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船不用浪,先进一千年的技术,足以震惊世

划船不用浪,先进一千年的技术,足以震惊世界

晋朝大将刘裕,在镇压了孙恩、卢循所统率的农民起义军之后,就大举攻击建都长安的后秦。晋义熙十三年(年),刘裕的部将王镇恶由黄河乘桨轮船在渭水溯流而上,因为从船外面看不到划船的人,很是吓坏了从来没见过车轮船的平民百姓。

《资治通鉴》书影

《资治通鉴》对这件事进行了记载,王镇恶所乘小舰,既不张帆也不划桨。这是一次船舶技术史的革命,藏在舰内的行船者当是脚踏车轮使船逆水急进,《资治通鉴》的记载是世界上首次出现车轮船的生动记录。本期文章我们来了解一下魏晋南北时期船舶技术领域另一个重大的发明创造——车轮船,又称桨轮船。

桨轮船示意图

船桨,是船舶推进的工具,一般来说操作时只能做前后直线和间歇运动,对船的推进也是间歇性的。而桨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轮桨的出现,即“车船”的出现。从桨转化为轮桨,在船舶推进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轮桨在我国创用之早以及后来宋朝车船种类之多、规模之大均足以震惊世界。谈及“轮桨”,史家和工程界人士都十分兴奋,有人这样评价——它使船舶的人力推进工具产生了一个飞跃,达到了半机械化程度,成为古代船舶人力推进技术的最高水平。

轮桨

所谓“轮桨”,是将桨的叶片装在轮子的周边,这就可以使桨从原本的直线、间歇、往复运动,变为圆周、连续、旋转运动。由连续旋转的轮桨不断划水,不仅可以连续推进,避免了手力划桨时所做的虚功,而且借自身的体重用脚踏转轴也更为省力。在同一根转轴上可以根据船的不同宽度安装不同数目的踏脚板,可以由很多人同时踏转轴,可以发挥多人的作用,提高车轮舟的推进效能和船速。车轮向前转,船就前进,车轮向后转则船可后退。进退自如,机动灵活,大大提高了船的机动性,对战船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革新。

史书中多次出现过对于车轮船的记载,试举两例: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发明家。《南齐书·祖冲之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祖冲之博闻强记,独领风骚,论才华在当时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传闻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他也要搞些发明创造,创作了一种“不因风水,施机自运”的千里船,在新亭江实验航行,一天能够行驶一百多公里。有的人研究认为,这“不因风水,施机自运”的千里船,就是车轮舟。

祖冲之画像

南朝梁的水军将领徐世谱是巴东(今属湖北省)人,世代居住在荆州,勇武无比,善于水战,又能造船。梁大宝二年(年),徐世谱与侯景在赤亭湖(今湖南华容)战斗,侯景军队士气旺盛。为了增加己方军队的时期,世谱兄选择造船,“楼船、拍舰、火舫、水车”各种各样,等到要战斗的时候,就把超大的战船摆在最前方,大败景军,生擒侯景的属下将军任约。这里徐世谱所造“水车”,就是车轮舟。

简易小船

车轮舟早在晋代义熙十三年(年)即已出现。而在西方,德国有人曾在技术手稿中提出过关于制造明轮船的建议,这是十五世纪时的事情。这本技术手稿是威尔乔利亚斯刊行于年的《军事》一书,书中提到了拥有5个轴10个桨轮的船和另一个拥有1轴2个桨轮的船。有关文献记载,欧洲桨轮船的第1次试验,发生在年,西班牙的巴塞罗那。

中国发明和使用的桨轮船,要比西方早一千年。这并不是小编在盲目的拔高宣扬中国人的古代技术成就而贬低欧洲列国,这是真实的历史——中外文献证明,中国发明和实际使用桨轮船或称车轮舟,自晋代而南北朝,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和宋代,未曾间断。在宋代,甚至将车轮战船列入水军的编制。欧洲在4世纪末刚刚提出车轮船设想时,中国在公元年于渭水之上,已经出现了在船内踏车前进的车轮船。中国于年已大规模发展车轮战船并编成水军时,尚较欧洲于年的第1次桨轮船试验早了多年。

船只模型

英国学者李约瑟写道:“这种船(指桨轮船)在中国肯定流传下来了,因为在鸦片战争期间,有大量的踏车操作的明轮作战帆船被派去同英国船作战,而且证明颇为有效。由于欧洲人向来喜欢自鸣得意的性格,他们曾认为中国的这些船是模仿他们的明轮汽船而制造的。但是对中国当时的文献进行的研究表明,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4世纪时拜占庭曾经提出了一项用牛转动绞盘驱动明轮船的建议,但没有证据说明曾经建造过这种船。由于手稿直到文艺复兴时期(14到16世纪)才被发现,因而不可能对中国造船匠产生什么影响。”

李约瑟

车轮船这项发明小编已经介绍完了,在本期文章,也是结束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后,小编想要讲述一个趣谈:

在介绍三国时期的斗舰时,我们曾经提到过,因为历史悠久,很多船只的实物早已腐朽,化作尘土飞散,留下来的只有文字记载和几张简略的示意图,任凭后人想象。不过生活中总有惊喜,晋代顾恺之在做《洛神赋图》时,无意之中将双体游舫纳入了这幅著名画作之中。

洛水(即今河南洛河)的女神洛嫔,传说中是宓(伏)羲之女,称宓妃,因渡水淹死成为水神,其名也见于《离骚》。曹植曾作有《洛神赋》。顾恺之是晋代著名画家,他的《洛神赋图》即描绘了洛神乘双体画舫嬉游的生动场面。

《洛神赋图》局部

由图可见,该游舫的尺度并不大,因采用双船连舫,必然有良好的船舶稳定性,这也是遵照“短而广,安不倾危者也”这一船舶理论的设计实践。双体游舫是靠撑篙推进的,尾部有一操纵桨,人们称之为梢。在广阔的甲板上设有暖阁,其上则设有遮阳的凉棚,可谓布置设计合理,造型典雅美观。美中不足的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洛神赋图》是宋人的摹本,其中以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所题的第一卷为最古。

顾恺之作为4世纪的画家,其所绘双体游舫应当为晋代双体船的珍贵的形象资料。当然,前提是,不苛求这件艺术珍品的艺术真实性,也就是假设双体游舫并非顾大佬为了艺术杜撰而为。读者们,你们认为顾恺之所画双体游舫是否真实存在于顾恺之生活的时期,还是一切源于顾恺之的想象?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