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西晋末年“五胡乱华”,造成天下大乱几百年。而这五胡中有一族群便是鲜卑,然而今天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却没有鲜卑。
比如金庸小说中的慕容复,就是鲜卑族中的一个贵族。而其中的大理段氏,也可能是由鲜卑族演化而来!那么历史上的鲜卑,到底去了哪里?今天就跟我们一起来探寻,鲜卑族的下落。
鲜卑按照分布地域不同,分为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
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1、东部鲜卑
慕容部
慕容部为鲜卑之一支。鲜卑自鲜卑山南迁以后,扩展至饶乐水,即今西拉木伦河流域。慕容,初为部落大人名,后以为氏。据《晋书·慕容廆载记》有二说:“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或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对此二说均加驳斥。有的学者认为慕容是鲜卑语“富”字之音译。
慕容氏先在辽东地区后于黄河流域建立诸燕,尤其是前燕初期注意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对东北及黄河流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十六国纷争中,诸燕立国时期,多者三十余年,少则十年,非常短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军封过多,国库空虚。凡有军封的鲜卑王公贵戚都可霸占土地,隐庇荫户,致使民户顿减,国家财政大为减少,国库空虚。
二是,统治阶级日益腐化,穷奢极欲,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三是战马日少,兵士疲弊。燕国本以畜牧为主,依仗兵强马壮,云骑风驰,逐鹿中原。但定居日久.战马锐减,再加连年征战,兵老师疲。诸燕立国后期,面临强敌前秦、后秦及北魏、东晋的进攻.多不战而溃,国随之以亡。
慕容鲜卑大都归附北魏,受拓跋氏统治,慕容氏贵族在北朝官居高位的为数不少,一般部众,逐渐成为北魏等的编户齐民,或从事耕牧,或随军出征。
段氏
段氏为东部鲜卑之一支。大概于东汉中叶由辽东西迁,分布在辽西一带,世为部落大人。段氏祖先最初的社会地位很低。相传段就六眷(疾陆眷)的伯祖日陆眷初因乱世被卖为渔阳乌桓大人库辱官家奴,曾随库辱官至幽州参加诸大人集会,以口为唾壶接主之痰。
后渔阳大饥,以劲健奉主命率人至辽西逐食,招纳亡叛在辽西各地的鲜卑,其中还杂有乌桓人、匈奴人、汉人等,因而形成段氏鲜卑集团,日趋强盛。其卒后弟乞珍代立。乞珍卒,子务勿尘(务目尘)嗣为段部首领。以辽西之阳东(秦治今辽宁义县西,三国魏移治河北卢龙县东)、令支(治今河北迁安县西)为中心向各地发展。
段部自日陆眷兴起于辽西,至龛为前燕所灭。共历四世十一主.大约经历一个世纪。其后裔在诸燕和北朝任官职者为数不少。
诸燕有将军、右长史、左光禄大夫、太保段崇、右光禄大夫段义、侍郎段平子、长上段速骨及段温、前将军段玑、殿中将军段瓒、徐州刺史段宏、散骑将军段封、左仆射段晖等。北朝段部之裔,见于史书的有《魏书·节义传》所提到的白道守将段进;同书《阉官传》中有中常侍、定州刺史段霸、《北齐书·张保洛传》有光州刺史段琛、《周书·段永传》提到:“其先辽西石城人,晋幽州刺史匹磾之后也。曾祖偎仕魏,黄龙镇将。”段永在周室至大将军,“于时朝贵多其部人”。
隋炀帝时有兵部尚书段文振,为匹磾八代孙。《隋书·段文振传》云“祖寿,魏沧州刺史。父威,周洮、河、甘、渭四州刺史。”由此可见世称“劲健”“尚武”的段氏.在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宇文氏
宇文氏的世系出自匈奴。据《北史·匈奴宇文莫槐传》所载:“匈奴宇文莫槐,出辽东塞外,其先,南匈奴之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人皆翦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秋收乌头为毒药,以射禽兽。”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以狩猎的生活。
宇文氏其先为匈奴苗裔。始祖葛乌菟原居阴山,据《周书·文帝纪》载,其“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为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实际上,此时宇文部尚在阴山,还未与鲜卑杂居,只能是被匈奴奉为主,遂统匈奴十二部。
至于“宇文”一词的含义,史籍姓书,各说不一。《周书·文帝纪》云:“(葛乌菟之)后曰普回,狩得玉玺三,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也即“宇文”之意为“天君”。至辽河东西以后,宇文氏始以匈奴酋长的身份统治住在当地的一些鲜卑人,加入鲜卑部落联盟,逐渐鲜卑化,遂称鲜卑宇文氏。在慕容氏统治辽西时,宇文部被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政权击败,宇文部众大都归慕容氏统辖,部众被慕容部首领分散迁移,宇文部灭亡。宇文部后属北魏拓跋鲜卑,北魏末,宇文泰势盛,专政西魏,其子孙代西魏建立北周。
