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迤起伏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北岳恒山,光辉灿烂的文化遗址,为雁北大同地区平添了不少光彩,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骚人墨客。历史上,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过雁门关外,饱尝了这别具风味的北国风,留下了遗篇。这些遗篇,以诗歌为主,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咏塞上风貌的,类是赞叹,凭吊古迹的,另一类则是描写战生活的边塞诗。这些诗,散见于各县县,碑文石刻,宛如秋天夜空的星星,闪烁晶莹的光芒。
雁门关外《诗经·出车》中“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犬字加严)狁于襄”是关于描写北方物的最早记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位威风凛凛的南仲将军,奉了天子的命令,在北方修筑城池,平定猿狁。我们不妨认为这是最早的边塞诗。据《汉书·艺文志》载,“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自汉孝武帝设立乐府采集民间歌谣以来,“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些可以“观风俗,知薄厚”的“赵代之讴”,无疑是雁北地区最早的民歌。
雁门关外如果从古代诗歌中选一篇描写北方风貌的代表作,那么《敕勒歌》可算做当之无愧的一首,让我们先读一读这首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短短二十七个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活气息很浓的图画;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一眼望不到头。风过处,肥壮的牛羊时隐时现。天地辽阔,大野茫茫,好一幅壮丽的图画,这有节奏,有魅力的语言,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深情。
雁门关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0年版)认为这首诗是北朝民歌。据《乐府广题》记载:“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贵,使斛律金唱《敕勒阁》,神武自和。”《汉魏南北朝诗选注》)北京出版社九八一年版)也选了这一篇,并说“为北齐律金所唱,其歌本鲜卑语,易为其言,故句长短不齐。”《北齐书·神武纪》中记是这样的:“神武围玉壁以挑西师,不敢……是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之,哀感流涕。”神武帝高欢围玉壁在东魏武定四年(公五四六年)十一月,可见《敕勒歌》在公六世纪时的北齐时代已经开始流行开了。中描写的显然是阴山山麓的风光,即今内五原、固阳、和林格尔一带。
雁门关外敕勒族是柔然族的一支,北朝时迁居在山下。斛律金的出生地朔州,即今之和林格尔,距雁北右玉县仅三十多里,而那时的雁北也是草木繁茂的地方。所谓“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林集,茂林荫翳”(见郦道元《水经注》)。至于《敕勒歌》是不是斛律金所作,不敢武断,且不去管它,但这首敕勒族民歌所描写的是现在内蒙南部和雁北地区一带的风貌则是没有疑问的。
雁门关外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