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为了加强监控南方少数民族,置有众多蛮府机构,我们现对这些机构的设置、演变等略作述论。(一)南蛮校尉府。南蛮校尉置于西晋,东晋南朝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东晋时期,《晋书》卷24《职官志》曰:“案武帝置南蛮校尉於襄阳……及江左初省,寻又置于江陵。”南蛮校尉府是东晋管理蛮族的最重要机构,长官南蛮校尉为第四品,相当刺史领兵者。僚佐主要有长史、参军、司马等,这些僚佐地位较高,可单独领兵作战,同书卷《陶侃传》云:“会刘弘为荆州,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
也可直接升任校尉,如庾翼临终上表以南蛮司马朱煮焘为南蛮校尉。南蛮校尉府拥有庞大的军队,《晋书》卷37《谯刚王逊附子承传》云:“(王)敦遣南蛮校尉魏乂、将军李恒、田嵩等甲卒二万以攻承。”这二万人当多为南蛮府所有。《水经注》卷35《江水注》云:“(江水)又东径公安县北。……县有油水,水东有景口,口即武陵郡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又东通澧水及诸陂湖,自此渊潭相接,悉是南蛮府屯也。故侧江有大城,相承云仓储城,即邸阁也。”拥有如此规模的屯田及仓储,可见南蛮校尉府军队之多。
从西晋设南蛮校尉到东晋前期,南蛮校尉由荆州刺史兼任成为定例,如西晋所见南蛮校尉有王戎、石崇、刘弘、王澄四人,均由荆州刺史兼任。东晋以荆扬为立国根本,南蛮校尉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晋前期先后担任南蛮校尉的有王氏家族的王廣、王舒、王含。到东晋后期,随着荆、扬之争形势的变化,为了削弱荆州的方镇势力,荆州刺史例兼南蛮校尉的定例被打破,《南齐书》卷22《豫章王襄传》道:“晋宋之际,一刺史多不领南蛮,别以重人居之。”从东晋后期开始,历刘宋、萧齐,荆州刺史一般不兼任南蛮校尉,借以分割权力,南蛮校尉和荆州刺史的互相牵制,减少了上游对建康政权的威胁。
(二)宁蛮校尉的演变,1·宁蛮校尉的设立,《宋书》卷40《百官志》云:“宁蛮校尉,晋安帝置,治襄阳,授鲁宗之。”据《晋书》卷10《安帝纪》,鲁宗之从义熙元年起兵袭破襄阳,赶走桓玄雍州刺史桓蔚,到十一年为刘裕所逼,出奔姚泓止,一直任职襄阳。所以宁蛮校尉应置于义熙元年至十一年间,这一时期,东晋朝政完全由刘裕控制,因此,宁蛮校尉实际上是刘裕所置。刘裕置宁蛮校尉可能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以襄阳为中心的雍州蛮势力强大,有必要加以控制。
襄阳地区地接中原,西晋末年的大乱中屡罹兵灾,居民流散,《南齐书》卷15《州郡下》“雍州条”云:“自永嘉乱,襄阳民户流荒。”这为蛮民的活跃提供了契机,“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族类渐得北徙,陆浑以南,满於山谷。”对于襄阳地区的蛮民,东晋政府长期失控。襄阳地当要冲,南北政权争夺激烈,频繁易手。直到淝水之战后,东晋才得以掌控。收复襄阳地区后,晋孝武帝即设侨雍州,力图控制南下侨民。
但此后内部矛盾重重,不遑远略,没有制蛮之策。刘裕平桓玄,掌握朝政后,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控制襄阳地区的蛮民也成为必要,於是乃仿效南蛮校尉,立蛮校尉於襄阳。第二,设宁蛮校尉以加重雍州刺史权力,借以牵制荆州。侨置雍州,初无实土,雍州实力有限,而设置宁蛮校尉,且由刺史兼任,管辖襄阳地区众多蛮民,雍州实力增强,对荆州自然构成威胁。此后以襄阳牵制江陵的政策历南朝而不改。
2.宁蛮校尉的演变,于襄阳地区承担起对付北方政权与治理本地蛮民的双重任务,故而从元嘉后期开始,逐渐加重雍州的实力。元嘉二十二年,武陵王骏出镇襄阳,这是皇子首次出镇襄阳,此后,襄阳多为皇室或重臣控制。二十六年,割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五郡以实雍州,侨置雍州实土化。随着雍州实力的增强,由雍州刺史兼任的宁蛮校尉实力自然随之增强,宁蛮校尉也就逐渐取代南蛮校尉的地位,成为南朝监管蛮族最重要的军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