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来源:
1、源于归姓,为冯简子之后。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2、源于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3、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拓拔穆泰,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北魏太和年初(公元年),拓拔·穆泰被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以功臣子孙,赐爵冯翌侯,迁殿中尚书,进爵为公,出为定州刺史。拓拔·穆泰不愿意去定州,便伪称有病,要去恒州。北魏孝文帝同意了,将原恒州刺史陆叡改为定州刺史,后拓拔·穆泰加晋为宜都王。据史籍《南齐书》中记载:后来,拓拔·穆泰与征北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等不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因此计划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年)农历12月起兵推翻北魏孝文帝,谋立北魏孝文帝的二叔平阳王拓拔·叡(后来的北魏文成帝元叡)。
不料拓拔·叡怕得要死,当即将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的谋计秘密反告于北魏孝文帝。因此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等皆被北魏孝文帝派任城王拓拔·澄率兵予以诛杀,因叛事未实,因此没有波及子孙,但撤消了宜都王之爵位。
在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
4、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记载,蒙古族盖珠氏,亦称嘎拉珠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后受蒙古葛尔丹汗的侵迫,遂向清康熙大帝求附,康熙大帝将其拢归于正白旗,在消灭葛尔丹分裂势力后,将嘎拉珠氏族安置于新巴尔虎左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改称盖珠氏。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aijuHala。 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盖珠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其正确读音皆作féng。
5、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源出金国时期东海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们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在乌苏氏家族中,有一著名的乌苏·季思哈,与兄弟乌苏·吉普喀达主动率族人从乌喇(今吉林永吉)归附于佟·努尔哈赤,佟·努尔哈赤当时大喜,授为满洲镶白旗骑都尉。后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乌苏·季思哈从征东海虎尔哈,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再征瓦尔喀,官擢吏部参政。在乌苏·季思哈的后裔子孙与族人中,有以先祖原居地瓦尔喀冯佳村为姓氏者,称冯佳氏,满语为FenggiyaMugun,不知何故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冯佳氏一族多冠汉姓为冯氏。
⑵满族富思库氏,满语为FusukuHala,汉义“喷壶”,世居墨洛古(今河北承德),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富氏等。
满族冯氏正确读音皆作fé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