善传媒公司’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扩大市场规模,把魔术文化产业做大,盘活‘大黄村图书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把俺们的东西卖出去,让村民高高兴兴的数着钞票过安安稳稳过日子。”正在新型社区建设工地植树的马豹子一口气说出了他的新打算。“‘河南村宝’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他们实实在在地把农民的精神需求,融入他们的生产生活,推动精神和物质融合发展。我们期待着一个文化繁荣、生机勃勃的乡村来承载更多美好乡愁。”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凌告诉记者。唱好特色文化大戏“琉璃咯嘣”门前过,小朋友们围上前,你吹吹,我吹吹,‘咯嘣咯嘣’好喜欢……”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平顶山市当地民间妇幼皆知的童谣,也是儿时的美好记忆!“那些年,挑着荆篓游走叫卖‘琉璃咯嘣儿’的北郎店人闯荡大江南北,南方人更喜欢把‘琉璃咯嘣儿’成双成对当作装饰挂在家中。可以说老祖宗传下的琉璃工艺养活了一代代北郎店人。”村民房留刚说。平顶山市石龙区北郎店琉璃工艺从康熙17年起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因这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英石等矿产资源丰富,为玻璃制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南村宝”、42岁的房红勋说:“许多人热衷于外出创业打拼,眼看着古老的琉璃工艺要失传……”13岁那年,房红勋跟着父亲房海山学习琉璃制作,成为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咯嘣儿”艺术的传承人。“琉璃咯嘣儿”是技术性较高的琉璃玩具,头呈扁圆形,底部平面薄如蝉羽,与细直的长管相连,管口含嘴里轻轻吸吹会发出“咯嘣儿、咯嘣儿”清脆悦耳的声音,很是喜气儿。20多年来,房红勋为学习琉璃制作工艺,没少吃苦,没少下功夫。妻子曹昵法说:“每年第四季度是旺季,生料时我和红勋要整夜守炉,活干不完,货供不上,心里急俺俩也会怄气吵嘴,但每到春节前货完款到,也是俺最开心的时候。”谈起今后打算,“村宝”房红勋说:“想走出去,多看看多学学,开阔视野;村委让贫困户跟我学琉璃制作,我得好好带带他们。现在还学会了玩抖音、网络销售,力争做出自己的品牌来。”如果说乡村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是底色,那么数据则是底气。“村民一致选房红勋当‘村宝’,是因为他把‘琉璃咯嘣儿’做活了,把村民带上了致富路。现在全村40至50岁的村民都会做‘琉璃咯嘣儿’,多口村民近人做起了琉璃生意,全村多盘炉子,每个炉子平均年收入在七八万元,好的10多万元,”北郎店村支部书记王小社说。乡村振兴,文化既要发挥“乐农、惠农”的作用,更要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村宝”活动,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立足挖掘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丰富基层文化产品,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霸王鞭,是根植于叶县民间历史悠久的表演艺术形式,即可踩在高跷之上,也可卸跷舞于平地,以其霸王鞭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受百姓喜爱。据叶县仙台镇文化站站长贾晓红讲,“年,霸王鞭被批准为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董海彬老人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村里把霸王鞭编排成时下流行的广场舞,董寨村小学成立霸王鞭传承培训基地以来,有约多名学生学成走出校园。年霸王鞭还参加了电影《女大学生部落》的拍摄。县、镇连续举办文化公益课堂,已经有余人次参加学习。这当中作为霸王鞭第20代传承人,董海彬功不可没。”从年开始,董海彬经常受邀到省市县做义务辅导传授。“有一年春节,郑州教育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邀请俺爹去讲课辅导,从山东回来过年的哥嫂连续多日也没能见爹一面,爹一说起这事,心里就难过。”女儿董聚霞有些哽咽。“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村宝’董海彬为乡村种下了文化的良种,是在田间地头上的文化艺术人才。”董寨村党支部书记董太成告诉记者。在“村宝”董海彬的感染下,许多村民加入了“霸王鞭艺术表演队”、“巾帼文化志愿服务队”,8年来做义务表演辅导多场,受益群众多人次,长期帮扶14个贫困户,治理村容村貌,当疫情防控志愿者等。“巾帼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已有男女老少80多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名片。坐在一旁的董海彬不擅言谈,可在为记者演示霸王鞭时,却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上下左右翻飞的霸王鞭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让人大有跃跃欲试之感。