鲜卑宇文部的族人以及后来北周政权的皇族贵胄和一些臣子国民,都以宇文为姓氏,称宇文氏,后逐渐融入汉族,将宇文氏复姓也带入汉族之中,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宇氏、文氏者,也有改单姓为尚氏、赵氏、胡氏、李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2、中部鲜卑
拓跋氏
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也称别部鲜卑。拓跋鲜卑,应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凉的河西鲜卑秃发部,而习惯上往往仅指北部鲜卑。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对于拓跋语源,《魏书》开篇就有解释: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资治通鉴》载北魏孝文帝改姓诏书,亦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这种说法后世或偶有信从者,如清人吴广成辑《西夏书事》,犹称北魏孝文取拓跋为土之义,改元氏。
道武帝、孝文帝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实行汉化,其目的是为了使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加强鲜卑贵族和汉族世家的联合,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通过均田制等的推行,对限制豪强、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各项汉化措施,客观上推动了鲜卑本身的发展,也促进鲜卑等族与汉族的融合。
柔然
柔然,在汉文史籍中,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柔然”一词,有的学者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有的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有的则认为此语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关于柔然人的来源,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至今尚未一致看法,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之说等。
但就柔然统治者的世袭贵族而言,无疑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史书直称柔然可汗社崘为鲜卑社崘或河西鲜卑社崘。这说明柔然、拓跋、秃发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与匈奴融合后形成。柔然贵族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分道扬镳,出现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俘获,主动归附及和亲陪嫁户等散居于中原的柔然人有数十万。北魏为了充实北方边境,先后把内附和俘获的柔然、敕勒以及内地汉人迁到六镇及平城等地,与拓跋鲜卑军民错居杂处,又将他们充作隶户和营户,以供驱役。
北魏对俘虏或降附的一般柔然部众驱役压迫,而对柔然上层贵族却备加优待,封官进爵,居文武高位,男尚女适,和亲不绝,使之成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这固然是由于北魏统治者认为与他们同源,血统高贵,故愿意与柔然王族通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削弱、分化柔然政权本身,以减少来自北边的威胁,因此极尽拉拢之能事。所以柔然先融合于鲜卑,最终融合到中原汉族之中。
到了隋唐,居住在内地的柔然基本上汉化。我们只能从河南洛阳、山西雁门、代郡等地的一些姓氏,如闾氏、郁久闾氏、茹茹氏、茹氏等,来证实其先祖确系柔然。
3、西部鲜卑
秃发鲜卑
秃发鲜卑为拓跋鲜卑的一支,其始祖与北魏同源。秃发匹孤时率众自塞北迁入河西,故亦称河西鲜卑。据《晋书·秃发乌孤载记》云“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入河西。”
关于“秃发”一词的语源及含义,众说纷纭,如《晋书·秃发乌孤载记》“匹孤卒,子寿阗立。初,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十六国春秋·南凉录》也说:“生寿阗被中,因以秃发为号,寿阗为名。”以上两书都认为“秃发”是鲜卑语“被”之意。史籍明确记载,秃发与北魏同出,而且从语言学方面看,“秃发”与“拓跋”实是同音异译。
秃发鲜卑建立的南凉灭后,原秃发氏部人大部分为西秦所统治,后西秦为夏所灭,夏又为吐谷浑灭亡,西秦领土大部分入于吐谷浑,以后又为北魏所领有。在陇西、河湟的乞伏、秃发鲜卑最终与北魏拓跋鲜卑一起汉化,至今在青海西宁还留存着秃发氏的遗存。
乞伏鲜卑
乞伏鲜卑为陇西鲜卑最重要和强大的一支。原居于漠北,大概在东汉中后期从漠北南迁至大阴山(今内蒙古阴山山脉)驻牧。以乞伏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史称乞伏鲜卑或陇西鲜卑。乞伏(如弗)部原为鲜卑人,但其余三部则不能肯定属鲜卑。如其中叱卢部,即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乞伏鲜卑是鲜卑与高车融合后的一种鲜卑部落。是原居于今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北朝时称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后形成的。
