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趣话
中国人的生肖为何为十二,应该说没什么争议,来自天干地支纪年中的地支十二之数。而十二这个数字一般认为是来自木星运行的周期,木星公转一周的时间为11.86年,取整为十二年,又称岁星。由于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在上古天文历法中有特殊的意义。天干之数,公认起源早于地支,来自十进制,在山顶洞人时期就已经发现了十进制的痕迹,这应该说是人类很自然的一种计数方式。地支十二之数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在殷商甲骨中已经发现了很完整的六十干支纪年①。可以明确的说,在有十二生肖之前,中国人的纪年已经以十天干为次序,十二地支为一轮了,具备现在我们十二生肖循环的雏形了。
数量的起源虽然没有什么争议,但是什么时候有了生肖这个提法,又为什么是这十二种动物,至今却莫衷一是。
生肖之说从何而来,何时诞生。近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说法认为生肖是外来文化。第一个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清代学问大家赵翼,在名作《陔余丛考》中整理了相关文献和汉宋以来各家生肖起源说,给出了结论,“则十二相属之起于后汉无疑也。”其起源则“起于北俗”。赵翼认为西域旧有以动物纪年的做法,随着匈奴人传入中土,“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②。赵翼为考据一代大家,文献掌握充分,论述甚为有力。而近代以来,论述生肖外来者又首推郭沫若先生。
上个世纪殷墟的发现,极大引发了上古研究的热潮。郭老在年撰写的《释支干》一书中,对殷商甲骨中出现的地支十二数做了猜想,认为“十二辰本为黄道上十二恒星之符号,与巴比伦古十二宫颇相一致,初似转为观察岁星而设,后乃用为日月和朔之标准点。”之后,郭老更在《青铜时代》中明白的表示“十二元辰本来是黄道周天的十二宫,是由古巴比伦传来的。”③
二十世纪初,天文西来说盛行,而中国天文中确实有一些很奇怪的名词,有明显的外来痕迹。比如史记记录太岁运行的轨迹,十二个记录岁阴天区的名词: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骆、敦牂、叶洽、涒滩、作鄂、阉茂。这称为岁阴纪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有《岁祝犁单阏月赤奋若日焉逢涒滩遇异人指示以大光明正法于是死生脱然若遗矣》这样一首名字奇怪的遗作。这些词汇形同隐语,确实很像外来语。
当然和赵翼一样,考诸文献郭沫若先生也认为在东汉以前,生肖之说是没有存在的证据。郭老曾经认为生肖纪岁这种方式可能是在汉武帝时期随西域开通而来,十二兽对应地支也要迟到汉代④。这种说法随着睡虎地秦简的发现已经不太成立了,应该说以兽对应地支的用法至少在先秦已经存在。郭沫若先生关于地支西来的看法,一直争议比较大,随着时代变迁,比如郑文光老师在《中国天文学源流》里就认为来自月相⑤,郭老的观点现在提及的也比较少了。
虽然关于地支的存在可以确认不晚于殷商,但从遥远的殷商到东汉,千年时光,关于生肖乃至于以兽对应地支的文献却几乎没有什么发现。当然,吉光片羽也不是就全无痕迹,比如《诗经·小雅·吉日》就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马”的说法,明显把午马这个概念提出来了。不过赵翼很早就指出这种表达属于偶然,于经史没有印证。直到建国后发掘的睡虎地秦简中的日书论盗才包含了类似十二兽的用法。但这些证据,要么失之零散,要么就本身文意上就有疑问,甚至连东汉出现生肖的说法也很可议,这都使生肖的起源变得模糊。
