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真有用孙子兵法还有一招更厉害

拉萨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1.html

很多人在读《孙子兵法》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容易把重心放在了第一篇“计篇”上,这样一来,大家都以过去的认知来解读《孙子兵法》,“哦,原来孙子兵法讲的计谋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嘛,我知道”。在我看来,这是对《孙子兵法》本身想要传达的观念的一种错误解读。

有人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合拍成一部电视剧,讲述隐士鬼谷子旗下俩弟子——孙武与庞涓斗法斗法的故事,虽年代久远,但我相信,还是有不少人看过这部电视剧,从而加深了自身对《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间的误解。

《孙子兵法》该如何理解?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由春秋时期的吴国将军孙武所著。至于怎么当上的将军,这里有一个故事:

公元前年,齐国内乱后,孙武趁着这波内乱,逃亡到南方的吴国,进而专心著作自己的十三篇兵法。公元前年,与孙武相好的吴国谋臣伍子胥认为其军事见解了得,遂多次向吴王推荐孙武,于是,孙武带上他的兵法晋见吴王。

吴王对此人尤为好奇,向其提出不少军事上的难题,刁难他一番,可孙武的对答实则让他大开眼界,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共鸣,以名宫女让孙武操练阵法,通过这种方式,当面检测孙武的军事才能。

随后,孙武的兵法一一应验,大殿内的官员纷纷拍手惊叹,这让吴王更加赏识孙武,任命其以客卿身份为将军。

六年后,吴楚大战开始,孙武在柏举之战中一战成名,他指挥三万名将士,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战功。

正是这场战役,让大家对孙武的一句话:“兵者,诡道也”,产生了深深的误解。兵家趋之若鹜,认为出奇制胜才是关键,兵场本就凶险,一分一秒都决定着国家的灭亡与否,倘若拒绝不择手段,让对手有机可趁,实为愚蠢,便把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立为战场的基本法则。

这与我开头表达的观点不谋而合。

《孙子兵法》的计,不是计谋,更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计算的计,讲计算,不讲计谋。个人认为,为什么大多数兵家都在把计谋当基本法则,原因无二,人有贪念,贪快,贪多,好比一个将军,不想在这场军事上多花时间,便想着用更少的兵,更少的军资,尽早把对方拿下,这种观念正是孙武本人所避之不及的。《孙子兵法》从来不是用奇袭致胜敌人,而是用实力把敌人拿下。简单来说,就是“赢了再打”。

那么,它是怎么判断眼前的战争是否取胜?答案在于,比拼这几个因素,也就是“五事七计”。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简单来说,就是在打之前,比拼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知道胜负的概率,比较这五个层面七个要素,也就知道在接下来的战争里,能否取得胜利。这就是孙武撰写《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

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核心思想被应用到各行各业,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正是运用了孙子的大智慧才在该行业大获全胜,人生的发展路径何尝不是自己的一份产业?找到自己人生的“五事七计”,比对各要素的优劣,优势继续发挥,劣势及时补足,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放光彩。

《三十六计》该如何理解?

《三十六计》或称为三十六策,在近年来广为流传,多次被国内外军事专家查阅深究,其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具体作者无法考究。

《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这里的“檀公”指的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檀道济,不难发现,“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便是出自于此,一直流传至今,意思是,在遇到败局,无力挽回的情况下,应当保留性命,来日再报仇。

作为军事计谋的总结,《三十六计》全书不分卷,一共分为六套三十六计,前三套为胜战计、敌战计,攻城计,乃优胜所用之计;

后三套为混城计、并战计、败战计,乃劣势所用之计。每计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序号和计名、解语、按语。它的计名颇有几分意思,有的出自历史典故,如“暗度陈仓”、“瞒天过海”等;有的出自古代兵书,如“声东击西”、“借刀杀人”等;还有的计谋,竟来自日常用语,如“无中生有”、“金蝉脱壳”等。

可以说,《三十六计》作为一部年代稍晚的军事计谋,在某种程度上,对政治、军事、文化、乃至商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不难怪国内外专家花大量时间对其进行研究,为世人提供多角度、多方向审视《三十六计》的灵感。

一切的战争皆有规律可循,包括强国、练兵、选将、择敌以及一切战前战后的事务工作,皆为军事行动,只要是行动,那它就形成了一定的规律。

在我看来,战争可控性低,随机因素较多,统领士兵的将帅,必然要根据战争发生的时机和因素,随时对自己的行军策略进行调整,使诡诈之术,以转败为胜,这就是作者编写《三十六计》的原因所在,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用兵成本,以最小的损失赢取胜利,让兵家有计可依。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区别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意思是,看的每一本兵书,里面都有《孙子兵法》的影子。

不难发现,《孙子兵法》对后世兵书的影响极其深远,大多数兵书以其为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对自己的兵法进行演练,万变不离其宗,再好的兵法,也要由基础演变延伸而来,不断打磨精进,直到推算演练成功为止。

这种从属效应在《三十六计》上尤为明显,作为明清时期成书的兵法计谋总和,多处引证了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等兵家的精辟语句。简单来说,《三十六计》就属于《孙子兵法》的一条支流,但这条支流为更多的兵家提供了可饮之水、易饮之水,也就是在计谋上更为具体,更为实用,可操作性更强。

二者虽诞生于不同的朝代,但它们皆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承,无论是哪一本兵书,都集前人的大智慧,具有运用和指导的意义,要说它们孰优孰劣,个人觉得,《孙子兵法》的“赢了再战”,更深得我心。

三十六计真有用?《孙子兵法》还有一招更厉害计谋,碾压三十六计,这一计就是凭借实力碾压,不要玩虚头八脑的,我比你厉害,就打得过你。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大部分人会比较鲁莽,往往先选择做了再说,这便是日常生活中,“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在关键的时刻,想好怎么做,比怎么做得更好更为重要一些,机会不是常有,错过了自然没后悔药吃。

如果是你的话,遇上难缠之事,会选择哪个策略或计谋呢?留言区见分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