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源学与历史书写
漫说史源调查(代导言)陈爽
句读与书写程序:嘎仙洞石刻祝文释读再议刘凯
内容摘要:嘎仙洞石刻祝文与《魏书·礼志一》祝文存在句读和书写程序的差异。综合来看,石刻本祝文的完整性胜过出现错简、脱讹的《魏志》本;在拓跋焘的语气与态度方面保存了最初的真实情况:谦称但饰功,而非后者所记的谦恭到底;对于石洞发现的程序,石刻本并未抹杀乌洛侯国使者的贡献。而《魏志》本存在脱讹、以作者之意删削的痕迹,直接造成中华书局校点版句读错误;改动了太武帝的语气,并且与同书《乌洛侯传》的记载相抵牾,着意掩藏乌洛侯国使者贡献信息的重要性。《魏志》本脱落太武帝自称“天子臣焘”的“臣”字,太武帝所表露虔敬之意与祭祀规格都有缩减;而不载库六官,挪移并删削“可寒”、“可敦”的处理,很大可能是出于《魏书》全面肯定孝文华夏化政策的历史观。《魏志》对于嘎仙洞第一次发现的记载,和对祝辞文本的改动,反映出的是太武帝存在以此建构祖先集体记忆的政治意图。
关键词:嘎仙洞石刻祝文 《魏书·礼志一》 句读 书写程序 拓跋鲜卑
作者简介:刘凯,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与礼制史。
《隋书·经籍志》所见萧梁旧史补考庄芸
内容摘要:梁朝国史的编撰始于梁武帝朝,由沈约、周兴嗣、鲍行卿、谢昊相承撰录,而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后,将建康秘阁图书移送江陵,该部纪传体国史经谢昊编撰而“已成百篇”。在梁元帝的主导下,江陵时代的国史编撰植入了若干立场倾向,其影响波及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撰著的《梁书》,后者有意为梁元帝讳恶即是佐证。江陵覆亡之后,萧梁旧臣的梁史撰述非常丰富,其中包括多部专门记录梁代丧亡的史书。姚思廉采诸家旧梁史以补成父书,很可能参考了这些史书,偶尔未能协调史书间的矛盾记载,造成《梁书》存在若干处前后抵牾的结果。
关键词:《隋书·经籍志》 旧梁史 《梁书》 史源
作者简介:庄芸,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妄人到名贤:墓志与传世文献所见周子谅形象书写徐伟
内容摘要:周子谅受张九龄举荐任监察御史,在张九龄与李林甫的政争中为支持前者而弹劾牛仙客身死。此弹劾事件促成张九龄完全退出权力中心,被视为唐玄宗政治由明转昏的分界点。周子谅生平事迹散见于《周子谅墓志》、正史及唐宋人文集的相关记载,这些文献的写作年代跨度由开元而及于两宋。其中《周子谅墓志》揭示出周子谅作为一个普通官员的生命历程,最为接近其本来面目,却由于墓志本身的私密性而一直湮没无闻。而传世文献则具有公开性和较强的传播力,在这些文献中周子谅的形象相应地呈现为妄人、谏臣、名贤的演变序列,这种演变实质上反映了处于不同社会情境下的文本书写者对于弹劾事件认知的变迁,也可视作理解唐宋之际社会变迁的一条具体线索。
关键词:周子谅 张九龄 柳宗元 形象书写
作者简介:徐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代石刻文献整理研究、政治文化史。
汪藻《裔夷谋夏录》再探李京泽
内容摘要:汪藻于南宋初所著《裔夷谋夏录》是一部记载辽宋金易代史事的重要文献。本文探讨该书版本源流,厘清此书现存六个抄本之间的关系,指出上图、南图和静嘉堂藏本皆抄成于清初,后两者可能直接出自某一明末清初抄本,而此本又与上图本皆源出明中后期的一个祖本。此书虽以“杂糅抄撮”为主,但亦可见汪藻史笔,尤以卷一描述女真源流风俗的部分最为明显。该书保存了关于辽代女真和辽宋金易代时期的重要史料,为南宋官私文献广泛采择,对宋元史学史、辽宋金更替史和反思流行的女真民族史叙事都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汪藻 《裔夷谋夏录》 版本源流 编纂体例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李京泽,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辽金史。
高斯得经筵进讲修史故事发覆
——兼论《中兴四朝国史》的成书时间张良
内容摘要:南宋人高斯得以史才名世,参与了《中兴四朝国史》的编修。他所奏上论修史札子一道,是廓清淳祐国史编纂实情的重要文献。然高氏文集后世不传,幸由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方重见天日。也正因为如此,后人对这则奏议的断限不免受四库馆臣左右。本文还原乾隆年间馆臣辑佚、整理、编订高氏文集的流程,在此基础上梳理这篇奏议的文本源流,框定其上书时间,从而为廓清《中兴四朝国史》修纂的真实面貌提供文献与史实依据。
关键词:高斯得 经筵进讲 《中兴四朝国史》 四库馆臣
作者简介:张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宋辽金元史。
《辽史·兵卫志·兵制》探源苗润博
内容摘要:元修《辽史·兵卫志》开首所记“兵制”一门,是现存文献有关辽朝军制最为集中、系统的记载,历来被看作相关研究的基石。然夷考其实可知,这篇重要文献并非如前人所论全为旧史原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乃元末史官根据宋朝国史《契丹传》及《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宋会要·蕃夷·辽》所增纂。
