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蔬小话讲述了那些我们常吃的蔬菜的秘

瓜果蔬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尤其是那些时令蔬菜,是我们日常饮食当中不可或缺之物。《时蔬小话》这本书,便为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那些我们常吃的蔬菜的“秘密”。大白菜作为“百菜之王”,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蔬菜,食用历史非常悠久。大白菜的祖先叫作“菘”。我们如何理解这个称呼呢?古人感慨这种蔬菜,“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也就是有松树那种不畏凌寒的操守,所以便给它取了这个名字。菘菜在魏晋时代,已经“演化出白菜经霜回甘的口感”。《南齐书·周颙(yóng)传》里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文惠太子问周颙:“菜食何味最胜?”周颙回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这说明菘菜在当时已经被人们视作一道美味。但是它的外形,还是和我们现在吃的大白菜有很大的区别,更像是南方人通常所讲的“青菜”。到了宋代,随着园艺技术的成熟,人们对蔬菜的口感越来越挑剔——为了得到更加生嫩的蔬菜,于是人们就使用培养芽菜的方法,来培育白菜,被称为“黄芽菜”。《梦梁录》记载了黄芽菜的做法:“黄芽,冬至取巨菜,覆以草,即久而去腐叶,以黄白纤莹者,故名之。”这种被称作“黄芽菜”的黄化白菜,因为质地柔软,口感鲜嫩,深受老百姓们的青睐。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明清时期,菜农们简化黄芽菜的黄花过程,用白菜叶片包裹住里面的菜心,然后用草绳扎起来,通过人为的干预,让白菜包球;利用外部厚实的叶片,来遮光加温。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半结球和结球大白菜。结球大白菜因为耐寒性比普通白菜要更好,所以在中国北方被普遍种植。而且北方秋末初冬的大温差,可以让大白菜聚集更多的糖分,品质自然比南方更为优良。鲁迅曾在《朝花夕拾》里,这样调侃大白菜:“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竹笋,也叫“竹萌”,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竹子的嫩芽。和大白菜一样,虽然中国人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开始食用竹笋,但由于它不像肉类和谷物一样,能给人体提供很大的能量,所以长期被人冷落。到了宋代,竹笋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苏轼在他的一首叫《于潜僧绿筠(yún)轩》的诗里,这样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像东坡居士这样的文人雅士,都将种竹当作修身养性的清雅之事,竹笋也跟着受宠——它的淡雅味道,正好与文人们追求淡泊生活的心境,不谋而合。“吃货”杨万里在《山家清供》里,记载了竹笋的一种极致吃法:“夏初林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wēi)熟,其味甚鲜,名曰傍林鲜。”竹笋最大的特点是鲜——尤其是冬笋,它与冬菇并称“二冬”,常常被当作菜肴中增鲜的配料。冬笋质地紧实,入口毫无杂味,鲜嫩无比,和荤菜一起炖汤,香醇扑鼻。由于气候原因,冬笋产量很少,所以价格昂贵。东风悄悄来,春笋纷纷出——它比冬笋更容易获取,虽然鲜嫩程度稍逊一筹,但水分却更加充足,因此味道非常爽脆。春笋最简单的吃法是油焖,配料很简单:若干老抽、白糖,再加上一些调味的盐,和春笋一起下锅便可以了。其中,以笋肚部分最为爽口。清代有一本叫《调鼎集》的烹饪书告诉我们,在味精、鸡精发明以前,聪明的古人,穷尽智慧,将竹笋榨汁,做成了最“原始”的味精——“笋油”,也是令人大开眼界:“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式,上加一板,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七八月间,正是荷花闹得最欢的时候,时兴吃鲜莲子。街头常见小贩们,蹲在树底,身前摆上一箩筐刚摘的莲蓬,顾盼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偶有人驻足,随即笑脸恭迎。梁实秋在《莲子》里,深情地回忆小时候吃莲子时的情景:“剥出的莲实有好几层皮,去硬皮还有软皮,最后还要剔除莲心,才能入口,有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正如梁实秋所说,成熟的莲子是非常硬的,外皮连一点缝隙都没有,想要把它当作食物的动物,简直无从下口。莲子的坚硬外壳,是荷花繁衍的保障——除了可以防止被动物们吃掉,而且掉入水中后,还能避免因被水浸泡而导致腐烂。等到环境适宜的时候,莲子就会萌发。然而,那层外壳实在太硬了,外面的水分,极难渗透到莲子当中,于是莲子中的胚芽,只能继续“沉睡”,静待水分进来,促其发芽。有些莲子的胚芽,没想到自己这一睡就是上千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辽宁的普兰店泥炭层里,出土了“沉睡”千载的古莲子。人们尝试钳破这些古莲子的种皮,促使其发芽。结果,有些古莲子还真的发芽了,有个别的还长成完整的植株,并且开出了荷花。莲子这种超强的生命力,在植物界是少有的,恐怕连长寿的海龟,都自叹弗如。原来,我们常吃的这些蔬菜里,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这么多有趣的“秘密”和学问,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如果那些拒蔬菜于千里之外的“食肉动物”们,看了这本书,能开开“尊口”,吃一些蔬菜,也不枉作者写这本书的一番苦心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