舞动一番后,董老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能请老师多来指导,让古老艺术发展创新。”老人对艺术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态度,让人从心里感动。董寨村“村宝”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活力,让文化润泽乡村,让传承留住乡愁,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为打造“特色文化村”唱大戏。让百姓唱“活”沉睡乡村“我今年64岁,一辈子就好唱戏,20来岁当兵给战士们唱,复员回来给乡亲们唱。年我办过戏校,干过剧团,做过乐队,现在新疆、山东等全国各地民乐爱好者都通过快递购买我做的笙。有的还把笙寄来让我维修、调音。当上‘村宝’后我也想通过快手、抖音平台宣传我手工制作的民族乐器。”健谈的王尚志,说起自己的热爱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对于未来也充满了憧憬。平顶山市新华区香山管委会石桥营村村民王尚志,其祖上曾做过木匠,专业制作二胡、笛子、笙、唢呐等民族乐器,传到他这一辈已将近年了。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儿女也都精通民乐和表演,妻子任秋曾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获得擂主。踏进王尚志的院子,就看到墙面摆放整齐的紫竹管,地面上摆放着待组装的乐器部件,堂屋墙壁上密密麻麻贴满了他和家人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状,桌上摆放着乐器零配件和组装好的乐器,如同走进民乐博物馆。“我是个‘倒插门’,娶媳妇娶到了媳妇家。结果来到石桥营这个名村宝地。”王尚志的一句话逗得人们哈哈大笑。石桥营村观音文化协会会长吕建国告诉记者:“何谓名村,观音传说中第一村石桥营,已历六百余年,境内大香山寺以大悲观音菩萨成道圣地闻名于世,《一步两眼井和五步三孔桥》《茶锅地的传说》等观音传说源远流长。观音文化和古村落遗址常年吸引许多游客观光。”“在王尚志及其家人的带动下,石桥营村热爱文艺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民间小剧团,把古老的‘经调’也编成节目,每天晚上都会聚在一起拉拉唱唱,‘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村宝也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做事。”新华区文化馆馆长刘娜说。该村党支部书记任家辉更是一语中的,“村宝是乡村的形象大使、文化使者。将让‘村宝’王尚志的乐器制作技能变为产业,依托观音文化,打造成乡村文化旅游的亮丽名片。”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文化事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丰衣足食后,精神的丰盈成为村民的新追求。这些年来,乡村生活越来越好,农闲多了、腰包鼓了,村民们就能腾出手来,拉乐器、唱小调、办剧团、开民宿……文化活动更多了,在文化发展的实践中,乡亲们希望这样的“村宝”更多。“我83岁了,咋也没想到当上了‘村宝’,真是感谢党啊!”来到平顶山市示范区滍阳镇闫口村“村宝”魏书振家中,正带着村民唱戏的魏书振抑制不住地说出了肺腑之言。魏书振12岁开始学唱河南坠子,至今保留的拿手大书还有《呼延庆打擂》《小八义》《罗通扫北》等30多部。按老伴的话说,那就是“一唱戏他就没病了,晚上戏唱的再晚,也不耽误他一大早去卖豆腐。豆腐卖完了回来接着唱。”“魏书振老人真是鲜,咱们把他谈一谈,夏天给咱开电扇,冬天给咱把火盆端……”村民们唱岀了对“村宝”的喜爱。戏迷们就像“影子”一样,整天围到魏书振老人家里。于是,魏书振自购桌凳多只,暖水瓶22个,电扇电暖器10多个。在他的影响下,每天来家中唱戏、学戏的少则50人,多则人,前来听戏的观众最多时有八九百人,把屋里屋外围了个水泄不通。闫口村党支部书记陈献正对记者说:“这么多人到俺村听戏,可村容村貌极不相称,我们当干部的坐不住啊!”年下半年,闫口村全面开启乡村“美颜”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村中道路污水、脏水横流,杂草丛生,风刮土飞扬的旧貌。如今,闫口村创优人居环境,扮靓美丽乡村,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条条水泥路蜿蜒延伸,一缕缕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每月逢二都会举办表演,村成立了戏迷队、舞蹈队、盘鼓队、村民戏迷活动中心,还成立了农民剧团等队伍,村里建起漂亮的文艺大舞台和文化活动中心。村旁正在建设的“舒山公园”已经初露靓丽的面容。闫口村成了‘会唱戏的村庄’、‘生态美丽乡村’!”文化志愿者胡梦菲对记者说。听戏长大的女儿魏玉红拿起剪板,在爸爸亲自操琴伴奏下,演唱了自己创作的坠子小段《说唱美丽的闫口村》,用朴实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歌颂了家乡旧貌变新颜的时代变迁。曲罢,玉红动情地表示:“爸爸当上‘村宝’心劲更大了,俺要继续为乡村文化事业贡献力量。”一声“村宝”,唤出了村民对乡村文化发展的更多期待。河南村宝的“影子”效应让百姓唱“活”了沉睡乡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