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勉学》部分文字记录
《碧天洞新建藏山大王行祠记》碑刻文选
西周晋国究竟在何地?年前,颜之推在上艾县见过晋阳城,这为准确定位晋国晋阳城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记录道:“吾尝从齐主幸并州,自井陉关入上艾县,东数十里,有猎闾村。后百官受马粮在晋阳东百余里亢仇城侧。并不识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晓。及检《字林》、《韵集》,乃知猎闾是旧□馀聚(见图片中相关文字),亢仇旧是□□亭(见图片中相关文字),悉属上艾。时太原王劭欲撰乡邑记注,因此二名闻之,大喜。”
这应该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明确记录古州平定的一段话,也正是这段话揭示了一个历史真相:猎闾村、亢仇城、晋阳城,“悉属上艾”,都在上艾县。也就是说,历史上的晋国晋阳城,就在古州平定,今属阳泉市,是为颜之推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上艾县,就是今天的平定县,自古及今,当无任何异议。
颜之推随高洋皇帝从井陉关(今旧关)进入上艾县之后,并未西去直奔太原,而是从县城往东行走百余里到了亢仇城,也就是“□□亭”旁的晋阳城。
据《北史·本纪卷七》记载,天保元年()夏五月初十,北齐文宣皇帝高洋在邺城即位。九月二十三“幸晋阳。是日,皇太子入居凉风堂,监国。”十月初三,皇帝乘法驾金车,“入晋阳宫,朝皇太后于内殿。”初五,特赦“并州、太原郡、晋阳县及相国府”四所监狱的囚犯。这应是正史记录颜之推所参与的“文宣皇帝幸晋阳”一事。
依照常理,儿子当上皇帝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当先见生母,让她享受到母以子贵的顶级荣华。然而,高洋皇帝从九月二十三到上艾县晋阳城,10天后才进晋阳宫朝见母后娄昭君,是否反常?
其实,《北史》记载的“幸晋阳”,就是《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的“幸并州”途中“百官受马粮在晋阳”的上艾县晋阳城。此上艾县的晋阳城,并非并州太原郡的晋阳县。高洋皇帝在上艾县晋阳城处理好“皇太子入居凉风堂,监国”等事务之后,携文武百官及随从人员于10天后来到并州太原郡的晋阳县,“入晋阳宫,朝皇太后于内殿。”如此,才显得顺理成章。
非如此,堂堂皇帝率一干人马不走近道西去直奔太原,却要东行再折回一百多里路,仅仅是为了接受些马粮就显得有些不合情理了。
那么,特赦四所监狱所在地之一的“相国府”又在哪里呢?
据《北史·本纪卷六》载:“普泰元年()七月壬寅,神武帅师北伐尔朱兆。……遂自滏口入。尔朱兆大掠晋阳,北保秀容。并州平,神武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此神武,即高洋的父亲高欢。尔朱兆,则是北魏天柱大将军、大丞相、太原王尔朱荣的堂侄。
尔朱荣虽为太原王,但其大丞相府却一直在晋阳城。高欢消灭尔朱氏之后,也将自己的大丞相府建在晋阳城。而太原背靠大山,一马平川,绝非“四塞”之地。那么,高欢建大丞相府的晋阳城,就只能是上艾县晋阳城。
《北史·列传卷一》载:“三年()正月丁未,神武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口。”直到此时,高欢才请孝静帝在并州建造“晋阳宫”,即是武定三年才在并州开建晋阳宫,比他们入住上艾县晋阳城相国府晚了整整15年。
年,高欢“崩于晋阳”,至此,高欢家族在上艾县晋阳城已整整辉煌了17年。
天保元年,即年正月,东魏皇帝禅位于高洋。高洋即位,登上北齐开国皇帝的宝座,“诏:冀州之渤海、长乐二郡,先帝始封之国,义旗初起之地,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齐郡,霸朝所在,王命是基。君子有作,贵不忘本,齐郡、渤海,可并复一年,长乐复二年,太原复三年。”这免税赋,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其中为什么没有晋阳呢?
其实并非没有,而是在南北朝时期,上艾县晋阳城就已是“青州之齐郡”。在高洋心目中,并州太原,青州晋阳,是真正的“霸朝所在,王命是基”,也因为上艾县晋阳城是远古时期的齐郡,又因为高欢、高洋都曾被封为齐王,所以才把他自己开创的朝代尊称为“齐”,史称北齐。
高洋家在晋阳,生于斯,长于斯,功成名就于斯。这当是高洋皇帝带领文武百官绕道上艾县晋阳城的历史真相,也才是途中“百官受马粮在晋阳”的合理解释。
《太平御览·一五五卷》引《晋书》曰:“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说明上艾县晋阳城,是北齐王朝的陪都。
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都邑略》中道:“今平定军,有古晋阳城。”
平定军在哪里?《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载:“平定军,同下州。太平兴国二年,以镇州广阳砦建为军。四年,以并州平定、乐平二县来属。平定,中唐广阳县,太平兴国四年改。有故井陉关、百井砦。”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也载:“太平兴国二年四月丁酉,以镇州广阳寨为平定军。”
颜之推所处时代的上艾县,在唐朝改称广阳县。宋朝建置即为平定军,岳飞最初投军也是在平定军。
颜之推说:“百官受马粮在晋阳”,在上艾县“东百余里亢仇城侧”。说明晋阳城紧挨着亢仇城。光绪版《平定州志》载:“承天都十村。地都村,州东北一百里。镇里村,州东北九十五里。娘子关,州东北九十里。”镇里村向东2.5公里是地都村,向西2.5公里是娘子关村,这东西两厢就都可以看成是亢仇城的旁边,哪个是晋阳城呢?
《平定碑刻文选·庙宇》中有明朝嘉靖四十三年()的《碧天洞新建藏山大王行祠记》碑载:“娘子关乃古晋城之遗址捍卫王畿之要路也。”由此可见,娘子关就是古晋阳城。这个地望,与当年颜之推所见所闻的晋阳城是吻合的,也就说明镇里村就是亢仇城。
据史料记载,娘子关村,即关楼所在的故关城,就是古晋阳城。
《左传》载:“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
“晋居深山”这不就是娘子关晋阳城的地理位置吗?娘子关城所处山势险峻,河道狭窄,居绵山北麓,西是紫金山,北是卧龙山,正处于深山沟壑之中。至少在周武王心目中,“晋居深山”的优势意义深远。若非周公旦婉拒,周朝都城很可能建在娘子关的大山深处。
《淮南子·汜论训》道:“武王克殷,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不可。夫五行之山,固塞险阻之地也。使我德能覆之,则天下纳其贡职者回也;使我有暴乱之行,则天下之伐我难矣。’此所以三十六世而不夺也。周公可谓能持满矣。”
可见,武王灭商后,确曾想过在五行山中筑宫建都。五行山,就是太行山,娘子关正在太行山中段“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井陉附近。在周公看来,仁君治国,在德不在险。周武王由此将新都建在了成周(今河南洛阳)。
晋居深山,颜之推所见不假,郑樵所言不虚,碧天洞碑刻凿凿,娘子关就是曾经的晋国晋阳城。
王文尧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