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期,幕府文士的创作形式和内容会被哪

引言

南朝时期,幕府文士的创作形式和内容会被哪些方面所影响?——首先,我们要知道,相对于其他群体文人,幕府文人工作与生活有一些特殊性,他们的职业有很多是需要到外地工作的,这影响了他们创作的题材内容和情感基调,同时他们的文化活动中有很多聚会活动,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幕府文士诗歌的创作形式和内容。

幕府文士的工作内容

幕府文士最主要的工作便是代笔公文,诸王或年幼、或不善属文,或公务繁忙,方镇幕府与朝廷之间联系的公牍文如章、表等,多由幕府之内善属文的文士代笔,其中以文笔之长受到诸王器重的知名文士有建平王刘景素的江淹、南郡王萧昭业幕府的宗夬、南平王萧伟幕府的萧子范。

除了替诸王撰写公文,一些具备其他技艺的文士,其艺能也会为诸王所赏用。如湘东王幕府的丁觇,丁觇是洪亭地方的百姓,出身贫贱,但是颇善属文,尤其擅长草隶。因为丁觇擅长草隶的特长,湘东王幕府的书、记等文章都使其誊录。

王褒也是因为擅长书法,在幕府之中,也常有笔砚之役。颜之推对于善书这项艺能评价说:“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厮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对于贫寒之士,这是做官的一条门路,但对于高门士族来说,笔砚之役太过辛苦,王褒曾说:“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竟为自己善书苦恼悔恨。

还有擅长丹青的文士,也会被役使,如顾士端曾为湘东王国侍郎,镇南府刑狱参军,顾士端擅长琴书以及丹青,因此常被湘东王萧绎役使,每怀羞恨。这些都是文士在幕府之中因其艺能所被差役的工作。

中国古代有很多文士是动态分布的,形成了独特的流寓迁徙文化或者说客籍文化。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中说:“所谓长时段动态分布,是指文学家流动的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这一类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八种形式:一是游学,二是应试,三是游宦,四是游幕,五是游赏,六是流贬,七是隐居,八是移民。”

南朝时期,进入诸王幕府的文士不完全等同于后世的游幕,也不完全等同于游宦,可以说是兼具游幕和游宦的特点,因为军府、州府以及王国属吏的官职,一部分是由朝廷任命的,一部分是由藩王自行任命的,或者由藩王推荐、朝廷任命。

南朝宗室诸王出镇制度的确立,多数藩王都是前往各州任刺史、都督诸州军事。只有在朝辅政、任扬州刺史或丹阳尹的藩王,其幕府才会设在建康城内。因此,很多幕府文士是需要到外地工作的,这影响了他们创作的题材内容和情感基调。

其一,幕府文士在京城或方镇送别故旧,“江南饯送,下泣言离”的风俗使幕府文士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送别诗。其二,幕府文士随诸王徙镇,往来于方镇与京城之间,沿途的风景、旅途的辛苦促使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行旅诗。其三,幕府文士在方镇时创作了大量描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诗。这些作于途中或方镇的诗歌促进了南朝送别诗、行旅诗和山水诗的兴盛。

幕府文士的生活方式

幕府文士在生活方式上追求闲适恣意,据《金楼子·杂记篇》记载:孔翁归解玄言,能属文,好饮酒,气韵标达。尝语余曰:“翁归不畏死,但愿仲秋之时,犹观美月;季春之日,得玩垂杨。有其二物,死所归矣。”余谓斯言虽有过差,无妨有才也。

孔翁归是湘东王萧绎幕府中的文士,其向往的是季春玩垂杨,仲秋观美月的生活。萧绎认为虽然其言语有些夸大其词,但也觉得文士追求这样的生活境界无可厚非。还有湘东王萧绎的谘议参军徐君蒨,有南路徐之称,“饮酒数升便醉,而闭门尽日酣歌。每遇欢谑,则饮至斗。有时载伎肆意游行,荆楚山川,靡不毕践。”

这两人的生活方式都是极致化的闲适恣意,但是其中对于赏玩风月与宴饮作乐的生活方式却很有普遍性。据《隋书·百官志上》记载梁陈幕府僚佐时云:“在府之日,唯宾游宴赏,时复修参,更无余事。”幕府文士在军府的日子里,政务不多,工作之余主要就是宾游宴赏。

在这样的幕府氛围下,藩王也很乐意招聚幕府文士聚会。《南齐书·萧子良传》记载:“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

