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守还是护身符,到底有什么区别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昨天呐,杭州灵隐寺寺院门口的日式文创登上热搜,网友质疑中国寺院门口为什么卖的都是日式风格的文创,除了招财猫,还有各式各样的御守。

这段文字介绍里面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这个“御守”,说是本来源自中国唐代,第二是寺院僧人认为这是“商业行为”与寺院无关,可以提升经济所以没有必要较真。

作为相关领域的学生,我想就这两点说一说我的了解和看法。

第一,“御守”还是“护身符”

先说结论,我个人坚持中国人在购买使用“护身符“的时候就说护身符。

在古籍中检索“御守“一词

三国支谦《惟日杂难经》中“。布施有二辈。一为法施。二为物施。守身口识为御守意为合聚。”

唐代李延寿撰正史《北史》中有“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中有禄山反,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中有写:今又星夜兼道取江陵,乃集众谋士商议御守之策。鲁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

还有一些清代的例子我就不放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御守大多就是《汉语大词典》中的意思,当然我们还知道古代有些官职叫XXX御守。

再看“护身符”

这里强调一下就是,凡是能够起到“保护自己、借以避免困难或惩罚”作用的都叫护身符,就相对广义上的“お守り”

古籍中写到护身符的部分就很多了,这里我就不去一一摘录了,大家感受一下即可。

结论,中国各个时代古籍中记载反应的就是,中国人的护身之物叫“护身符”,“御守”一词通常不是指“护身符”。

我们看日文中的“御守”一词,日文写作“お守り”、假名“おまもり”。

我们能够看到的那些个实物长这样:

道德经曰“名可名,非常名”。

“御守”和“护身符”看来应该是两个国家对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叫法。那么这个时候,我是中国人,我选择叫它护身符。

不同地域不同叫法也许是指同一种东西,但是他背后的成因、历史是不一样的,我不愿意以后看到以后有史书记载,护身符文化史——21世纪开始,受日本文化冲击,中国人开始普遍用“御守”来指护身符。

虽然相比“御守”,确实“护身符”这个词看着不够王霸之气,不够贵气,不够新潮,但是曾几何时,咱们父母辈、爷爷奶奶辈,用这个名字承载朴实愿望和温暖关怀。

第二,我们普罗大众在购买文化商品的时候是否需要适时地较真一下他的文化属性。

这个话题能够冲上热搜,我想也是因为大家其实不希望看到,中国人过度崇拜日本的祈福文化,烧香拜佛这么中国味道的事情,也要搞成日系,总觉得不对。记者采访寺院僧人,法师说“本是一体,有利经济,不要较真”。我深有感触,但是呢,法师的立场和我们普罗大众还是不一样的。

日式风格的招财猫

首先“本是一体”

法师修炼心性,超脱世俗,世间一切皆为虚妄,不做区分。但是事实上众生都还在努力构建自己的文化,即便我们是人类共同体,还是要保留自己国家的文化。

中国民间油纸伞

其次“有利经济”。

新闻中的店家说,中国风的文创已经很多了,来点日系的能赚钱。那这个我觉得无可厚非,物以稀为贵,大家买东西也确实对新鲜玩意儿更敏感。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文艺工作者),如何将中国的文创做好,吸引大家,是我们的重要命题。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认为,历史即使文化,经济效益的内核是文化。所以撇去文化说有利于经济,那就是只是一时的经济。这是我极度不满的法师发言,但是他是出家人,我不能和他争执,所以写下这个文章,希望能让大家看到。

杭州灵隐寺

最后“不要较真”

这个就又回到舆论的必要性的问题上了,我觉得舆论的本质是文化。所以,作为出家人的法师不去较真我没有任何意见,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在中国寺院边上,看到大量的日系文创,确实感觉有点不对。笔者跑过很多的寺院,其实中国寺院流通处的文创还很难说琳琅满目,所以这个时候就别大国风范了,还是要计较一下。

难以想开

说实话,之前听自己朋友说起御守的时候就有些纳闷了,这次热搜促使我去深入学习了一下,其实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文化话题、社会话题上热搜,大家来讨论、表态,一同去摸索我们的文化道路,我们一直呼吁的文化自信、文艺复兴,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处在新的融合阶段,如何守住我们的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底线和原则又怎么制定?关于这些我还有很多话,第一次写这样的长文,喜欢的话欢迎转发。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评论留言,如果文中有差错也希望大家指正。

我们一起,每日精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