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反语双声叠韵古人是如何给生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为了更好地理解近体诗的格律以及诗词带来的韵律美感,我们很有必要学习一下反切、反语以及双声叠韵的知识。古人对音调规律的认识非常艰难,也非常曲折和缓慢,近体诗的格律基础,其实是在中国古人对汉字注音的研究中渐渐打下、夯实的。“反切”是什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生字的认识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遇到有相同读音的字那还好说,比如武则天给自己取名“瞾”,这个字是之前没有的,那就找一个与它读音相同的字来注音就好了,比如可以注解为:“音照”或者“读若照”,这种注音的方法叫做“直音”。但是始终有一些字,很难找到与它读音相同的常用字,那怎么办呢?中国古人是智慧的,在东汉末年分三国的时候,他们发明了“反”法,比如还是那个“瞾”字,注音就可以写成“直冒切”,就是用“直”的声母去拼“冒”的韵母。当然在古代还没有汉语拼音,古人也不真的会用“声母去拼韵母”,其操作方式无非是将两个字连读。迅速的连读很多次,才能揣摩出真正的读音,如果您有机会看到过真正古书的古注本,就能够看到这种注音方式。到了后世“反”这个字实在不好听,于是人们将“反”改为了“切”,那么再给“瞾”字注音的时候,就不写成“直冒反”了,而是写成“直冒切”,再往后人们似乎已经分不清“反切”的来源,直接把这种注音方式叫做“反切”。另外值得注意一点的是“反切”法里面只能用两个字来表示一个字的读音,不能出现三个字,按照汉语拼音的说法就是只允许“两拼音节”,不允许“三拼”的出现。上文说过“反切法”产生于东汉末年,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历史时期。东汉之后就是三国魏晋南北朝,长达多年的乱世,人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里,生活的预期性非常低,随之而来的就是层出不穷的“封建迷信”,其中我个人认为最为奇特的是,居然从“反切法”中也衍生出了一类“封建迷信”,中国古人实在是了不起,只要愿意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反语通过“反切法”衍生的封建迷信就叫做“反语”或者“反言”。今天上过初中的朋友都知道“反语”是“反讽”的意思,但是在古代“反语”是从“反切”来的,比如“文章”这个词,先把“文”与“章”两个字相切,拼出来是“wang亡”;再把“章”和“文”相切,拼出来就是“zhen真”,“文章”反语就是“亡真”,“亡真”这个词无论怎么看都不会是一个好词,于是迷信的事情就发生了。《尚书》中有一篇《洪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大,《洪范》里面的“五行”专门发展处一套学问,后来历朝历代编修正史都会有一篇《五行志》,直白一点说就是“封建迷信大杂烩”。刘宋时期的官方史料《宋书·五行志》里面就记载了晋武帝的一件事情:说的是晋朝一统天下后,晋武帝建造了一座宫殿,取名“清暑”。这个名字看上去似乎挺通俗易懂,又不缺乏美感,非常不错。但是当时研究《洪范》五行的有识之士,居然从这个名字中看到了不祥的未来。原来“清暑”的反语是“楚声”,在动荡的年代里非常流行谶语,也就是预言,这“楚声”明显是在昭示天下,将来在楚地会有一个天大的人物,建立政权取代晋朝,“楚声”渐渐地在后来就演变为了“代晋者楚”。东晋末年,也确实出现桓玄起兵造反,建立了短暂“楚”政权的事情,这时候再来回顾“清暑”的预言,“反语”的迷信会大大地深入人心。当然,我们知道这样的事情可以理解为“自证预言”,也可以认为是巧合,但是古人却很少有人会这么理性。《南齐书·五行志》还讲了一个事情,说的是齐武帝建造了一个宫殿,取名叫做“旧宫”,“旧宫”的反语是:“穷厩”,大家认为住在里面非常不吉利,所以等齐武帝一死,里面的宫女,太监就全部搬出来了。“反语”就是通过一个名词进行互相切来切去,切出另外一个有涵义的词语,然后再通过这个词语总结出一套封建迷信的谶语,有了这个知识我们就可以学习双生叠韵了。双声叠韵“道德”的反语是什么?这是一个思考题,您可以试着拼读一下,马上公布答案就是“得到”。这很像是将两个字直接反转过来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简单的来说,就是“道德”的声母相同,在古代叫做“双声”,相应地如果韵母相同,就叫做“叠韵”了,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理解双声和叠韵实在是太轻而易举,但是古人是从“反切”到“反语”慢慢发现其中奥妙的,实在是件麻烦的事情。好了,关于“古代怎么给生僻字注音”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两点:第一、在古代给生僻字注音一般是运用“直音法”和“反切法”;第二、在反切法的基础上人们又发现了“反语”和“双声叠韵”。#诗词#谢谢赏阅,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