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丕想要迫害曹植的印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历史上的曹丕真的容不下同母胞弟吗?我们还是来仔细分析一下曹丕在当皇帝后,对曹植都做了哪些事情。《七步诗》与《百步诗》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文学》《七步诗》是后世流传最广,也是证明曹丕想要杀曹植的最直接证据。但最初记录这首诗以及成诗背景的是南朝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虽然这本书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与故事,但是这本书的定义是“文言志人小说集”,也就是说这里面的记载,是小说家之言,或许有些是真实发生的,但免不了艺术加工。与《七步诗》相类似的还有知名度差一些的《百步诗》: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而故事的背景与七步诗也很类似,大致就是曹丕和曹植一同骑马外出,看见两头牛打架,一头战败坠井而亡,于是曹丕故意刁难曹植,让他在马走出一百步的时间内,就刚才看到的牛打架写一首诗,不能提到牛、井、斗、死这些词汇,于是曹植在百步没走完的时候,就写出了上面这首诗,之后意犹未尽的曹植又写了《七步诗》。这个故事出自《太平广记》,很遗憾《太平广记》也是文言文小说集,还是小说家之言。所以,这两件事并不能用来证实曹丕不放过弟弟曹植。而且从情理上分析,以这种牵强的借口杀人,并不符合曹丕的性格以及办事能力,或许两首诗的确曹植所作,但绝不会是这种情况这种理由之下的产物,所以这两个故事大家还是仅仅当作故事聊以一笑吧。剪除羽翼那么我们还是来看看正史记载中,曹丕究竟对曹植做了哪些事情吧: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这里提到的丁仪、丁廙是曹植的得力手下,地位和死去的杨修类似,“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曹植甚至还曾经写诗赠与丁仪(《又赠丁仪王粲》),可见感情深厚,倚重为心腹。估计这两兄弟没少帮曹植出谋划策对付曹丕,因此曹丕登基不久后就先将这两人以及家中男丁全杀了,可见曹丕是恨极了这两个弟弟的“帮凶”。按照一般惯例,对付重要的人都是先剪除羽翼,然后在直捣黄龙。既然杀了丁氏兄弟,杨修之前就已经被老爹曹操杀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对付正主曹植了。由王到侯果然,杀了丁家兄弟后转过年,就轮到曹植了: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这就是故意找茬了,曹植喝酒天下闻名,“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可以说曹植输掉储位之争就有很大原因是因为酗酒。曹丕因此事获益,继承了江山社稷,明明应该感谢曹植酗酒的,拿这个事整曹植有点太不地道了。总之不管怎样,曹植从王爷变成了侯爷。如果按照雍正整年羹尧的办法,曹丕应该是以各种理由不断地找曹植的麻烦,然后一直削爵贬官,直到最后逼曹植自尽。而我们印象中的曹丕,好像就是这样做的,只不过结局变成了曹植抑郁而终。那么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恢复王爵实际上,曹丕对曹植的打击就此为止了,在贬为安乡侯的第二年,曹植就恢复王爵了: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四年,徙封雍丘王。——《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所以,曹丕并没有对曹植动杀心,只不过是敲打警告一番而已,在重新册封曹植王爵的诏书中,曹丕写道“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我觉得曹丕说的应该是真心话,所谓王者气度包容天下,即使不是出乎本心,但至少看上去要有王者气度。曹丕当上皇帝后,他的眼界已经是天下了,对于一个羽翼尽失、再也翻不起来浪花的弟弟,他没必要赶尽杀绝。汉献帝曾经君临天下,大汉的招牌还有一定号召力,这种情况下,曹丕都能让刘协善终,曹植的威胁远不如汉献帝,留他一命又何妨?我猜,这应该是曹丕的真实想法。当然,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曹植不仅好好的当着王爷,曹丕甚至还去看望过他,给他增加了户的食邑。曹植郁郁而终当然,曹丕能做的也仅仅是让曹植继续当王爷,给他增加点食邑罢了。作为自己曾经最强的敌人,曹丕是不可能再给曹植任何染指朝政的机会,曹植的政治生命在曹丕登基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曹丕死后,继任的曹睿对这个叔叔也始终怀有忌惮之心,没有任用。而这也是曹植郁郁而终的真实原因,他一身的才华能力再也没有施展的机会了: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就这样曹植年复一年的上书皇帝,从曹丕到曹睿,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展才华,但参与夺嫡的他能有王爵这个下场就已经是万幸了,其他的要求都是奢望。分给曹植的王府手下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各种应有的待遇也都被克扣减半;封王十一年间,三次挪地方,就是怕曹植在一个地方呆得久了,积攒出了力量。这些事情和上书屡次皇帝无果加在一起,使得曹植“常汲汲无欢”,终于在太和六年(年)病死了,时年41岁。虽然曹植的郁郁而终和曹丕曹睿父子两人对他的冷漠与不无关系,但如果就此将曹植的死归咎于曹丕的逼迫,太过牵强了,对比后世的夺嫡失败者,曹丕对曹植称得上仁至义尽了。我不编造故事,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