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无方。——《周书·卷十七·列传第九》翻阅《北齐书·帝纪第二》有记载:四年正月癸丑,窦泰军败自杀。但奇怪的是,窦泰只是一个大臣,却出现在帝纪里,这是因为这一段描述的是北齐高祖高欢的视角,公元年,窦泰受高欢的命令由高陵渡渡河,然而刚刚过河就看到了西魏宇文泰率军在潼关之上看着他,由于窦泰立足不稳,很快兵败被杀,还在黄河对岸的高欢只能看着窦泰全军覆没。没多久,宇文泰拿下弘农,让从关中而来饿着肚子的将士吃了一口饱饭,然而好景不长,高欢已经从蒲津渡河,杀向关中而去,宇文泰被迫撤出了产粮重地弘农,带着手下将士回到了关中,高欢手下将军高敖曹见状率军包围弘农,虽然没法攻克,但是阻止了弘农的粮草输送,当时关中大旱,整个西魏都饿着肚子,离了弘农根本没办法打仗。因此高欢的谋士向高欢献策:“关中饥荒,因此才冒险离开潼关争夺粮草,今高敖曹已围弘农,粮食不出,只需分兵前进,不与敌交战,待秋收失分,敌军民将饿死大半,宇文泰必定来降,因此无需渡河而击,只需扼守要道,待敌进攻便可。”然而前不久看着窦泰全军覆没的那样一幕仿佛一根刺,高欢拒绝了谋士的计策,悍然率军南渡蒲津渡来到渭水南岸,眼见大军前来,宇文泰手下谋士无不惊恐,唯独宇文泰神色自若,称:“高欢立足为稳,不在此时进攻更待何时?”旋即派三名骑兵前往敌军军营打探情报。此时东魏西魏都由北魏分离而来,军装制式十分相近,三名骑兵来到高欢营帐后伪装成督战官,遇到军纪不整的还冲上去用鞭子把人打一顿,一个彻夜后,三名骑兵在高欢营帐内肆无忌惮的刺探情报,等清晨高欢醒来听到营帐内昨晚发生的动乱下令彻查后,三名骑兵早已趁着清晨朦胧的晨雾离开了高欢军营回到了宇文泰营帐内。宇文泰手下李弼,宇文深等人听完了三名骑兵带回来的情报后纷纷觉得敌众我寡,如果在平地上作战,宇文泰军必败无疑,因此李弼建议道:“十里外渭水边有一芦苇从,我军可在芦苇丛的泥地里进行伏击,敌贪功冒进,我军必能取胜!”宇文泰听后大喜,急忙率军前往芦苇丛,高欢的探子见状后汇报给高欢,都督斛律羌举听完后对高欢说:“敌军之所以如此乃因为人少,渭水芦苇茂密,又泥泞不堪,如果开展我军优势无力发挥,不如包围敌军,再派遣精兵突袭长安,失去了长安,宇文泰只能束手就擒。”高欢却不这么想,窦泰之死全因高欢,如果不能为窦泰报仇,高欢彻夜难眠,于是否决了这个计划,一心要杀了宇文泰为窦泰报仇,仔细思索后,宇文泰提出火攻的办法,《独异志》记载:神武帝闻芦苇深密,曰:“火攻可行呼?”可这时候侯景跳了出来,称如果是烧死了宇文泰,关中百姓不见宇文泰尸首,必定认为是我军欺瞒他们,谁会相信高欢真的消灭了宇文泰呢?斛律羌举急忙反驳,两方僵持之际,大将彭乐突然提出意见,我军这么多人,用一百个人去抓一个人也没什么,难不成还害怕打不过吗?此言一出激发了全军的士气,高欢最后一次失去了一统北方的机会,率军向芦苇丛冲去,然而军队冲入芦苇丛后,后军不见前军,前军只见三两敌军,因而各个贪功冒进,很快高欢手下军队脱节,西魏骠骑大将军于谨和李弼率领骑兵反复冲杀,最终将高欢的军队冲散纷纷溃逃。高欢见状连忙下令撤退,但是在芦苇丛中,高欢的命令并没能有效地传播下去,高欢回到营帐时,点名官称:众营皆空,兵士死散,没人应答。被逼无奈之下高欢只能逃亡黄河,险些没能找到渡船被宇文泰生擒,此战可以称得上是北周和西魏的立国之战据《周书》记载:高欢丧甲士八万人,丢弃铠仗十八万。此战高欢原本占尽优势,当年关中大旱,因此宇文泰军粮草不及,同时还被南梁和游牧进攻,以至于三面受敌军队少于高欢,然而高欢因为窦泰之死一错再错,最终导致了沙苑之战的惨败。《孙子兵法·火攻篇》有云:主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高欢本来只是一个小卒,之所以能起家,就是靠着《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早年高欢剿灭尔朱氏,用计谋划贺拔岳时,心思缜密,用兵谨慎,可沙苑之战时,高欢借自己军力强盛,要逞一时之快为窦泰复仇,已然犯了兵家大忌,还与手下侯景、彭乐一同冒进,最终让沙苑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