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刻艺术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竹刻艺术家们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关于中国竹刻工艺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梁人萧子显撰的《南齐书》中。那时的竹刻还只是用于杖头、如意、拂柄、笔斗、抓背之类。到了唐宋两代,竹刻范围逐渐扩大,既运用于各种实用的物件上,更多的制品则供人欣赏。竹刻将书画和雕刻熔于一炉,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种工艺品。据北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已来,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可见,早在多年前,竹刻工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了。
明清时期,中国竹刻工艺日益繁荣。竹刻在盛产竹子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上海嘉定与江苏金陵两派。两派竹刻艺术家既从竹根刻圆雕人物,又在竹制笔筒、扇骨上镌刻,有的还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