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明明是江西,为啥和江西八竿子打不着的江

汉字中有这么一个情况,有些字很常见,但是基本是专用的,比如“赵”,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但这个字要么就是当姓氏用,要么就是当古地名或人名用;还有“刘”,也是一样,字很常见,但基本只是当姓氏使用,不怎么用于组词。出现这种情况,也是由于我国文明悠久,所以出现了很多专用的姓氏,地名等。在地名上,中国很多地方会出现一些极有意思的现象,明明是专用地名却被别的地方抢用。比如我举个例子:赣。这个字现在基本就一个地方会用:指江西(当然,江西的赣州,赣江等也包括在内)。可以说“赣及江西”是一个基本常识了,但是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江苏存在一个赣榆县(年7月赣榆县撤销,设立连云港市赣榆区)。额,那这就很好玩了,这个“赣”和江西有关系吗?从地理上看,这当然是不存在任何关系,那从历史上来看呢?江西简称赣其实就是因为境内的赣江,那“赣”这个复杂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咱们先来看看赣字的由来吧。赣,这个字的形状非常复杂,所以可以确实是个古字,它的来源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赣巨人”。“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山海经·海内经》因为这个“南方”指的可能是江西,所以就叫赣江。二是章贡合流一说,赣江是由章江和贡江两大支流组成的,章贡二字合在一起而得名“贑”。但古代写字的时候,这个字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两个字,所以为了表示这是一个字,“文”就被当作上标放置在“贑”字旁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赣”字。但此说的问题在于“赣”字先秦就已产生(这个字古代通“贡”),而“贑”字则出现在唐代以后。郦道元的《水经注》也对“章贡合流”说提出严厉批评。也有说法说这是宋朝形成的,北宋时期赣州叫虔州(也叫“虎头城”),但因为赣南山区经常闹民变,年再一次发生民变后,朝廷实在受不了,因为“虔”字有“虎”字的一部分,不吉利,于是把这个字去掉了,只留了“文”字,然后再把章贡两个字加个文,形成“赣州”。这个其实也不太对头,因为赣字很早就出现了,虽然赣州是宋代起的名字,但赣县在汉代就有了。但不管怎么说,“赣”这个字现在完全是有关江西的代称。那江苏的“赣榆”的“赣”呢?首先,赣榆县建立很早,年,在陕西省临潼县赵背户村秦代刑徒墓中出土两片书有“赣榆距”、“赣揄得”瓦文墓志,证实赣榆置县于秦代,“赣榆”之名文献记载始见于西汉,写作“赣揄”。而且,“赣榆”地名中的“赣”字,在赣榆方言中无论文白,一律读作/gai/,音“盖”。在赣榆方言中,古咸摄开口一等去声勘韵见母字中只有此字读/ai/韵母,非常特殊。那这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了?为什么,要知道,“赣”字虽然先秦就有了,但用它来指江西,那估摸着是清朝的事情,先秦时期的“赣”字还不是用来指地名的。也就是说,“赣榆”这个赣和江西肯定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那为啥会如此巧合?“赣榆”是什么意思?刚刚说的,赣榆设置县的时间一开始都不清楚,年才确定是在秦代,非常久远了,那考证名字的来历自然更困难,清代光绪年代修的《赣榆县志》对地名解释了很多,但最后也只是说了个“无可考据”。对于“赣榆”地名的来历,至少有这些种说法:贡榆说,赣字之前是和“贡”一个意思的,朱尧望在《赣榆名义说》中同时提出:“赣,贡也,榆,木之美者也。咏于诗,征于礼,以榆木常入贡,故名”;还有“龠榆山音转说”,《南齐书》记载,明僧绍以弟庆符为青州刺史,随郁洲,住龠榆山,郁洲为赣榆旧属地。这是清光绪年间通州拔贡王文炳于同治至光绪年间主持怀仁书院山长时以训诂学对赣榆作字训的考证;也有人认为这是“鬼臾别写说”,《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有“肝榆之尸”,肝鬼同纽,榆臾同纽,他认为肝榆就是鬼臾的别写。赣榆县的县名源于这个民族(东夷的一部分);还有“肝榆之尸说”,《山海经·海外东经》载:“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尸即人、人方,即东夷。肝榆之尸即赣榆之东夷…江西人民母亲河赣江总之,这个“赣榆”目前完全没有可信的解释,只能这么说:赣这个字一开始虽然就和江西有缘分,但并不是指代江西的,也不会有人联想的江西(先秦时期江西可以说是一片蛮荒),而是有别的含义;而赣榆建立县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某些原因,使用了“赣”这个少有的字,而且一直延续了下来。但晚清时期,赣渐渐成了江西的代称,而赣榆又没有改名,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极为少见的情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