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象征符号,一个好的文化传统总会让人对这个城市印象深刻。
拥有一个好的文化品牌,往往能让这座城市声名远播,名扬天下,对于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带动当地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首先,今天的文化观察,来看看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的战神——兰陵王。
本篇文章共:个字,约需阅读3.4分钟。
引子
毛泽东主席称他:“南北朝兰陵王是高欢的孙子,叫高孝瓘,也是年轻人,他很能打仗,很勇敢。”
小说家蔡东藩称他:“长恭一死,亲王中又少一勇将了。自折手臂,亡在日前。”
唐左金吾崔令钦称他: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
那么,兰陵王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位名将。
正文
兰陵王高长恭(年―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一说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出生卑微少年掩面披甲扫尘挥剑踏马染干戈陷杀伐闻秋风飒飒
东魏兴和三年(年)高长恭出生,是东魏权臣高欢长子高澄的第四子。高长恭因为其生母之地位卑微,故其早年之仕途经历远不如其兄弟。直到天保八年(年),方才起家被授为通直散骑侍郎。天保九年(年),封乐城县开国公,进上仪同三司。
面具侠大战金墉城金墉城下凯旋无差邙山传捷铁马踏
御风而过漫天飞沙衣无尘潇洒势如竹破千军万马尽伏于麾下
河清三年(年)十二月,邙山之战时,北周攻打洛阳,武成帝高湛派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救援,因为惧怕北周的兵力强大,不敢前进。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领五百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
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上的人才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逃走,从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间的川泽之地,都是北周丢弃的兵器辎重。高长恭在此次场战役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次战役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3、美男真相紫衣金腰长鞭扬血染戎装修罗面羽檄纷,遥相望按剑思北方
关于兰陵王,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传说——他相貌过于柔美,不足以威摄敌人,因此每每戴面具上战场。邙山之战,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段韶、斛律光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现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其是敌军还是我军,高长恭摘下面具,露出一张美貌绝伦的脸,军心振奋,于是大捷。
但究其真实历史,并未有兰陵王因面貌过美而带面具的记载。《北齐书》等史书记载:“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明确记载他戴的是头盔不是面具。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也就是头盔和铁护面一体的,必须摘下头盔才能露出脸的重骑兵防护装备,并非后世所流传的面具。尽管如此,兰陵王的美貌却是不容置疑、超凡脱俗的。《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美类妇人”。
4、堂弟赐毒家事亲切君心变琉璃盏,鸩酒转天颜何由见叹往生,乱世浮华远
在邙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高纬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便开始猜忌高长恭。武平四年(年)五月,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对他的王妃郑氏(兰陵王妃)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郑氏回答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于是就饮毒酒而死,年仅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