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仅剩一计是原版,其余三十五计

本文作者:纳兰春蚕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本兵家谋略书,不仅受到军事家的推崇,也赢得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十六计”的计名大多是一些四字成语,有人为了方便记忆,编出来一首易于背诵的口诀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该诗的作者已不可考,全诗除“檀公策”三字外,每字中都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乘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计、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檀公就是檀道济(?—年),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他从多年的实战经验中,总结出一套用兵谋略,名为《三十六策》。该书的原始文字早就失传了,只能从其他历史文献的转述中偶有提及,例如宋惠洪《冷斋夜话》就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而最早的记载始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目前流行的《三十六计》中,有三十计都是四字成语,其余五计如空城计、苦肉计、反间计、美人计、连环计只有三个字,而“走为上计”却有四个字,根本不是成语,当然也有简写为“走为上”的,但与另外五计相比仍显突兀,不似“一套牌”。换言之,“三十六计”就好像“扑克”跟“麻将”掺在一起外加一枚“象棋”,三样东西硬给拼凑出来似的。

其实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十六计》并非一本古书,实则为近代产物。仅一计“走为上计”是檀道济的原版,其余三十五计均为后人“山寨”。其中的空城计、苦肉计等三字计明显取材于《三国演义》,即使个别成语如“围魏救赵”、“假途伐虢”的历史十分久远,但并无证据显示它们被檀道济收录在《三十六策》之中,只不过是后人将不同时代的“古瓷碎片”,粘连拼接成了一件“假古董”罢了。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被奉为兵书界的两大奇书,且常被合编在一起。不过与《孙子兵法》距今多年的悠久历史相比,《三十六计》的成书年代很晚,曾被认为是清代人编纂的,但据最新考证结果显示,它的成书年代还要更晚,国内流行本《三十六计》是年成都瑞琴楼发行,学者张联甲编著的。

陕西学者张联甲撰有《秘本兵法》一书,初稿于年,定稿于年。流行本《三十六计》只是《秘本兵法》早期草创本的一部分,《秘本兵法》定稿本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计》,比目前流行的《三十六计》(也是张联甲编著)内容更为详实。

《三十六计》自民国时期诞生至今虽不足百年,但它早已风靡海内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必将成为一代经典。我写本文的目的是提醒读者,将它误认为是一本上千年的古书,是不对的!原版《三十六计》早已失传,今本《三十六计》是由民国时期学者张联甲编撰而成的。

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