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知识歇后语了解俗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

北京治青春痘的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311/8736666.html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解释: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

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典故:檀道济是南北朝时宋武帝的开国武将,曾领兵北伐前秦,颇有功勋。宋文帝即位后,檀道济被进封为“武陵郡公”,拜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在他统帅大军,征讨北魏的那一次战事中,打了三十多仗,连连获胜,曾进攻到历城(今山东)一带,只因后方军粮接济不上,才不得不退兵。

当时,檀道济军至历城,军粮不足,准备撤退。宋军中有投降魏军的士兵,把缺粮的事告诉了魏军,并建议趁机追击。魏军就先派密探到宋军营中侦察。檀道济料到敌人这一着,便在晚上故意叫管军粮的人点数军粮,用大批沙子充作米,用斗来量,一边量,历史典故,一边唱:一斗,两斗,……几石,几十石,……一袋又一袋的沙子,高高地堆着,而把少量的米散露在上面。魏军的密探把看见的情况回去作了报告,魏军以为宋军军粮有余,便不敢追击,还把投降过去的人处死,说他们是假降谎报的间谍。檀道济于是率领宋军,安全撤回。内容来自

虽然檀道济打仗是很会用计谋的。可是,后来有人却说檀道济计谋虽多,最后还是不免败走。如南齐的王敬则说:“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解释:指的是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也谓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出自:走为上,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著《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典故:公元前年,西楚霸王项羽听说沛公刘邦攻取咸阳后欲在关中称王,十分恼怒。在谋臣范增的建议下,项羽在鸿门设下酒宴,准备在席间寻机刺杀刘邦。刘邦刘邦深知赴鸿门宴凶多吉少,但项羽兵强势壮,如果不去便会有须臾之祸。于是,刘邦带着谋士张良、武将樊哙以及卫士来到鸿门。

入席后,刘邦对项羽说:“我和将军并力攻秦,将军转战在黄河北,我作战于黄河南,但自己没料到先攻进函谷关,打败秦军。现有坏人散布流言,使将军与我发生了误会。望将军三思而后行啊!”这番话说得项羽心软了。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找来项庄舞剑,想伺机刺杀刘邦。张良的好友项伯看出范增的用心,于是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难以下手。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良授意武将樊哙入帐。樊哙仗剑持盾闯进帐中,目视项羽,怒发冲冠。项羽赐他一碗酒和一条猪腿,樊哙狼吞虎咽地喝了酒吃了肉,然后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赤胆忠心,指责项羽听信流言蜚语。项羽一时无言以对。

刘邦借口上厕所,与张良、樊哙一同出帐。樊哙护送刘邦抄小路即刻脱身。张良估计二人已走远,才回帐向项羽辞谢道:“沛公不胜酒量,不能亲自向大王辞行,特地让我带来白璧一双、玉斗一双奉献给大王和范将军。”项羽问:“刘邦现在何处?”张良答道:“他听说大王要责备他,心中恐惧,现已返回霸上了。”范增听说刘邦偷偷跑了,气急败坏地砸碎玉斗,恼恨地说:“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了。我们今后都要当他的俘虏了!”

在鸿门宴上,刘邦见项羽犹豫不决,以上厕所为名,借机脱身,确属明智之举。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解释:比喻事物的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典出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出自:出自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解释:自己夸自己的东西

出自:你们知道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原来啊,王婆,其实是个男的。在宋朝时,有个来自西域的人叫王婆,他种胡瓜为生,后来为了避难,他就来到中原卖瓜,这胡瓜甜虽甜,长得可不好看,没人认识没人来买,王婆只好自卖自夸,夸得皇上都来看热闹了……其实啊,胡瓜,就是现今的哈密瓜,比西瓜还甜哦。

故事:王婆(坡)的老家在西域(现新疆、甘肃一带),种瓜为生。那一带种的瓜叫胡瓜,就是现今的哈密瓜。那时,宋朝边境经常发生战乱,王婆为了避难,就迁到了开封的乡下,种起胡瓜来。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认识这种瓜,所以尽管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还是没有人来买。

王婆(坡)很着急,向来往的行人一个劲地夸自己的瓜怎么好吃,并且把瓜剖开让大家尝。起初没有人敢吃,后来有个胆大的人尝了一口,只觉蜜一样地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婆的瓜摊生意兴隆,人来人往。

一天,神宗皇帝出宫巡视,一时兴起来到集市上,只见那边挤满了人,便问左右:“何事喧闹?”左右回禀道:“启奏皇上,是个卖胡瓜的引来众人买瓜。”

皇上心想什么瓜这么招人,就走上前去观看,只见王婆正在连说带比划地夸自己的瓜好。见了皇上,他也不慌,还让皇上尝尝他的胡瓜。

皇上一尝果然甘美无比,连连称赞,便问他:“你这瓜既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说:“这瓜是西域品种,中原人不识,不叫就没有人买了。”

皇上听了感慨道:“做买卖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开,不多时,这句话就传遍了黄河南北,直至今天

偷鸡不成——蚀把米

解释: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出自: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5回:“这艄公好晦气!却不是‘偷鸡不着,反折了一把米’?

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小镇上有两个小混混,成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有一天,他们两个看见了镇上王姓大富人家的一只养了多年的大公鸡,哥俩一合计:要是晚上把它偷出来,拿火一烤,多美味呀。

于是他们俩想尽办法去偷那只鸡,但可能是那鸡活得久了,学精了,人还在一米远的地方它就发现了,还昂头扬爪向他们示威。哥俩想尽办法都没偷成,整天在镇上郁闷的逛来逛去。这天哥俩在路过酒楼门口时被什么东西拌倒了,爬起来一看,原来是一醉汉。哥俩看着那醉汉,眉头一展,计上心来,也不找醉汉的麻烦了,快步跑回老窝,倒出二两老酒倒碗里然后取了一把米往里一泡,想着大公鸡吃了米后醉晕晕的样子,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果然,晚上他们把那鸡弄到手了,迫不及待的提着鸡跑到郊外的树林里,匕首把那脖子一砍,放了血拔了毛,内脏都不清理就急不可待地烤了起来,看着慢慢烤熟的鸡,闻着越来越浓的香味,哥俩心里乐滋滋的。可是,空气怎么不对,转过头一看,妈呀,咋那么多人呢,哥俩鸡也顾不上了,埋头冲了出去,老远,老远还听见王大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声“我的大雄啊”!

那镇上酒楼的厨师当时灵感突发,花大价钱买下了那只鸡,回家悬梁刺股,精心研究了半年后,怀揣醉鸡谱离开了小镇,踏上了去远方大城市的路。从此以后,各酒楼的菜单上就多了醉鸡这道菜,那厨师也成了当时天下皆知的名人。据说,后来微服私访的一个王爷把他带进宫里,成了皇上最喜欢的御厨。至于那两个无意中发明醉鸡的小混混,则背上一个偷鸡的罪名,不知跑去哪了,反正再也没有出现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解释: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出自: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

故事: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

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祸端呢?”家里有钱又有骏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男子健壮的都拿起弓箭参战,塞上参战的人,十个死九个,不死的都是重伤。

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的缘故,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这其中的变化难以捉摸,深不可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