《梁书·萧伟传》记载:“齐世,青溪宫改为芳林苑,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竟陵王萧子良和南平王萧伟召集的文士聚会是规模比较大的。

还有一些小型的诗歌唱和活动,如鄱阳王在江州接见徐伯阳时的诗歌唱和活动。《陈书·徐伯阳传》记载:“鄱阳王为江州刺史,伯阳尝奉使造焉,王率府僚与伯阳登匡岭,置宴,酒酣,命笔赋剧韵二十,伯阳与祖孙登前成,王赐以奴婢杂物。”在南朝诸王幕府之中,集聚文士的文学活动,非常频繁,这里仅是列举史书中提及的一些诸王幕府组织的文士聚会。在这样宴饮聚会的活动中,幕府文士自然会应景地创作一些诗赋,比如唱和诗、赋得诗、咏物诗以及咏物赋,这些诗赋丰富了南朝文学的题材。

幕府文人的工作内容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使得幕府文士诗歌创作中有唱和诗、赋得诗、咏物诗等形式与内容,其诗歌中送别诗、行旅诗与方镇景物诗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有具体的论述。

南朝诸王幕府诗人的诗作题材

在南朝时期,诗的题材进一步完备,诗体文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唱和诗、咏物诗、赋得诗这三种题材的诗歌或产生于南朝,或兴盛于南朝,诸王及其幕府文士在这些题材诗歌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了南朝文学最为兴盛的梁代,在这些题材诗歌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宫体诗这一文学样式,代表着南朝诸王幕府文学的顶峰。

南朝诸王幕府与唱和诗的发展

南朝幕府文士作为诸王的僚属,在幕府期间创作的诗歌,与诸王最直接相关的就是应教诗与奉和诗。应教诗是指应诸王之命而作的诗歌,鲍照有《代白纻舞歌辞》四首,据其《奉始兴王白纻舞曲启》云:“被教作白纻舞歌词,谨竭庸陋,裁为四曲,附启上呈”,显然是应始兴王刘浚之教创作的一组舞曲歌辞。

当诸王善属文时,又常与身边的文人诗文唱和,诸王与幕僚文人唱和,幕僚文人之间相互唱和,使南朝诸王幕府之中出现了唱和诗兴盛的局面。巩本栋认为东晋南北朝时期是唱和诗产生和不断发展的时期,代表作品是陶渊明为首的“浔阳三隐”以及南北朝君王臣僚的唱和诗。

可以说,东晋南朝作为唱和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南朝诸王及其僚属是创作的主体。探究参与诸王幕府唱和活动的文士创作情况,对于研究南朝唱和诗的发展很有意义。

南朝诸王与文士的唱和活动

刘宋唱和诗,有诗题十二题,十六首。多是颜延之与谢灵运,鲍照与王僧达,江淹与殷孚等人私下自发而为的唱和,诸王和僚属之间的诗歌唱和,几乎没有。

南齐年间写作的唱和诗有诗题五十题,一百零六首,其中原唱与和诗俱存的诗题有十三题,三十六首;原唱已佚,和诗尚存的有三十七题,七十首。由南齐诸王首唱,幕府文士作和诗的作品有九题,存诗四十四首。

原唱与和诗俱存的只有竟陵王萧子良作《登山望雷居士精舍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下作诗》,沈约作《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作》,谢朓作《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诗》,柳恽作《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作》,虞炎作《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作》。

更多是文人和诗尚存,诸王原唱已佚,王融、范云、沈约并有《奉和竟陵王〈郡县名诗〉》,沈约有《和竟陵王〈游仙诗〉》、《和竟陵王〈抄书诗〉》《和竟陵王〈药名诗〉》,王融有《奉和〈纤纤诗〉》,王融有《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七首,江洪有《和巴陵王〈四咏〉》九首,谢朓有《奉和随王殿下》十六首。

据文人尚存的和诗,我们可以推测竟陵王萧子良曾作过《郡县名诗》《游仙诗》《抄书诗》《药名诗》,文惠太子萧长懋有《两头纤纤》,南海王萧子罕作过《咏秋胡妻》七首,巴陵王萧子伦作过《四咏》九首,随王萧子隆写过十六首诗。

结语

总的来说,可见到了南齐永明年间,诸王与僚属的唱和才逐渐增多,尤其是竟陵王文学集团的出现,文人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地写作唱和诗,将唱和诗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