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裴松之是怎样开创史注新例的?
裴松之(-)
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
以作《三国志注》而留名青史。
其书开创了史注新例,
发展了历史考证学和史学批评,
其秉笔直书的精神成为后世史学家的楷则。
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三国志注》耗精神,三倍原著发宏论。
八十高龄不言老,欣然受命运笔勤。
“松之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宋书·裴松之传》)松之读书,心领神会,喜作眉批。他读刘琨文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劣……”,批道:“大丈夫应以身报国,刘琨为吾师也”。老师看后,知他少有大志,愈益器重。
“年二十,拜殿中将军,直卫左右”。东晋“义熙初,为吴兴故鄣令”。裴松之上任之初,适遇吴地大旱,颗粒无着,饿殍载道。他连夜上奏,请求减免赋税,开仓赈济。数年,吴地民丰。因“在县有绩”,入为尚书祠部郎(在皇帝身边处理政务,掌管礼制)。
是时,社会上流行争为祖宗树碑立传,自我标榜,以示门第高贵的恶劣风气。裴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实”,上表陈之:“勒名寡取信之实,刊石成虚伪之常,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不加禁裁,其敝无已。”晋帝纳言,下令禁止。
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太尉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南朝)。“高祖(刘裕)敕之曰:‘裴松之廊庙之才,不宜久侍边务,今召为世子洗马’。”元嘉六年(),“上(文帝)使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聚)集传记,增广异闻”,“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为不朽也’。”
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该书过于简略,常有遗漏或错谬。裴松之所作《三国志注》,极有史学价值:
一、补其缺漏。曹操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明志令》概述了自己的生平抱负,但本传未收。裴氏将全文照录,成为后人研究曹操的重要史料。对著名工匠马钧,裴注补充字,使马钧的科学发明不致湮没不闻。
二、疏其简略。曹操在许昌屯田,是一项重大经济举措,陈本记为“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裴注补充“是岁乃募民屯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使后人全面了解了曹操屯田的起因、措施、效果、作用。
三、正其谬误。陈本记“官渡之战”曹操“兵不满万”。裴注引用确切史料,说明几千人实难取胜几十万人,“记述者以少见奇,非实事也”。裴注纠误计处。
四、条其异同。对众说岐异,而一时又无法辨证者,条陈并录,留待后人考证研究。
裴松之作《三国志注》,呕心沥血,其辛劳不亚于原作者。引用书目多种,引文为原文三倍。所引史料,今十亡八九。后人全赖裴注才得见其详。“以至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而条陈并录之举,不仅开创了史注新例,且提出了审查史料的新主张,发展了历史考证学和史学批评,发扬了我国史德传统中最高尚的秉笔直书的精神,成为后世史学家的楷则。
元嘉二十八年(),裴松之已八十高龄,宋文帝诏其续写何承天未完成的国史宋书,裴松之欣然受命:“为社稷,臣当尽春蚕之力。”宋文帝感动地说:“卿逾古稀,壮志不减,朕至为钦佩。”正当裴松之准备完成第二部巨著时,竟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裴尚有《晋书》行世。
其子裴骃,秉承父祖传统,经多年致力,撰成《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父子“二注”,并行于世,功莫大焉。
作者:王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