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乱世,除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也为我们熟知。而属于南朝的南方四朝中,国势最盛者当属刘宋和萧梁!其中萧梁建立者萧衍因为笃信佛教而流传至今,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也曾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诗道尽了萧衍因崇佛而广建寺庙的荒唐事。图1,南朝四百八十寺但是萧衍除崇佛这些荒唐事之外,作为萧梁的开国之君,也曾奋发有为!从永元二年起兵讨伐萧齐末代帝王萧宝卷,到中兴二年接受萧宝融禅位称帝,短短两年时间就建立起偌大的南梁帝国,不可谓不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在他起兵过程中诞下了他的长子萧统,可谓双喜临门。而且萧统出生之后萧衍就起兵成功了,以至于当时的文武百官都认为萧统乃天命所归,萧衍百年之后理当由其继承皇位。萧衍一方面因为自己老来得子,另一方面也觉得这个儿子到来为自己增添不少运气而非常看重他。于是在天监元年、起兵成功当年的十一月就将彼时不足一岁的萧统立为太子,是为昭明太子。图2,昭明太子萧统就这样,昭明太子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从记事起,父亲梁武帝对于他的教育就看的重中之重,使得他没有像历史上那些因溺爱而走上不法的皇子一样,相反!他非常明事理,懂感恩,且极富同情心,数岁就已经通晓《孝经》大义,天监八年更是当众讲此书。《梁书.卷八列传第二》亦有所记载: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东宫。太子性仁孝,自出宫,恒思恋不乐。高祖知之,每五日一朝,多便留永福省,或五日三日乃还宫。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这段文献记录将昭明太子的聪慧形象跃然纸上!图3,《孝经》节选在此之后,昭明太子从各个方面均表现出了作为合格储君的能力和品格,从他十二岁时观看审案就已经懂得分析对错,知道犯人情有可原后对其从轻发落就可以得知一二。同时也正因为他性格仁孝,在普通七年母亲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悲切欲绝、饮食俱废,赢得朝野一片赞誉。但是也正因为他的性格仁孝、才能俱佳间接导致他和父亲梁武帝萧衍渐生嫌隙,尤其表现在普通七年的蜡鹅厌祷一事中。《南史·梁武帝诸子·昭明太子传》为我们还原了事情的始末:“初,丁贵嫔薨,太子遣人求得善墓地,将斩草,有卖地者因阉人俞三副求市,若得三百万,许以百万与之。三副密启武帝,言太子所得地不如今所得地于帝吉,帝末年多忌,便命市之。葬毕,有道士善图墓,云‘地不利长子,若厌伏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墓侧长子位。有宫监鲍邈之、魏雅者,二人初并为太子所爱,邈之晚见疏于雅,密启武帝云:‘雅为太子厌祷。’帝密遣检掘,果得鹅等物。大惊,将穷其事。徐勉固谏得止,于是唯诛道士,由是太子迄终以此惭慨,故其嗣不立。”从中我们知道:这件事的起因是他母妃丁贵嫔的墓地不利长子(萧统),之后萧统在他墓地埋蜡鹅等物以祈祷鬼神,最终被人告密使得梁武帝知道了这件事,导致梁武帝大怒,一波三折,决定要把这件事追查到底,但因为徐勉的坚持劝谏,最终只杀了道士而作罢,但是也导致了梁武帝和昭明太子的嫌隙。这件事使得昭明太子这一段时间直到去世都郁郁不得志!图4,因为蜡鹅厌祷大怒的梁武帝其实我们今天细思:以昭明太子的才情、仁孝、痴情于山水且淡泊于名利权位的性格,会因为母亲墓地不利于他就做出这些事情嘛?况且这件事只记载于《南史》,《梁书》、《魏书》等史籍竟然无一言提及,确实匪夷所思!但因为任何事情无风不起浪,关系疏远总有原因,所以即使此事真伪性有待考证,还是把他作为父子几乎反目的一个重要事件。总之不管怎样,梁武帝和昭明太子已经诞生了嫌隙,父子舐犊情深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之后仅仅过了五年,昭明太子就因为游后池落水去世,时年三十一。《梁书.卷八列传第二》对于他病逝时的情景亦有详细描写:三年三月,寝疾。恐贻高祖忧,敕参问,辄自力手书启。及稍笃,左右欲启闻,犹不许,曰云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恶,因便呜咽。四月乙巳薨,时年三十一。高祖幸东宫,临哭尽哀。诏敛以衮冕。谥曰昭明。五月庚寅,葬安宁陵。临死前仍为他人着想,遗憾的是终究抗争不过命运。南北朝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作为和成就的太子之一就此英年早逝。图5,萧统雕像昭明太子死后,梁武帝更加腐化:广建佛寺,甚至三次出家,耗费巨资赎身,间接导致侯景之乱爆发,南梁灭亡。梁武帝其人也被侯景攻入建康后活活饿死,让人不胜唏嘘!但是悲剧之下亦参杂一丝安慰:先是在其死后,梁武帝封其子大郡以慰其心事;然后在天正元年,其孙萧栋被侯景立为傀儡,追封昭明太子为昭明皇帝。接着在大定元年,其子萧詧建立西梁,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纵观萧统的一生,除了文学上的成就之外,更性仁孝且天资聪颖,记事起就明事理,懂感恩,极富同情心,可惜未及继位就英年早逝,倘若登基,很大概率延长国祚!且时北魏遭逢六镇起义,国力衰退,又给其统一天下增加了一丝可能性。加上他爱民如子高贵品质、过目不忘的聪慧,统一开创治世都具有很大的可能性。但是历史没有假如,史书只会留下冰冷的文字,对于史书背后的因果循环、政治权谋,温情画面只能我们去延伸、去遐想,从而学习借鉴。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如有错误希望大家及时指出,版权为日月千年依旧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参考文献《梁书.卷八列传第二》、《南史·梁武帝诸子·昭明太子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