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朝手工业突出地体现在与人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初步形成了冶俦、造船、制盐、纺织,造纸、制茶等各大手工业门类。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齐梁时期又有了新的进步。
冶铸业的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南方地区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冶铸基地,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在青铜和铁器冶铸方面都享有盛誉。迄今可被确定为我国最早的人工制造铁器,在江苏六合程桥等地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只是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封建政权的统治重心在北方,政治、经济等各项政策都向北方倾斜,使得南方的治铸业明显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进入六朝后,随着南方区域性政治中心的形成,南方的冶铸业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东吴沿袭汉制设置“尚方”,职掌制作御刀剑等器物。自东吴起,立足江南的统治者为满足军事和民生的需求,日益重视治铸业的发展。
东晋、刘宋也都设有专管冶铸的官职,刘宋时分设左右尚方令、丞,“掌造军器”;又有东冶和南冶令、丞,“掌工徒鼓铸”。齐梁以后,改南冶为西冶,称东、西冶。官府设置专管冶铸的官员,是要把冶铸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部门掌控在朝廷之手。
齐梁时的官冶一如前朝,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游有江夏冶唐山(今湖北武昌东南)、冶城(今湖北黄陂县东南)。南齐时的茅山(今江苏句容县东南)也是著名的冶铁场所,此外,天监初梁州的治所南郑(在今四川境内)被北魏攻占,萧梁乃于益州西置南梁州,“州镇草创,皆仰益州取足”,巴西太守张齐“立台传,兴冶俦,以应赡南梁”,可见冶铸业对于新设立的南梁州财政上的支持。
齐梁时期治铸业的分布地区在前代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扩展。齐梁时官营冶铸的规模不小。天监年间,梁武帝下令修筑浮山堰,意在堰塞淮水以灌被北魏占据的寿阳,历时数月,“因是引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釜鬵,小则鋘锄,数千万斤,沉于堰所”。能够从东西二冶中一下子拿出数千万斤的铁器,足见其时铁器治铸的产量不小,其生产规模自然也不会小。
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政府对冶铸业的严格控制开始出现松动,民间私铸得到了默许。梁武帝大同七年十二月下诏称:“公私传、屯、邸、冶,爰至僧尼,当其地界,止应依限守视。”其中的“冶”,就是鼓铸场所。在国家设置铁官的前提下,民间私营冶铸已被允许。私家经营的冶铸,凡是不“与公竞作,以收私利”,政府就不再予以干涉;只有“越界禁断”,才“军法从事”。从秦汉以来就严格规定必须官营的冶铸业,自此有了松动。政策的相对宽松,无疑有助于私营冶铸业的发展。
齐梁时期冶铸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是炼钢技术的重大进步,亦即“灌钢”冶炼法的普遍应用。“灌钢”冶炼法大约起源于西晋时期。西晋时人张协说:“楚之阳剑,欧冶所营。邪谿之铤,赤山之精。销逾羊头,偞越锻成。乃炼乃烁,万辟千灌”。这是记述了当时宝剑的冶铸之法。
其中的“销”指生铁,“锞”是经过锻制的熟铁;“乃炼乃烁”,“炼”是烧炼,“烁”是熔化;“万辟千灌”,“辟”是反复折叠锻打,“灌”是灌注、浸注,就是把熔化了的生铁水灌注到熟铁之中。有学者据此认为,“乃炼乃烁,万辟千灌”应当是形容灌钢的冶炼过程。到了齐梁时期,这种灌钢冶炼法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
齐梁时的陶弘景曾说:“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所谓“杂炼生鍒”,“生”指生铁,“鍒”指熟铁,“杂炼生鍒”就是把生铁和熟铁混杂在一起冶炼,以使生铁熔化灌入熟铁,使熟铁增碳而得到钢。这在当时显然是一种工艺简便、成本低廉、既能较好地保证质量又便于提高产量的新技术。陶弘景说以此法生产的钢用来制作刀、镰等普通农具,表明灌钢冶炼法在当时的南方地区已经普遍应用。
造船业的突飞猛进
造船是齐梁时期得到较快发展的又一手工业门类。江南地处水乡泽国,河湖港汉纵横交错,交通运输多仰仗水路,因而船舶就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三国时立足江东的孙吴,造船业可谓一枝独秀,远超同时期的蜀、魏。
孙权曾派遣中大夫赵咨出使曹魏,赵咨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此言难免因夸耀而失实,但从西晋灭吴时尚存“舟船五千余艘”来看,孙吴的造船水平和规模相当可观。此外,孙权又曾分遣卫温、诸葛直等率万人船队浮海至夷洲和辽东半岛等地,船队规模大、航行距离长,没有相当规模的造船业支撑,显然是无法进行的。
东晋、刘宋时,南方造船业又有发展。东晋数次北伐,多以水军配合行动。湘州是东晋建造大船的重要基地,船舰规模动辄数百千艘,表明其时的造船业较前代又有了发展。
及至齐梁,造船业继续发展,突出地体现在战船的建造上。一是战船形制的增大。萧梁时,陆纳曾造大舰名三王舰(即邵陵王、河东王、桂阳嗣王),“又造二舰,一曰青龙舰,一曰白虎舰,皆衣以牛皮,并高十五丈”。大型战舰的建造,显然是与当时造船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二是拍竿装备的普遍增设。为增强战船的战斗力,装备了拍击敌船的拍竿。拍竿是利用杠杆原理来拍击敌船的装置,萧梁时已经运用于实战。三是战船速度的提高。舰艇两边共设置一百六十棹,其行驶速度之快不难想见。
另据《南齐书》记载,南齐时的祖冲之曾发明一种“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有学者认为,这种“千里船”可能是一种桨轮船,即后来的车船,“这是船舶在机械使用和推进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除了战船建造的进步,历来由官府垄断的造船业也走向民间,并且有了不小的发展。史载侯景占领京城后曾西攻荆州,声势甚盛,驻屯巴陵的王僧辩沉着应对,“并沉公私船于水,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船既分公私,其中的私船应当是民间所造。隋文帝平陈后,为了巩固中央政权,隋文帝下令没收江南民间三丈以上的大船,可见民间所造船舶规模之大。此诏令虽是隋朝平陈时所发,但所反映的情状应当也包括齐梁在内。
制盐业的突破
与冶铸、造船一样,制盐也是基本被官府垄断的手工业门类。食盐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自西汉以来,实行的是食盐官营、政府专卖制度。东吴在海盐、沙中等地设有司盐校尉和司盐都尉,专管食盐的生产和销售。
西晋对食盐继续实行专卖政策,为垄断盐利而严禁民间私自煮盐,如《晋令》规定:“凡民不得私煮盐,犯者四岁刑,主者二岁刑。”但这一制度到东晋时已难以推行,至南朝宋齐梁时期,封建官府更是放弃了食盐专卖制度,除了官府控制的一些制盐场所之外,也允许民间煮盐,由此促进了制盐业的发展。结语
结语
长江以北南兖州境内的盐城县(今属江苏)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能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吴郡的海盐县(今属浙江)“海滨广斥,盐田相望”,是当时海盐的重要产区,其地因此而得名。此外,《本草纲目》载陶弘景语日:“东海盐官盐白草粒细”,证明盐官所产海盐的品质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