以动物配地支,比较完整的材料,目前来看最早的是睡虎地秦简,以十二支配合不完整的十二兽。引述如下“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善弄,手黑色,面有黑色,疵在耳。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大辟蠕而楼。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颖。辰,盗者男子,青赤色。巳,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腑,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酉,水也,盗者高而黄色。疵在面。戌,老羊也,盗者赤色。亥,泵也,盗者大鼻。”⑥这种论述实际上是基于五行阴阳,范曾老师认为这近于公安画图捕盗⑦,动物和地支的联系勉强,但我个人认为日书既然是占卜书,占卜的特性作为一种方术,确实有机械式的物时相应的做法,便于套用。只能说,当时已有以动物和时间相联系的做法了,但既不统一,更不同于日后明显趋近于正面意味的生肖。
把生肖的出现放在东汉,一般是根据王充的名作《论衡》,但具体考察文献,这种说法其实存在问题。范曾先生就撰文论述过,认为把东汉末论衡中,包含完整十二兽名词的《物势》《言毒》两篇根本不能联系出十二生肖的意思。《论衡》有关的论述如下:“且五行之气相贼害,含血之虫相胜服,其验何在?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戍,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这里实际反应的还是五行相克的问题,并没有任何以之纪年的表述。蔡邕的《月令》似乎更明确一点“十二辰之会,五时所食,必家人所畜之物”,但这些表述最多能联系到以动物对应地支,确实并不能从中就推导出当时有生肖的存在,至于生肖大盛更是子虚乌有的说法了⑧。
总的看,从文献来说,十二元辰到了东汉应该已经发展为对应动物来表述作为一种习惯了。当时的方士术人很可能已经初步具备了神兽应时的概念,但具体到那种认为动物与十二元辰对照就代表生肖的看法,显然勉强。只有当动物对应于人的生年并以此为记的时候,人们有意识的认为属相为某某,和某种动物冥冥中发生了关系,这种民俗行为出现,才能称为生肖,而这种史料出现的时间却要迟不少。
《南齐书·五行志》记载“永元中,童谣云:“野猪虽嗃嗃,马子空闾渠。不知龙与虎,饮食江南墟。七九六十三,广莫人无余。乌集传舍头,今汝得宽休。但看三八后,摧折景阳楼。”识者解云“陈显达属猪,崔慧景属马”,非也。”同时期的《北史》也出现了生肖的文献,北周宇文护的母写信给宇文护,“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这应该是目前所见关于生肖最早的文献了。在此之后,关于生肖的文献就不绝于史了。赵令畤《侯鲭录》说,陆长源和韩愈同在幕府。“或戏年辈相违,长源曰:大虫老鼠,俱是十二相属,何违之有?”朱弁《曲洧旧闻》则记载崇宁年间范致虚上言:“十二宫神,狗居戍位,为陛下本命,请禁天下屠狗。”则宋徽宗属狗,已经为时人避讳了⑨。
▲唐代十二生肖陶像
为了修正这些问题,近年来更有一种印度传来说。印度传说来认为生肖文化是从佛教文化而来,大集经中有阎浮提外四海中有四神山,山中鼠、牛等十二兽修行成道,受佛命巡游阎浮提的说法,日夜轮值的说法。所谓“是十二兽,昼夜常行阎浮提内,天人恭敬,功德成就,已于诸佛所发深重愿,一日一夜,常令一兽游行教化,余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复始。七月一日鼠初游行,以声闻乘教化一切鼠身众生,令离恶业劝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三日,鼠复还行。如是乃至尽十二月,至十二岁,亦复如是,常为调伏诸众生故。”其十二神兽除印度文化特有的狮子外,和我们熟悉的十二生肖一致。印度传来说认为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神兽说,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传入中亚,最终通过匈奴人传播到汉地。随着佛教的传播,东汉末年出现了十二生肖的说法,并随着佛教的兴盛到南北朝终于广为人知,这也解释了文献间的年代差的问题。这种说法实际上还是赵翼论述的现代翻版⑩。
