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帖北魏杨播墓志考释闻是艺

北魏杨播墓志

《北魏杨播墓志》考释

陈小青

摘要:本文对《北魏杨播基志》作了一些探讨。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对照拓本找出录文的失误:

二、志传对照,利用志文补充史传的不足。这些探讨使我们对《北魏杨播墓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北魏杨播墓志》是解放后在陕西华阴县西五方村出土的。志石长68厘米,宽68厘米。三十二行,行三十二字,正书。首题“魏故使持节镇西将军雍州刺史华阴庄伯墓志铭”,没有志盖。②杨播墓志铭较长,全文达千余字。它介绍了杨播的籍贯、父祖简况,并详细叙述了杨播本人的生平。与《魏书·杨播传》相对照,可以起到互相补证的作用。志文中的很多词语可以推前《汉语大词典》的例证。以下就以《北魏杨播墓志》的文字为顺序来讨论一下。

一、姓杨,讳播,字延庆,司州恒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也。祖父仲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父懿,广平太守选曹给事中使持节安南将军洛州刺史恒农简公。君年十有五举司州秀才,拜内小,寻为内行羽林中郎,累迁给事中,领内起部,又以本官进厘北部尚书事。

该段文字所述基本上与《魏书》卷五十八《杨播传》一致,但也有几处略有不同。志称杨播是司州恒农郡华阴县人。考《魏书》卷一百六下《地形志下》,华阴属华州华山郡。是否志文有误?否也。华阴县晋时属司州弘农郡,我们以为志文是用了晋时旧称。志文中“司州秀才”也是如此。志载杨播祖父为杨仲真,《魏书·杨播传》、《北史·杨播传》都记载为杨真。参照华阴、潼关出土的杨颖墓志,可知其祖父确为杨仲真,史书记载疑误。

这里杨播父亲为恒农简公,而《魏书·杨播传》则记为弘农简公。弘农郡北魏时因避献文帝拓跋弘讳改为恒农郡。史前称杨为恒农华阴人,后却称其父为弘农公,前后不一致。既然当时因避讳改名,那么史书应该反映其时现实,而且应做到前后一致。所以我们以为应把史传“弘农公”改为“恒农公”。

“内小”是一种职官,指皇帝身边的亲信。北魏置,随侍于皇帝或皇后左右,无固定职掌。①《北魏侯刚墓志》也有此类记载:“父内,(此处逗号应去掉,因内小是官职,不可分开)小以儒雅稽古,清韵夷放”“太和五年,文明太后调为内小”。然而史传却鲜有此职官的记载,志文可补不足。

二、十六年又加征虏将军,都督北蕃三镇。讨破地豆于贼。其年秋加武卫将军中道都督,率骑三万,北出鸡鹿塞五千余里,迫逐茹茹而还。

①《北魏杨播墓志》录文引白赵超《汉魏南北朗墓志汇编》,其它墓志录文亦引白此,各图版参照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以下不再说明。

②③参见《华阴溢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考古与文物》年第5期。

④参见《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张政烺编,河南人民出版社版。

作者简介:陈小青(—),山西交城县人,南京师大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土研究生。

《魏书》卷一百《地豆于传》有:“(太和)十四年,频来犯塞,高祖诏征西大将军、阳平王颐击走之。自后时朝京师,迄武定末,贡使不绝。”①《高祖纪》七下有:“(太和十四年)夏四月,地豆于频犯塞,甲戊,征西大将军、阳平王顾击走之。”

《天书志》也有:“(太和)十四年四月,地豆于频犯塞,诏征西大将军、阳平王颐击走之。”

《北史》《南史》等也都记载地豆于犯塞在太和十四年。又查《高祖纪》七下有:“(太和十六年秋八月)乙未,诏阳平王颐、左仆射陆睿督十二将七万骑北讨蠕蠕。”《天书志》《景穆十二王列传·京兆王》《蠕蠕传》等也有太和十六年北讨蠕蠕事。而《杨播传》则有:“与阳平王颐等出漠北击蠕蠕,至居然山而还。”可见杨播带兵讨破蠕蠕为两次,而不是“讨破地豆于”。据此我们以为志文此处“讨破地豆于贼”可能有误。

“鸡鹿塞”是古塞名,在今内蒙古蹬口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是古代贯通阴山南北的交通要冲。汉代即筑城塞于此。雪鸡鹿塞附近就是“东起兴安岭西麓,当黑龙江、察哈尔、外蒙古边境,西尽天山东端,当额济纳、外蒙古、新疆省边境”的大漠。北魏大军与蠕竭作战都是在广阔无际的大漠。查《广韵》:“鸡,古奚切,平齐,见”“居,居之切,平之,见”,鸡与居音相近,我们推测史传所载的“居然山”可能就是指“鸡鹿塞”。

三、初建迁都之始,君参密谋焉。

吕思勉在他的《两晋南北朝史》中讲到:“孝文此举,必有参与密谋者,今不可考,以意度之,必为汉臣李冲当即其一也。”

