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人和事都值得我们坚持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壮族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上各民族一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这个发展阶段。年,在来宾市桥巩圩麒麟山盖头洞,发现了“麒麟山人”化石。年,在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中,发现了“柳江人”化石,从其体质特征判断,“柳江人”比“蓝田人”和“北京人”进步,但比“山顶洞人”和“资阳人”原始,大约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万年的人类化石。“柳江人”化石面部低矮,鼻梁塌,颧骨较高,下巴微突,具有南方蒙古人种的特征,身体构造基本上和现代中国人一样。
山顶洞人绘图年,桂林市郊甑皮岩遗址被发现,经过几次发掘,至年共出土人骨29具。经鉴定,这些古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七千至一万二千年,体质形态继承“柳江人”的特征,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与现代部分华南人和壮族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无疑是现代华南人和壮族的古老祖先之一。这些发现说明,壮族从远古以来就在今广西及其周边地区繁衍生息。原始社会的最初组织叫原始群,大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那时,壮族先民群居在森林里、山洞中,过着原始的采集和渔猎生活。
原始群绘图壮族地区远古的时候就是河流密布、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很适宜古人类生活。在广西、云南文山等地发现的“麒麟山人”、“柳江人”、“西畴人”等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与人类化石共存的动物化石,主要有大熊猫、中国犀、东方剑齿象、巨貘、豪猪、猕猴、猩猩、獾、猪、熊、水獭、豺、牛类、鹿类、田螺和乌蛳等。这既说明了古人类生存存在着很多风险,也说明动物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人们使用木棍和打制的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等,捕猎各种动物,捞取鱼虾螺蚌,采集果实和植物块根,获取各种生存所需的食物。
猩猩绘图近年在柳州白莲洞遗址发现的烧骨、烧石、木炭的遗迹,说明当时人们还学会了用火把食物烧熟了吃,并且已知用火抵御寒冷、驱赶猛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进入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氏族部落阶段的社会生产,是使用石器工具的人们,依靠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集体劳动,获取人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氏族部落便成为原始社会组织的基础。从史书上关于壮族的婚丧制度的记载来看,壮族社会曾经普遍存在过氏族、部落组织。
旧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壮族先民的社会组织和文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活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他们走出洞穴,建立村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并发展起了原始农业,不再完全依赖大自然的赐予了。目前壮族地区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已有四五百处,以桂江、柳江、浔江、郁江和左右江下游流域发现的最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主要有南宁附近的贝丘遗址、桂林市郊甑皮岩洞穴遗址和来宾巴拉岩遗址等。
贝丘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主要有桂北地区的山顶遗址和桂南、桂西南地区的部分洞穴遗址。文化特征是以磨制石器为主的生产工具。桂北地区出土的遗物,以横断面呈长方形的梯形穿孔石斧、石锛、石凿、三棱石镞等石器为代表;陶器多手制,以绳纹夹砂粗陶为主,并出现有少量划纹和印纹的泥质红陶与灰陶,器形多为圆底、侈口的釜、罐,也有部分三足罐和鼎。桂南、桂西南地区出土的遗物,则以有肩石斧、有段石锛为代表,陶器有轮制陶器、绳纹夹砂粗陶,器物以圆底釜和三足罐为主。
陶瓷这些情况说明,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壮族先民,渔猎经济虽然仍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渔猎方法却已大有进步;尤其是已经学会将野生植物(很可能是稻谷)进行人工栽培,由此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丰富和稳定了人们的食物来源,为壮族先民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当时人们以木石器工具进行水稻的种植、收割和加工,并由于有了富余的食物,使家畜的饲养成为可能。骨针的出现,说明人们已经学会缝制衣服以蔽体了。陶器的出现,说明人们已从将食物烧熟了吃进步到煮熟了吃,并将剩余产品储藏起来,以备来日食用。
野生植物陶器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壮族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人们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公社。壮族先民的母系氏族公社制度,可以从长期保留在壮族社会中的原始社会残余现象得到反映。壮族社会曾经实行从妻居制和母系继承制。据《梁书》《晋书》等记载骆越人曾经历过“以女人为王”、“妇先聘婿”、“贵女贱男”的时代。宋代壮族土官结婚的时候,要举行入“寮”仪式,当“来就亲,女家于所居五里之外,结草庐百余间以居,谓之‘入寮’。婿家以鼓乐送婿入寮…人寮半年,而后归夫家”。
参考资料
·《梁书》
·《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