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百药所撰《北齐书》是“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专门记载北齐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然而该书自成书以后在历代的流传过程中了出现文字上的脱漏、讹误等情况,以至到清代,李百药原文内容已残存无几。
后世学者对《北齐书》进行纠谬、考证、补缺者甚多,其中尤以清代成果最为丰硕。清代学术一改明末空疏弊病,在经世致用治史思想的影响下,学者们对《北齐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可谓是意义重大。
一、《北齐书》的成书及版本流传
唐朝作为汉代以后又一个兴盛的大一统中央王朝,经济、政治以及史学方面的突出贡献都是盛世王朝风范的表现。尤其是正史的修撰,更是开启了官方纂修前朝史的先例。“二十四史”中完成于唐朝的就有八部,而《北齐书》便是其中之一。
唐武德五年(),令狐德棻进言高祖请求编修前朝史书,高祖命裴矩、祖孝孙、魏征修齐史,但最终没有修成。贞观三年(),太宗再次下诏撰修,专设梁、陈、齐、周、隋五朝史的编写机构,李百药因此受诏编修《北齐书》。至贞观十年(),李百药仍其父李德林旧录,杂采他书,编成《北齐书》。
《北齐书》共五十卷,其中本纪八篇,列传四十二篇。该书原名为《齐书》,至宋朝为了与萧子显的《齐书》相区别而称之为《北齐书》,萧书为《南齐书》。该书主要记载了公元年前后北魏分裂至公元年北齐王朝灭亡为止的这段历史。
作者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衡水市安平县)人,初唐文臣、诗人、史学家。李百药的撰写主要是以父亲旧稿为基础,加之上述对于北齐一代历史的各种记载,将其扩充整理,最终完成了五十卷的《北齐书》。
唐初雕版印刷术还未问世,书籍传抄困难,加之李延寿《南、北史》的相继成书,这些原因交杂在一起以致包括《北齐书》在内的南北朝断代史逐渐被人们“冷落”。作为唐修八史之一的《北齐书》在唐代中叶以后就逐渐残缺,后来人也不断对其进行修补。
因李延寿作《南、北史》是以唐代官方编撰的五部史书以及前人所修宋、齐、魏三书为底本以成书,高峻的《高氏小史》也是抄搓《北齐书》而成。因此,现行本《北齐书》中缺失部分则是后人从李延寿《北史》中相关纪传补全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使人们更加方便的阅读与研究,中华书局展开了《二十四史》的整理编辑工作,并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
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除了前四史有古人的注释外,其他均无注释。该版则弥补了其他正史无注的缺憾,更有利于人们对史书的理解及研究。
现今我们已看不到李百药在唐时所撰《北齐书》的原文,但是通过上述梳理,其自成书至今的版本流传状况变得更为明朗,加之参考后世学者对该书所作的札记、题跋等相关记载,从而为当今学者对《北齐书》在版本方面的研究提供便利。
二、清代对《北齐书》的校补改
明亡入清以后,为了更好的维护封建政权,清代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如推行“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恢复科举取士制度并开设“博学鸿儒”特科。加之,中国古代战乱频繁,大量书籍传至清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严重影响了当时学者的阅读与研究。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清代学术一反明人学术空疏的弊病,学者们不再空谈理性,转而投诸于古史的整理工作上去。
而作为正史之一的《北齐书》,由于受到古代书籍刊刻、流传不便的限制,加之李延寿《北史》一书便于阅读严重影响了李百药该书的传播,以致自唐代成书以后就开始出现文本散佚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北齐书》自身的流传又造成了阻碍。所以,唐以后各朝代学者对《北齐书》的研究十分稀少,与“二十四史”中其他正史的研究成果相比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清代学者对《北齐书》的研究更加弥足珍贵。其中,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该书的校刊、补表和改编之作。
面对历代史书刊本损坏严重的状况,清乾隆皇帝组织了内府武英殿校刊正史。在重新整理《永乐大典》文献的基础上,乾隆向全国范围内征集书籍,从而促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经过这两次校刊,《北齐书》在版本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鉴于《北齐书》中无史表的情况,清代学者万斯同、段长基、陈芳绩等人也相继为之作表,弥补了《北齐书》无表的缺憾。此外,面对世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清代诸多学者编撰通俗性史书来普及历史知识,其中对《北齐书》多有改作,对当今《北齐书》的普及化及北齐史的通俗化撰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清代官方校刊《北齐书》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乾隆朝内府武英殿校刻《二十四史》,校勘成果即武英殿本《〈北齐书〉考证》及卷后跋语;另一方面是乾隆皇帝下令组织编纂《四库全书》,四库馆臣对武英殿本《北齐书》进行再次校勘并出版刊刻,校勘成果为《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齐书〉》及《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北齐书〉》。