根据志文我们知道杨播也是密谋人之一。

四、又修成千金墙,引凝洛二水灌京师。

“千金塌”在今河南洛阳城北。杨衡之《洛阳伽蓝记》云:“长分桥西有千金堰,计其水利,日益千金,因以为名。昔都水使者陈想所造。今备夫一千,岁恒修之。”

《水经注碑录》卷四《魏千金碍石人铭记》:“谷水东流,乾祭门北,东至千金塌《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塌。’《洛阳记》曰:‘千金竭旧堰谷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塌。积石为塌,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渠上立塌。塌之东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作此墙,更开沟渠。此水衡上其水助其坚也,必经年历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记之云尔。’

盖魏明帝修张王故绩也。是都水使者陈协所造。《语林》曰:‘陈协数进阮步兵酒,后晋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水历塌东注,谓之千金渠,逮于晋世,大水暴注,沟渎泄坏,又广功焉。石人东胁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进瀑,出常流上三丈,荡坏二塌。五龙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激啮,每涝即坏,历载捐弃大功,故为今揭。更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地形正平,诚得泻泄至理。千金,不与水势激争,无缘当坏,由其卑下,水得逾上漱啮故也。今增高千金于旧一丈四尺,五龙自然必历世无患。若五龙岁久复坏,可转于西更开一竭。二合用,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毕。’代龙渠,即九龙渠也。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塌,公私顿乏水。积年,渠竭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中修复故塌。”根据以上材料我们知道千金塌修成于三国魏,“张方入洛破”,北魏太和中得以重修。但是我们并不知北魏时是谁主持修干金竭。而志文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正是杨播主持重修的。自古以来兴修水利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杨播参与主持了这一重大事件,应该说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篇章,水利史也应为其记上一笔了。

①见《魏书》卷一百《地豆于传》页。

②见《魏书》卷七下《高祖纪》第七下页。

③见《魏书》卷一百五之二《天书志二》页。

④见《魏书》卷七下《高祖纪》第七下页。

⑤见《魏书》卷五十八《杨播传》页。

⑥见《辞海》页。

⑦见《中外地名大辞典》页,人文出版社,年版。

③见《两晋南北朝史》页。

见《洛阳伽蓝记校注》页。

见《水经注碑录》页。

五、廿三年假节平西将军,董卒三万,讨逐巴帅泉荣祖于洛州。

关于此事件《魏书》《北史》《南史》等同时期史书都未记载,巴帅泉荣祖也无可考证。但是泉氏家族是上洛名门大族,上洛泉氏在后来的北周倒是活动频繁,《周书》有《泉企传》,《魏书》则只涉及到上洛泉会、泉建、泉草等人,且并无传记。志文所记事件可补史书不足,同时关于上洛泉氏的信息对于上洛泉氏家族的考定也是大有作用的。我们相信这将有利于上洛泉氏族谱的研究。

六、毓问蕃埠,观光帝寓,金声玉润,清规恐矩。

“寓”误录,检图版作“寓”,当作“字”。《广韵》:“寓,王矩切,上虞,云。宇,王矩切,上廖,云。寓,牛具切,去遇,疑。”寓和宇同音,而和寓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字。“宇”在墓志中多有作“寓”的。如《北魏元晖墓志》:“寓量渊富,万倾未足擅奇。”《北魏元仙蓦志》:“而器寓巍巍,千刃未足况其事。”《北魏元昭墓志》:“京野称仁,寓县歌德。”《北魏元融墓志》:“公含州(川)岳之纯液,秉金玉而挺生,寓望魁悟,风清峻异,堂堂乎,物莫能量也。”《北魏元梯墓志》:“器寓淹凝,风韵闲远,丽藻云浮,高谈响应。”《北魏元防墓志》:“峰源之峻邈,遐矣不可追侧;搞坟之英秀,烈矣垂布于区寓。”以上几处“寓”图版皆作“寓”。查《大词典》收有“器字”“宇量”“帝字”“字县”“窗内”“寓县”等词,且有“字”亦作“寓”之说,因此以上几处录文皆误,都应改为“字”。

七、声逾古今,宠贫身世,陵谷可算,音尘不灭。这里“算”误,检图版,作“耸”,当为“贸”,表易,改变。

参考书目: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古籍出版社年。

2.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M].科学出版社年。

3.赵振华《洛阳出土墓点研究文集》[M].朝华出版社年。

4.秦公《碑别字新编》[M].文物出版社年。

5.思勉《两普南北朝史》[M1、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6.北齐魏收《魏书》[M].中华书局年。

7.唐李延寿《北史》[M].中华书局年。

8.唐李延寿《南史》[M].中华书局年。

9.《二十五史人名索引》[M].中华书局年。

10.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11.施蛰存撰《水经注碑录》[M].天津古籍出版社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