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南北朝时期的《魏书》堪称是一部充满争议的史书。虽然这部史书对北魏王朝的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因为一系列原因而被贴上了“秽史”的标签。本文将深入挖掘《魏书》的历史渊源,揭示其背后的种种曲折故事。
《魏书》共卷,其中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记录了北魏王朝的兴衰沉浮。表面上,这部史书的负责人是北齐的平原王高隆之,但实际上,主导修史工作的却是魏收。然而,尽管成书于史馆,后人却常将其视为魏收私撰之作,而非“官修”史书。
魏收作为历史学家的品德备受争议,尤其是他在外交场合的举止令人费解。在东魏初年,作为外交官的魏收在南梁表现得轻佻放荡,甚至被赋予“惊蛱蝶”的外号。他在南朝都城建康的行为举止不仅令人诧异,更是为梁朝馆中人惹上了祸端。
除了在外交场合的轻率行为,魏收还表现出性格偏执、心胸狭窄的缺陷。与同时期的文学才俊“大小邢”和“大小魏”并称的魏季景是魏收的族叔,理应得到魏收的尊敬。然而,魏收却对他毫不客气,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现出轻蔑的态度,让人大跌眼镜。
然而,魏收之所以能够在当时狂妄张扬,却并非没有依仗。他以出色的文学才华著称于北朝,许多朝廷的敕令和檄书都是由他亲自起草。即便是魏齐朝代更迭之际的九锡文、禅让表也多出自他手,深受当时权臣的器重。
然而,《魏书》的修纂过程为魏收本人埋下了隐患。在后来的《北史》中,他被描绘成一个蛮横不讲道理的学阀形象。他曾豪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这样的言论显示了他对自己身为史官的地位极度自信,几乎有着置人生死之权的傲慢态度。
这种张狂的言论成为后人攻击他的把柄,指责他将撰史的工作当成了假公济私的工具。特别是在《北史》中,魏收被指责接受过贿金,为阳固和尔朱荣涂脂抹粉,颠倒黑白,极尽溢美之词。这让《魏书》在当时备受争议,不少官员投诉称其内容与事实不符,损害了先辈的光荣形象。
在对魏收的指责声浪中,幸亏当时北齐朝中重臣杨愔、高德正对魏收关系良好,庇护之下一些告发者被下狱治罪,风波得以平息。然而,《魏书》只能“且不施行”。后来,孝昭帝高演和后主高纬两次命令魏收修订《魏书》,这才最终完成成书。
公元年,魏收去世,享年66岁,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尽管他在生前得到北齐统治者的宠幸与庇护,但他的“黑历史”却在死后浮出水面。北齐灭亡后,曾围绕在魏收头上的政治光环一夜之间消失。他的坟墓遭到破坏,尸骨暴露在野外,成为激发愤怒的象征。
魏收一生坎坷,他的文学才华和历史修编的能力备受肯定,却因为品德上的缺陷而饱受争议。他留下的《魏书》虽然是北魏历史的一部经典之作,却也因为作者本人的“秽史”而让人叹为观止。在历史的长河中,魏收的光辉和阴影将永远共存,成为北朝历史的一道独特风景。
《北魏历史的“秽史”:《魏书》背后的故事》一文生动地勾勒了《魏书》的历史渊源及其主要编者魏收的复杂形象。这篇文章将我们带入南北朝时期,展示了《魏书》的特殊地位以及魏收在历史舞台上的不同角色。文中以幽默生动的语言,揭示了魏收身上一系列的争议点,令人在阅读中产生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
首先,文章通过详实的记载,呈现了《魏书》的特殊性,即使在“二十四史”之中,也被戏称为“秽史”。这引起了读者对于这一历史著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