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比较长,再加上配图,照例要分上下——作者注)
说起来,皇帝也不过是一种职业。做着皇帝这个职业的人,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爱好兴趣。翻翻中国书法史,痴迷书法、且在书法上有着深厚造诣的皇帝也有不少。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朝代虽然更迭频繁,但这好像并没有怎么妨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南朝的皇帝中,就有不少爱好、痴迷书法的。
先说南朝的宋孝武帝刘骏,他是宋代第四位皇帝,在位11年。说孝武帝还要说到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这王僧虔可是书法史上鼎鼎有名的王氏后人,是王导的五世孙,王羲之的四世族孙。曾祖父是王洽,东晋吴郡内史,善书。祖父王珣,东晋司徒,善书,就是那传世名帖《伯远帖》的作者。王僧虔也是当时书名远播的书法家。《南齐书·王僧虔传》中记载,宋孝武帝想要独享书法家的名头,王僧虔不敢显露自己的书法才华,经常不好的毛笔写字,希望以此得到孝武帝的容纳。这王僧虔倒霉啊,赶上刘骏当皇帝,而且这刘骏生性爱妒忌,心眼儿小,又自以为书法造诣很高,当然容不下臣子比他的书法高明。没办法,王僧虔可不想为此丢了性命,只好装笨装拙,写字时经常用不好的笔,以免引起孝武帝的开罪。
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文人们还是想争个第一。即使是当了皇帝,也不例外。后来王僧虔事齐,齐高帝萧道成也是位痴迷书法的主,而且书法水平也确实不赖,他曾经与王僧虔比赛书法,还问王僧虔:“我书何如卿?”这话问得!当臣子的该怎么回答才能不开罪皇帝?人家王僧虔也不含糊,脑袋瓜子一转,笑眯眯地答道:“臣正书第一,草书第二;陛下草书第二,而正书第三。臣无第三,陛下无第一。”齐高帝大笑说:“卿善为辞;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王僧虔答得很巧妙,当然,人家齐高帝也算大度,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没有捏个什么罪名惩治这不会谄媚拍马的臣子。
再说梁武帝萧衍。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是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在这里掰扯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梁武帝家世显赫,自然,在文化上也就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家世文化里熏陶出来的梁武帝,称得上是才华卓著,在经、史、佛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著述,可惜的是,大部分都没有存留下来。梁武帝的诗赋文才也迥异于常人,梁武帝推崇萧子云的书法,他在《论萧子云书》中说:“笔力骏劲,心手相应,巧逾杜恕,美过崔宴,当与元帝并驱争先。”史书里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如果说李世民是王羲之的不折不扣的知音,梁武帝则是王羲之的第一个皇帝推手。梁武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声名往往被他的儿子王献之所掩盖。也正是因为他的推崇,从那时的梁朝起,兴起了第一波学习“大王”书法的风潮。同时,梁武帝还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响当当的书法理论著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
唐太宗李世民应该是比较卓越的一位。李世民不仅是有为的皇帝,也是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李世民的书法水平怎么样?张怀瓘的《书断》里面这样记述他:“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李世民的传世书法有《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等,确实得王羲之书法一瓣心香,遒劲俊逸,气势飞动,雍容和雅,骨力不凡。他还首创以行书入碑,这也是碑刻史上的里程碑、大手笔。李世民还是高水平的书法鉴赏家、评论家,他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他也不枉是王羲之的知己,正是因为他的推崇,王羲之书圣的地位日隆,被尊为“书圣”,书法地位至今无人撼动。唐太宗《论书》说:“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唐太宗所言是切实之论,也是他学书的经验之谈。他在《笔法诀》中说道:“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贯于通变。”他强调书法的骨力,讲究书法的“冲和之美”,他的这些书法观点是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和书法审美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