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子午谷奇谋是不是存在还有很多争议。不过能够看出,这个策略与诸葛亮北伐的方针计划是不契合的。而且不管魏延子午谷奇谋的目标是长安还是潼关,在成功之后都很难像刘邦那样控制关中。(这点本人与主流观点可能不太一样,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子午谷奇谋成功率很低。类比明末高迎祥事,本人主要认为这一策略在当时的战略意义不足。)
那么诸葛亮北伐的策略是什么呢?其实古人就多次论述过诸葛亮的计划,比如《魏书》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
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这里虽然评价的姜维,但也提到了诸葛亮的北伐方针:断绝凉州的道路,依旧险峻占据陇右。(注意,屠在这里应解释为占领)只不过蜀国以弱攻强,又有蜀道之难,这一策略“事大谋远”很难完成。司马昭认为姜维没有这种能力,那诸葛亮呢?我认为至少机会还是有的!
首先要怎么“断凉州之道”?答案就是占据陇山。陇山纵贯甘陕,乃关中必争之地,得到陇山就可以掌握在关陇决战的主动权。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跨过祁山之后,目标也锁定在了陇山。著名的街亭之战就发生在陇山的咽喉位置。
上图中的天水应为街亭之战发生地(尚未定论),而街亭和陇关(清水县一带)在当时很可能是这条关陇大道上的两处咽喉——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街亭之战是一场不在蜀军计划中的遭遇战,对此将另外写文讨论,此处不表。
(另外,可能有网友可能会感觉天水道宝鸡也有一条道路,这其实是渭河河谷。早至秦国先民迁移到关中时就曾尝试过这条道路,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很难行走的。)
那么诸葛亮将主力调至陇山时陇西一带的局势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看一下相关记载: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吏民骚动。天水、南安太守各弃郡东下,楚独据陇西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可见,诸葛亮大军来堵陇山口时西北地区虽然有三军投降或者叛逃,但多数地区依然掌握在魏国手里。但正如游楚游说时说的:蜀军如果能断绝陇道,那么一月之内,陇西官兵将会不战自降。也就是说,即便蜀军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占据陇西,只要诸葛亮集中力量占领陇山,那么西北地区就会划入蜀国版图。或者说,蜀军实际上连占领陇西都显得捉襟见肘,但只要守住关卡陇西诸将就不得不降。这对于当时蜀国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
综上,无论《魏略》中记载的子午谷奇谋是否真实存在,在诸葛亮北伐时都缺乏足够的国力和外部条件来实现这一计划。毕竟三国时期的关中已与秦汉时期大不相同,不必说秦国的天时地利,即便刘邦的外部条件也不具备。所以更为现实的应该是夺取较为贫瘠也较容易分离的陇西一带。
只不过因为魏国的及时反映,及诸葛亮用人的失败,导致了最有机会的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十万蜀军大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