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兰陵王”冯绍峰、赵丽颖公布婚讯,粉丝纷纷送上祝福。
冯绍峰因在年拍摄电视剧《兰陵王》,而被两岸三地观众所熟悉。这部剧在年公映后,风靡亚洲,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冯绍峰在剧中诠释了兰陵王一生征战和爱情故事,让兰陵王这位历史人物走进大众视野。
那么,兰陵王真的如冯绍峰在剧中诠释的那样:集俊美与勇猛于一身吗?,他出战真的要带着面具吗?,《兰陵王入阵曲》是怎么回事?,兰陵王真的是被迫自尽的吗?,兰陵王真如剧中一样对爱情从一而终吗?
他真的是集俊美与勇猛于一身吗?兰陵王高长恭是南北朝时北齐宗室、大将,封爵兰陵郡王,他的俊美,现在虽无画像,但是史有记载,《北齐书》:“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旧唐书.音乐志》:“才武而面美”。
《隋唐嘉话》:“白类美妇人”。
《兰陵忠武王碑》:“风调开爽、器彩韶澈”
可见兰陵王的美,是不可置疑的,超凡脱俗的,他有一般男子所不具有的俊美容颜,除了史书的直接描述,另一条线索就是基因。咱们再看看高长恭的祖父和父亲吧。
他的祖父北齐高祖高欢,《北齐书》:“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少有人杰表”。
父高澄:“神而岐嶷,神武异之。....时年十二,神情俊爽,便如成人”。
高长恭的叔叔们,据史书上的记载,也都是容颜俊美,长残的只有他的二叔北齐文宣帝高洋。
同时兰陵王的美还来自于他那不见史书出身卑贱的母亲。
但是,兰陵王的美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烦恼,在那个战乱频仍,地方割据政权林立,换皇帝就像牌桌上的庄家一样,十几年就换一茬。作为一个皇家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单纯靠脸吃饭是要被饿死的,娘炮是不行的,想要在乱世中生存需要的实力--战功。
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对阵时常受到对手的轻蔑,为此他命人制作了一副又酷又狰狞的金属面具--“大面”,所以说,兰陵王也是中国面具和京剧脸谱的首创人。
那回到第二、第三个问题上,兰陵王上阵戴面具吗?为什么?《兰陵王入阵曲》是怎么回事?
史书记载他带“大面”出征的情形:唐代崔令钦《教坊记》:“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带着狰狞的假面,能把敌人吓一跳,但不能把敌人吓死--战功的建立,仍然来自于兰陵王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很快,兰陵王就证明了自己。
他的成名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年,北方突厥与北周联军20万对北齐发动了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围。北齐皇帝急调大军8万解围,以段韶、斛律光、高长恭为统帅。齐军从晋阳疾驰而来,很快就到了洛阳城下,两军在洛阳的邙山遭遇并就此开始战斗。当时齐军占领了山坡的高处,段韶在左,斛律光在右,兰陵王领中军。战役开始,周军以步军为前锋,向前猛攻,齐军步步收缩,向山上退去。
等周军的战线逐渐拉长,势头开始衰退的时候,齐军阵后的精锐从两翼开始了猛烈的反攻,周军顿时支持不住,溃败下来。此时,高长恭戴着“大面”,率精骑杀入联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军队被围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待高长恭摘下“大面”,城里军队欢声雷动,打开城门兵合一处,向联军展开反攻,联军大败。从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川泽地,遗落军械辎重无数。
洛阳邙山之战以北齐大胜而告终,兰陵王亦以此役而威名大震,达到了他人生的鼎峰。
《北齐书》:“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城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入阵曲》是也”。
因此一役,高长恭威名远播,获封为尚书令。高长恭不仅善战,且忠心事上,和以待下。俗话说:“功高盖主,必及之”,高长恭的悲剧就在于他生在一个近乎疯狂变态的帝王家,兄弟、子侄相残,短短28年的北齐王朝换了6个皇帝。尽管,高长恭小心翼翼的避祸,但是悲剧式的宿命依然逃脱不掉。
公元年5月,高长恭府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宫中尚药典御徐之范,他给高长恭带来了皇帝高纬的三个礼物“刀子、白绫、毒酒”,高长恭悲愤至极选择了毒酒,死前,他对爱妻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鸠也?”郑氏说:“何不求见天颜”,万念俱灰的高长恭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仰药自尽,死前烧毁家中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高长恭32岁,朝廷追赠太尉,谥号忠武,葬于都城邺城(河北临漳)西。
同日,爱妻郑氏亦自尽。死后遗一妾、一子。
四年后,北齐亡国,皇帝高纬被擒。
兰陵王高长恭是善、武、美的象征
后来许多人讨论,为什么兰陵王要喝皇上赐给的那杯毒酒?如果他造反,自己当皇帝说不定还能打败北周,统一北朝。在那个时代,像兰陵王这样的英雄,对道德和品格的看重,远比利益和生命更为重要和值得珍惜。所以才出现用生命诠释一种理念的现象。
正是兰陵王美艳的容貌,神勇的战斗经历、宽宏、体恤百姓、下属的亲民作风,和对国家的忠心等诸多完美的形象,以及被赐死的悲情,让广大的民众心生怜爱,把心中的一切美好的愿望与寄讬,都加在兰陵王的身上,所以后来人们把兰陵王的形象演绎刻划得更加的完美无瑕,成了善、武、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