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拙政园见山楼一路向南,沿“柳荫路曲”的空廊逶迤前行,就来到拙政园中部独具特色的船形建筑——香洲。
门上额匾“香洲”由文徵明手书。如此香名是取自于唐朝诗人徐元固《棹歌行》中的诗句:“棹女饰银钩,新妆下翠楼……扣船过曲浦,飞帆越回流。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
棹音同赵:划船。你看“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的这位棹女,是何等地飒爽英姿!这番操作若不是奥运皮划艇冠军,别说女孩子,试问哪个男的能做到:
她刚佩饰好银钩,化完新妆下了翠楼,就登上江面,把船扣过弯弯曲曲的河道,飞帆越过奔腾的逆流。她的倩影倒映在桃瓣飘洒的浪花里,小船划进了弥漫着香草杜若芬芳的洲汀……
1.别让苏轼跑了
香洲本身就是三面环水的一艘石舫,因其不能航动,所以又名“不系舟。香洲造型高雅,通体倒映在水中,身姿更显精巧纤丽。
石舫分前、中、后三部分:跳板为桥,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中舱之内,一副行书匾额颇为应景:烟波画船。
这种船形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一种常见的景观形式,作为园林中的特殊建筑景,往往有着特别的精神象征,能代表造园者情怀,也是园中最出彩之处。
我们知道古典园林多半是古人官场失意,动归隐之心后,回归故里筑园隐居而成。他们向往山水之乐,却又耽于家眷拖累无法遁世山林,只能隐于红尘之中。
于是就在园宅水边建造石舫,似乎只要一踏上这旱船,就真能像李白说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就真能有那种泛舟于江河湖海之内、荡漾于碧水波涛之间的快意解千愁。
对于“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的追求,真像是自古文人名士串通好的命题,苏东坡也不例外。只是他对这种情怀的描写,怕是无人能出其右吧: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但即便是苏东坡也做不到。词作期间正值苏轼贬谪黄州,非但官职低微,还要受到当地官员监视。据说当时的黄州知州看到这首词后,第一反应是一拍大腿喊道:不好,苏轼跑了!连忙派人去苏轼居所查看,一看人都还在,这才放心。
苏轼做不到,我们更做不到。但有个人能做到,此人就在香洲楼上,请随我来。
从香洲后舱,蹬船梯而上,可到“徵观楼”,上层有匾额“徵观”,古文“徵”与“澄”通,语出自《南史·宗少文传》: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宗炳,字少文,是南朝宋时期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其著作《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述,对后世中国的山水画家影响深远。
宗炳对于旅游近乎狂热,喜欢登临高山、泛舟河湖,徜徉山水三十余年,“栖丘饮谷”,终老山林,年近七十,逍遥而终。
为什么他能做得到?一是有才,二是会做人,三是有人欣赏。宋武帝刘裕称帝之前,东征经过庐山,仰慕宗炳才华,请他出山,宗炳没答应,但献给刘裕一幅人物画,名为“一笔画一百事”。
刘裕大悦,回赠以“犀柄尘尾”。后来称帝后,再次召征,官封“太尉”(正一品。刘裕同时也征召以前任他参军的陶渊明,仅给了个六品“著作郎”的闲差)。
可宗炳还是没去。刘裕爱才,不但不勉强,还遣地方公府照顾他的生活。晚年他因病不能再涉足山水,叹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
“人老了,各种毛病都来了,我向往的那些名山大川,恐怕难以走遍了。我就把过去游历过的那些山水都画出来,挂在墙上。我虽已半卧在床上,但只要澄明自己的内心,就能从中观摩出乐趣。”
“澄怀观道”这种意境可不止在拙政园香洲这里有,北京颐和园有“徵怀阁”,中南海丰泽园有“徵怀堂”,承德避暑山庄有“徵观斋”,皆与此同意。
2.水榭风亭,红裳翠盖
香洲船头向东,三面入水,仅尾部与陆地相接。北部水面开阔,透过荷风四面亭西边的五曲桥,碧水清波直达见山楼下。南侧是开阔绿地,中间点缀以小石假山。
从岸边经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石桥,可到船首。站在船头,四周开敞明亮,眼前波光粼粼,秀色满园。特别是当炎夏之际,此地荷香渺渺,举目清凉。
站在石舫上看景,因为三面环水,与我们平常的观景视角都不相同,感觉水上陆上的景色都平添一种风韵,能令人想起古时苏杭、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但若论此地风景精髓之处,还是由香洲前舱的一副柱联来道出吧:
水榭风亭恣胜赏(恣音同自)
红裳翠盖共怡情
3.一洲仙境,三界佛香
香洲舫西是船尾,门楣砖额有“野航”二字,取自唐杜甫《南邻》诗中的“野航恰坐二三人”句意,意思是在郊野的河中泛舟航行。另外还有一副颇具仙道色彩的对联:
松雪一洲仙境外
荷风三界佛香中
这其实是上下嵌字联,联中嵌了“香洲”两字。上联体现了道家仙骨:松雪长青,常常是仙境之物,用来比喻长生不老,而香洲就像在这道家仙境中一样。
下联则呈现佛家意味。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三界”,乃佛教用语,佛教把世间轮回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为何广大寺院里都要塑五百罗汉像或十八罗汉像?因为他们是佛陀座下的圣贤僧,是“三界”中的模范和榜样。他们不必像凡人那样去到处宣法,而是能够显现神通,分身无量到每一个寺庙去普渡众生。
偏偏荷花恰恰也具备这样的品质,荷花自古即为佛花,佛教将荷花视作圣人品质高洁的象征,比如观音座下莲花就象征洁白无瑕、慈悲善美。
而且荷花流传比寺庙更广,只要有一方清池,荷花便可以扎根生长,出淤泥而不染,在三界之中度化每一个人的心灵。故凡有荷香之处,即有如佛香扑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