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历史上其实不乏从构造到景观都出众的楼阁,但绝大多数都在两千多年岁月中灰飞烟灭,或歿于天灾,或毁于战火,有些还能在敦煌壁画中找到身影,但更多的只剩县志中的寥寥数句。这些楼阁的木结构是一个致命的缺点,而高耸的结构不但容易倒塌,在战乱中也更容易成为目标。相比这些土木建筑所处的江南,气候干燥地理封闭的山西反倒能留下更多的古代木构。那么现在为人称道的江南三大名楼何以留存至今呢?除了屡毁屡建,“文以载楼”是最重要的原因。所谓“文章千古事”,一座楼阁如果有了流传千古的诗文,即使身死千次,依然能够东山再起--你可以称这些重建的楼阁为“版本”,也可以看作是它们的轮回。当今天的我们面对眼前的这些名楼时,眼中看到的是它们最新的版本,心中所想的却是让它们不死的那些诗文。岳阳楼以城市命名的岳阳楼是三大名楼中最“古老”的一座,不管是“始建”的年代,还是现存版本的岁数。初版的岳阳楼是鲁肃在东汉建安二十年所建的阅军楼,距今一千八百年有余,西晋时改称巴陵城楼,东晋时被毁。南朝宋元嘉三年重建后开始和文化挂钩,颜延之作诗始有“岳阳”之名,不过正式成名“岳阳楼”已是唐朝。至北宋庆历六年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这座楼阁已至少重修了三次。现在看到的岳阳楼重建于民国二十三年,算起来正好八十八岁,即便从光绪三年移址重建的版本算起,和中国漫长的历史也算不得悠久,但这个“米寿”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已属难得。现在游客看到的岳阳楼是这三大名楼中仅存的木结构,即使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修翻新,也依然保留了一半以上的构件原物。如果你对岳阳楼的重建历史感兴趣,不妨在景区中部找找历代重建岳阳楼的微缩版本。黄鹤楼初版的黄鹤楼仅比岳阳楼晚了十八年,但和岳阳楼一样,黄鹤楼最初的功能也与军事有关--孙权修这座楼是为了瞭望守戍。黄鹤楼首次与黄鹤有了关联是在祖冲之的《述异记》中,与祖冲之同处南朝的萧子显在《南齐书》中进一步落实了驾鹤仙人为王子安,但让黄鹤楼名声大噪的名人是唐朝诗人崔颢,虽然这位诗人的其它诗作并不那么出名,但仍然黄鹤楼自此有了“崔氏楼”的别称。古代的黄鹤楼也难逃屡建屡毁的命运,最后一座木结构的黄鹤楼在清光绪十年毁于大火,距它重建仅仅十六年。此后一百年间重建动议不断,但直至年才真正从纸面上落实到了地面上。不过这一版的黄鹤楼不但彻底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址也因原址被过江大桥的武昌引桥所占而挪到了蛇山山顶。当你乘坐电梯升上黄鹤楼的顶层时,你是喜欢它凭借现代化手段而托起的巍峨呢,还是更喜欢岳阳楼木地板的平实感?滕王阁阁为架空的楼,但现在的滕王阁早已超越了古代意义上的阁,成为南昌的城市标志和豫章文化的象征。虽然初版的滕王阁比岳阳楼晚了四百多年,但却应了“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它自诞生就以“滕王阁”命名,命名由来的滕王为开创唐朝的李渊第二十二子李元婴,而李元婴为后世所提起,可能主要还是他一辈子建了三处滕王阁。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南昌的这一处,原因自然还是与诗文相关。关于王勃作《滕王阁序》的具体年龄有多种说法,但即使以最早的十三岁算,此时的李元婴已去了阆中建他的第三座滕王阁,所以这两人至少在滕王阁上没有直接的交集,一般认为《滕王阁序》写于唐上元二年洪州牧阎伯屿重修滕王阁之后。《滕王阁序》也是生命短暂而命运多舛的王勃的高光时刻,但正如他这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骈文的辞藻一样,谁能说他二十七年的人生不华丽呢?同样华丽的还有滕王阁本身,建造初版时李元婴的不吝成本自不必说,元朝重建后的“高五丈六尺”、明朝重建后的“高四十有二尺”都说明了它的规模总是“视旧有加”。但不管古代的工艺如何精巧,在当代声、影、光、色笼罩下近五十米高的六层楼阁面前都不值一提。当然,这也是一座年重建的钢混仿古建筑,只是这处在古代储藏经史典籍的地方已彻底成了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外,一直有“四大名楼”的说法,但第四座的候选者不下十个。如果这“四大”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呼声最高的似乎是山东烟台的蓬莱阁,但仅从“楼以文名”的角度来说,又有哪一座名楼能与鹳雀楼相比呢?毕竟大多数人都能背得出《登鹳雀楼》,但不见得能背全崔颢的《黄鹤楼》,而能背出范仲淹《岳阳楼记》和王勃《滕王阁序》的就更少了,尽管现在的鹳雀楼也是座钢混建筑。一苇旅行提醒一句,不要以为背这些诗文是文绉绉的掉书袋,除了考试时能得分,说不定你哪天到了景区门口,全文背出来就能省出一张门票钱。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告秒删#江南三大名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