如果我们把生肖的出现定在南北朝,再结合出土文献,那么生肖文化的出现确实可能不是一套完整传入的体系。相对于传来说,生肖本土说也始终存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同版本的十二兽,从秦到汉,始终都是以六畜为核心。显然这种方式是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根据十二生肖的构成,很多研究者就不同意汉地生肖为外来,而倾向于产生于农耕文明区域。生肖出现在南北朝,其时代背景正是一个战乱连连,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和王朝更迭,传统的士族受到打击,大量中下层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中外文化也激烈碰撞。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当时的北方在年更换了五个朝代,先后出现了三十三个皇帝,连皇帝都朝不保夕,年号纪年的意义就不大了。文化水平很低的普通人进行纪年的方式,干支纪年确实有不便之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借用当时已经初步成型的表示地支十二元辰的动物,来进行纪年,因其简洁易行,被人们逐步接受。如此,则生肖确实有可能不是一套外来的纪年体系,而是直接在本土十二辰计时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诞生的。从文献考量的角度说,这种说法也具备文献的连续性,毕竟从地支到生肖只有一步之遥,虽然这一步迈出的时间从先秦到南北朝,长达近五百年。
总的说,无论外来影响还是本土自身,生肖能明确的大致是诞生于南北朝时期,并由此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梳理了生肖的起源,再来谈谈为什么是这十二种动物,或者为什么为我们接受的是这十二种动物。如果说生肖的起源还有文献上可以梳理,那么生肖的构成则全然取决于推断,各执其说,莫衷一是。
▲南北朝时期的十二生肖图案铜镜
在近现代以前,应该说古人就对为什么生肖是这十二种动物这个问题感兴趣,也在当时的知识范围内做了一些解释。比如明朝笔记七修类稿就记载了当时的一种看法,认为十二生肖按照地支顺序排列,是因为地支处于天干之下,是以动物的脚趾划分的。所谓“鼠前足四爪,象阴,后足五爪,象阳故也;丑属阴,牛蹄分也;……戌狗五爪也;亥猪蹄分也”郎瑛本人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十二生肖的选取应该是从动物自身的习性和阴阳感应的角度出发,“夫十二支固属阴阳,皆于时位上见之,易封取象亦然也,惟理义之存焉耳。如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鼠藏迹也。午为阳极,显明刚健,以马配之;马快行也。……狗司夜,猪镇静故狗猪配焉。狗猪,持守之物也。”郎瑛淡于功名,喜于藏书,以学问为毕生追求,当时就享有博洽之名。他记录的这两种看法,尤其是后一种看法即使在今天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基本代表了古代知识分子基于传统五行阴阳理论对十二生肖的解释。
从西来说的角度来考虑,则生肖的构成全然不是问题。如果按大集经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是把印度人习惯的狮子换成本土化的老虎而已。而印度人是如何形成这种概念,到确实有可能部分是来自中东地区的,作为文化交流的产物。但如果立足于生肖来自本土,是中国自然衍生的存在,那么相关的解释就比较多样了。
关于生肖的产生,一直以来有来自上古图腾的说法。但图腾本为借用的概念,中国上古是否存在图腾都尚有争议,而恰好怎么就是这十二种图腾成为生肖,就显得勉强了。对于生肖的构成,这里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在先秦已经出现了不完整的十二兽对应地支的情况。实际上古人对十二兽的认识要更早一些,有人已经从甲骨卜辞里零散找出了十二兽,说明其在商代已经为人所认识了。这十二兽为什么被选择,一般认为还是来自生产生活。六畜是十二兽的核心,马、牛、羊、猪、狗、鸡作为生肖的构成,从先秦到南北朝,后五者都是固定的,甚至鼠、虎、兔、蛇、猴变化也不大。睡虎地秦简不同之处在于鹿后来演变为更常见的马,龙则很可能是避讳,毕竟是捕盗书,不宜以龙代指犯人。实际上鼠、虎、蛇在古代农业生产生活中也常见的生物。周礼的八蜡之祭祀,就涉及鼠、虎、蛇。尤其是虎本身作为中国本土为人熟悉的猛兽之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