乾嘉时期,学者反对明人学术空疏的弊病,不再空谈理性,转而投诸于古史的整理工作上去。鉴于《北齐书》中无史表的情况,清代学人对《北齐书》缺失史表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如万斯同《历代史表》中所补《北齐诸王世表》《北齐异姓诸王世表》《北齐将相大臣年表》;陈芳绩作《历代地理沿革表》;段长基作《历代统纪表》《历代沿革表》《历代疆域表》等,弥补了《北齐书》无表的缺憾。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清代通俗性史书中关于北齐史的撰述内容未必都是直接从《北齐书》中获取而来,更多的则是参阅了《北史》、《资治通鉴》中与北齐相关部分。无论是史家考史专著,还是童蒙通俗史书都对该书不屑一顾,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北齐书》在清代不受世人重视的尴尬处境。
但是,这些通俗性史书对当代《北齐书》的普及化以及北齐史的通俗化撰述仍有一定的借鉴及启示意义。
三、清代对《北齐书》的考证
在清廷多重文化政策的影响下,学者们纷纷转向对前代旧学的整理,在治经的同时,对历代史书也做了许多研究。无论是在对古籍的校勘注释,还是对旧史进行的补作、改作及考证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北齐书》在唐代中叶以后就逐渐散佚,流传至清代又经历了近千年的岁月,这期间因刊刻、抄录、缮写等原因致使文中错误百出,研究难度不断加大。对此,除清廷两次校刊成果之外,牛运震、钱大昕、赵翼等人也对《北齐书》做了一番考证。
《北齐书》自古至今研究成果都相对较少,其中文本散佚问题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因此,清代研究《北齐书》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其文本进行考证,厘清哪些内容为李百药原文,哪些为后来所补及补自何处。
乾嘉时期,无论是朝廷官方组织校刻的武英殿本和四库本所留下的《考证》,还是钱大昕、赵翼、王鸣盛等私家撰述的考证笔记都对此问题做出了细致地校勘和考订。
另一方面,与当今简单的人名相比,古代人物的名字书写起来不仅复杂,而且还存在姓、名、字以及谥号、封号等同出的多种情况。此外,南北朝时期征伐频繁,行政区划也时常变化。因此,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人名与地理是南北朝史书中出现问题频发的两个方面。
由于缺乏对当时人名以及地理沿革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唐代以后学者在校补《北齐书》时在这两方面出现的错误尤多,严重妨碍了后人阅读。因此,清代史家无论是官方校刊还是私家考史都对《北齐书》中人名与地理作出了大量的考订工作。
清代学者对《北齐书》中地理方面所做贡献,主要集中在考证和注释文中记载地方名称、具体方位等地理事物时出现的讹误情况。《北齐书》在历代正史之中虽然篇幅短小,但其内容多有错乱,因此对《北齐书》中所载历史事件的考证也是清代学人考史的重点,其间主要分为对历史事实的考证和对存疑事件的注释。
《北齐书》中历史事实的错乱多是因讹字造成的,清人对此多有考订。其中有简单的指出讹字加以改正,如四库馆臣对《北齐书》的校勘。还有在考证讹字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分析,并指出修改原因的情况。
除此之外,《北齐书》中历史事实还存在着前后矛盾的情况,清末时期罗振玉运用本校法、他校法对此进行了考证。除了上述对历史事实存在讹误的内容进行考证外,清人还对《北齐书》中历史事件与本传或其他史书存在的差异的地方进行了考证,对无法定夺的存疑事件进行了注释。
这些贡献对于残缺严重的《北齐书》可谓是十分重要,扫除了该书在阅读上的大部分障碍,对于当代《北齐书》在这几方面的校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结语
总之,清人对《北齐书》所作贡献,一方面为后世学者开展对该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使当今学界对清人治《北齐书》的态度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知其得失而后进益。
由于《北齐书》的不受重视,倘若没有清代学者对《北齐书》的考证以及修订,这篇著作只会与原始版本越走越远。不论是对于历史研究学者而言,还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清代学者所作的一系列工作,都有着难能可贵的正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