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国古代的武将,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最先浮现出的都会是身材魁梧、勇猛剽悍的形象。不过,在南北朝时期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将领,他连马都骑不好,射箭技术也令人不忍直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弱”的将军,却立下了赫赫战功,赢得了“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威名,他就是陈庆之。
南朝齐永明二年(),陈庆之生于义兴郡国山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宜兴市一带。尽管出身贫寒,但陈庆之幼年时就很幸运地成为了大将萧衍的随从。据《梁书》记载,萧衍酷爱下棋,常常与随从们对弈到半夜,而每当众人都疲惫不堪时,唯有陈庆之仍然精力旺盛,而且随时听候差遣,因此格外受宠。
永元三年(),萧衍率军攻入都城建康,并自封大司马、骠骑大将军等职,由此把控了朝政。作为宠臣,陈庆之被萧衍封为了主书,也就是负责管理文书的官吏。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仗着得宠就飞扬跋扈,或是游手好闲、混吃等死,而是拿出自己的俸禄招募贤士,希望能够帮助到萧衍。次年,萧衍正式登基为帝,建立了南朝梁政权。
普通六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在叛乱失败后向南朝请求归附,萧衍非常高兴,当即派出陈庆之以武威将军的身份率军前去接应。此事过后,陈庆之被封为宣猛将军,随后奉命护送豫章王萧综前往徐州镇守。没过多久,北魏派兵前来攻打,此前并没有作战经验的陈庆之只第一次进攻便大获全胜,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
没过多久,原本一直以为自己是萧衍次子的萧综通过身在北魏的叔父萧宝夤了解到自己的真正身世——他其实是齐废帝萧宝卷的遗腹子,而当年正是萧衍推翻了萧宝卷,并导致其遇害。得知真相后,萧综连夜叛逃北魏,而因为萧综离开而士气涣散的梁军很快在北魏兵马的进攻下丢盔弃甲。危急时刻,只有陈庆之的部队成功冲破关隘逃出生天。
普通七年(),陈庆之被授假节,随后以总知军事之职出征北伐,并顺利攻破了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其子李长钧修筑的防线。见大势已去,李宪选择献城投降,陈庆之由此占据寿阳城,并被朝廷赐封为关中侯。据《资治通鉴》记载,经过此战,共有五十二座城池归降南朝,城中人口更是达到了七万五千余口。
第二年,陈庆之跟随领军将军曹仲宗攻打涡阳,北魏则派出常山王元昭率领十五万步骑援救。当北魏援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时,陈庆之认为应当主动出击,但明威将军韦放却主张应当以逸待劳,不该轻举妄动。见韦放不愿支持自己,陈庆之直接率领所部的两百余骑兵发起冲锋,并且大破北魏前军,挫伤了敌方锐气。
尽管首战告捷,但元昭带来的援军毕竟实力雄厚,因此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梁军一直在与敌进行持久战。当将士们纷纷疲惫不堪,心生退意时,陈庆之手持出发前萧衍赐予的符节立于营门,向众将士表示自己曾领受萧衍的密诏,如果有谁胆敢撤退就依照诏书处置。陈庆之此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作为主将的曹仲宗也因此对其心悦诚服。
为了围困住梁军,魏军在其大营外围先后修筑了十三座小城,陈庆之率领一支部队半夜出发,轻松攻克其中四城,涡阳城主王纬也献城投降。得胜之后,陈庆之一鼓作气,接连攻克其余九城,并俘获人口三万余。第二年,河阴之变爆发,大量北魏皇室成员被权臣尔朱荣所害,北海王元颢主动投靠南朝,并请求萧衍出兵帮助自己夺权。
于是,陈庆之被任命为飙勇将军,负责护送元颢北归。到达涣水后,元颢自立为帝,并封赏“护驾有功”的陈庆之为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次年四月,陈庆之率领梁军进攻北魏,魏将丘大千领兵七万,修筑了九座城垒防御,却被前者一日之内连续攻克其中三座。
不久之后,济阴王元晖业率领两万羽林军进驻四面环水的考城抵御陈庆之。经过一番考察,陈庆之下令全体将士渡过护城河,在城墙下扎营,并在不久后顺利攻下城池,生擒了元晖业。攻下考城后,陈庆之继续高歌猛进,甚至攻下了战略要地荥阳,并帮助元颢成功进入洛阳。按照《梁书》统计,陈庆之十四年间平定了三十二座城,经过四十七次大战,且每战都一往无前。然而,随着北魏整顿兵马反攻,元颢兵败被杀,陈庆之也遭遇大败,不得不装扮成僧人辗转回到南方。
此后的十年里,陈庆之尽管也曾有过击败侯景、赢得悬瓠之战的战绩,但也两次负于尧雄,已经不复当年之勇。大同五年(),陈庆之去世,享年五十六岁。他尽管不擅长骑马、射箭等被视为武将基本素质的技能,但却精于谋略、智勇兼备,而且懂得善待士卒,因此才能取得显赫的战功,并且流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