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本书

孙武《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两本书,那么《孙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计》应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儿,那本文的题目《孙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计》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事儿得从两个方面说:第一,市面上的书,往往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放在一起,作为一本书出版,这就给人一个假象,好像《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等同的,但实际不是。第二,从两本书的内容来看,差别很大,《孙子兵法》是一本讲战略的书,虽然讲的是军事战略,但在商业上、生活中,也不无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三十六计》是一本讲阴谋诡计的书,讲的事《孙子兵法》里面的细枝末节,既是所谓的“诡道”,不能说《三十六计》没有用,但是显然,在价值方面上市没办法和《孙子兵法》相提并论的。所以本文专门谈谈这两本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即《孙子》,又称作《武经》、《兵经》、《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至前年,全书为十三篇,分别为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其中计篇又称始计,表示行军作战或者一件事开始之前要计算、评估、分析,是全书的总纲,和接下来的作战篇和谋攻篇合起来是《孙子兵法》中的第一部分,主要讲战略,计篇又为重中之重。形、势、虚实三篇是讲军事部署、兵力分配以及作战过程中的战术,即为一场战争的执行部分,承接了第一部分计、作战、谋攻的战略。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讲的是行军、地理、特定的战术以及如何利用地利等,属于《孙子兵法》中较为不重要的一部分,但其中一些论述还是很好的。最后一篇用间讲的事情报,不管事军事还是商业,总是情报为先,所以这篇比较重要。综上,《孙子兵法》全书一共分为四部分,是一本有着完整的结构和逻辑的专著,因为本文是讲《孙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计》,不是专门写《孙子兵法》的,所以对于《孙子兵法》不展开具体内容上的讨论了。《三十六计》再看一下《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齐书·王敬则传》提到的“三十六策”:“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檀公,指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走为上计”指檀道济伐魏不利,粮草被焚,宋军乏食,主动退兵之事。但此处的“三十六计”不像是书名,《南齐书》和《南史》亦均无记载这一书名。宋代惠洪《冷斋夜话》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语;元朝以后,此语多见于小说戏曲之中,例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清李玉《牛头山》第七出:“皇爷不要着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散文家秦牧在年2月11日、12日的《华商报》上发表文章《流氓经》,称“三十六计”一词在“线装书中极难稽考,但普通人有这么一说”。可见“三十六计”一词由来已久,但作为书名可能较为晚近。《三十六计》的作者莫衷一是,但成书较晚是可以确定的。《三十六计》共有六套计,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第四套,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第五套,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第六套,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从《三十六计》的名称可以看出来,并无一个整体的逻辑和思维方法,都是解燃眉之急的方法,有一定的战术价值,但不是长久之计,并无战略价值。所以《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如果想要了解战略、学习一种思维方式,还是推荐《孙子兵法》,而不是《三十六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