永弘四年(年).夏攻围南安(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西秦王族乞伏慕末及宗族五百余人出降,后为赫连定所杀。还有一批乞伏族人先后投归了北凉、夏国,见于记载的有乞伏轲殚、乞伏千年等投归北凉,跋跋、延祚等投归夏,而昙达为羌人执送于夏。后夏国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瓒所灭,其所率乞伏鲜卑等西秦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所虏。
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吐谷浑仆射就有乞伏触板。后北魏灭北凉,占有河西之地,并逐吐谷浑出陇右,尽有黄河以北之地,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就为北魏所统治。乞伏氏及乞伏氏部落联盟中的出连氏、叱卢氏等,都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乞扶(伏)氏后改为扶氏”,“出连氏,后改为毕氏”,为“内入诸姓”。“四方诸姓”中有西方的“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原西秦上层贵族有许多人在北朝政府中任职,如北魏并州刺史乞佛成龙、金城伯乞伏凤、泾州刺史乞伏悦、沙州刺史、宁国伯乞伏宝,还有第一领民酋长乞伏周、乞伏纂等;东魏有齐州长史乞伏锐;北齐有骠骑将军乞伏保达;北周有大将军乞伏慧等。
乞伏氏贵族在北魏时,籍贯大都变成金城或金城榆中、马邑等,与汉族士大夫、官僚无多大区别。无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通过不同途径融合于汉族。
吐谷浑
吐谷浑又称吐浑、退浑,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之一。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其先祖游牧于徒河青山(今辽宁省义县东北)。公元三世纪末至四世纪初,即晋太康四年至十年(一年)左右,鲜卑单于涉归庶长子吐谷浑,因与以母贵继单于位的嫡弟若洛廆(慕容廆)不和及开拓新牧场的需要,率所部一千七百户从辽东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至今内蒙阴山。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原为辽东鲜卑一支的吐谷浑,逐渐与羌、氐、汉、匈奴、西域胡、高车等一些氏族、部落融合成新的民族体。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
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其后人大多数已与各民族融合,少数没融合的为现代青海的土族。
无论是东部鲜卑,或拓跋鲜卑及西部鲜卑,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等错居杂处,通婚汉化,大多融合于汉族。鲜卑慕容部在诸燕灭亡后,以散居形式融合到汉族和拓跋鲜卑中去。入隋唐以后,拓跋鲜卑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鲜卑等族的汉化,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统治者与汉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进一步联合,崇尚儒学,采用汉制;内迁鲜卑诸部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农业经济,社会生产水平逐渐接近汉族;鲜卑语与汉语同时并用,而且汉语成为诸部的通用语言;夷夏观念逐渐淡薄,“居民以官位相从,不依族类”;生活习俗方面民族特点逐渐消失,通过杂居通婚,血统上混为一体等等。
隋唐以来,鲜卑作为政治和民族实体,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后裔都在两朝中居于重要地位。隋、唐建国者杨、李二家是鲜卑化汉人,他们之母、妻是汉化鲜卑人。至于两朝的文武达官显宦,鲜卑人为数可观,位至宰相的就有二十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都督、刺史更是不胜枚举。
其中有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音韵学家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文学家元结、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等。无怪乎元代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讽刺那些坚持“夷夏之分”的人时说:“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些说明鲜卑贵族入居中原后,逐渐汉化,其后裔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所建树,对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