在撰作文本的过程中,元人对南北两个不同文献系统进行了拼接、杂糅,使得本属南朝异邦有关一时一地的记载,被混同、拔高为有辽一代之常制,对今天的研究者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和误导。这一典型案例或可深化学界有关《兵卫志》乃至整部《辽史》文本来源与生成过程的认识。
关键词:《辽史》 《兵卫志》 宋朝国史 文献系统 文本批判
作者简介:苗润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宋辽金史、历史文献学。
《析津志·名宦》史源考
——兼考元初中书官员刘肃的官职陈佳臻
内容摘要:元末熊梦祥所撰《析津志》(现仅存辑佚本)的“名宦”部分,从木华黎到刘因等47人的记载,是从《元朝名臣事略》中辑录而得,二者之间存在史源关系。确立了史源关系后,进一步梳理其中的内容,发现《析津志》和《元朝名臣事略》对元初中书官员刘肃的官职记载有误,应为“左三部尚书”而非“右三部尚书”。深入考察后进一步发现,《元史·百官志》对元初左右三部设置时间的记载亦有误,应为中统二年,而非中统元年。
关键词:《析津志》 《元朝名臣事略》 刘肃 左右三部
作者简介:陈佳臻,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元史、法律史。
明洪武二十四年榜进士辨正
——兼论洪武三十年春榜名录邱进春
内容摘要:几种传世的洪武二十四年、洪武三十年春榜进士名录,所载不尽相同,令人不知所从。《双槐岁钞》收录洪武二十四年会试录取名单,当抄录自该科《会试录》或《会试中式题名》,《皇明进士登科考》所载与之基本吻合,可据。而《皇明贡举考》该榜所收,有明显的错漏,且与洪武三十年春榜相混,不可尽信。对洪武三十年春榜51名进士的记载,《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均有不足,需要综合其他史料来印证,目前可基本确认者50人,尚有1人待考。
关键词:《双槐岁钞》 洪武二十四年榜 洪武三十年春榜 进士名录
作者简介:邱进春,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代科举文献整理研究。
石刻文献与丝绸之路研究
安伽墓志盖
中古入华胡人墓志的书写荣新江
内容摘要:从北朝末年开始,入华的胡人开始采用中国传统的土葬方式埋葬,同时也开始使用墓志,到唐朝时这种做法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流传下来大量的中古时期胡人的汉文墓志。但胡人采用这种中国传统的书写方式,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大体上来看,最初的胡人因为不具备写刻墓志的操作技能,因此是交给当地的汉人书者。随着自我民族意识的增强,有些胡人首领墓志也采用胡汉双语来书写,有些可能是胡人自己书写,以致有粟特语影响的写作痕迹。但入华胡人的主体发展方向是一步步汉化,所以书写汉文墓志遂成惯例,而且大多数是由所在地的汉人文士书写的,于是产生一些相互抄袭、内容雷同的墓志。到了盛唐时期,胡人后裔中出现了一些具有正规汉文化教育的人,由这样的人士来书写胡人墓志,成为一些胡人首领倾向的做法;而采用胡汉双语来书写墓志的做法又见行用,并且一直延续到晚唐。
关键词:粟特人 史君 安伽 史射勿 墓志书写
作者简介: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丝稠之路、隋唐史、敦煌学。
安伽墓志
“朝臣备”:《李训墓志》所见遣唐使名字的书写问题田卫卫
内容摘要:年末《大唐故李府君(训)墓志铭》的公布一度成为热点,学界对“日本国朝臣备”是否吉备真备一事各执己见,往复撰文进行了论辩。本文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出发,依据中日两国史料,从日本遣唐使采用汉名的发展过程,来论证吉备真备自称朝臣备的可能性。而他为《李训墓志》书丹的原因,与李训在暂住地洛阳去世,且去世五天即匆匆下葬,非由家人主持葬仪,而是由李训所结交的士友操持有关。
关键词:李训墓志 遣唐使 吉备真备 朝臣备
作者简介:田卫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隋唐史,敦煌学,古代中日文化交流。
新见唐代安优婆姨塔铭汉文部分释读李浩
内容摘要:新见《大唐故安优婆姨塔铭并序》,是一方入华粟特人的塔铭,该塔铭由汉文和粟特文两部分组成。汉文部分共11行(包括题目),粟特文共17行。通过汉文部分考释可知,塔铭的主人出于昭武九姓的安国,但已经内迁到凉州姑臧,其族群当属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其居住地长安外郭城群贤坊地近西市,是唐代旅京外族人集中居住区。与常见的粟特人信奉祆教或摩尼教等三夷教不同,据铭文中“普别二法”“一乘”等概念,联系隋唐时期佛教发展史实,征之以新出文献和文物,推测此优婆姨当为三阶教信徒。她虽然是在家修行者,但没有依据世俗的葬法,而是与其他信徒集中在三阶教创始人信行葬地附近埋葬,葬俗或属当时佛教的林塔葬。
关键词:安优婆姨塔铭 粟特人 凉州姑臧 群贤坊 三阶教 大善知识林
作者简介:李浩,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暨汉唐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石刻文献学、园林文学、士族文学。
新发现安优婆姨双语塔铭之粟特文铭文初释毕波、辛维廉
内容摘要:安优婆姨塔铭是目前所知的第三方汉文—粟特文双语铭文,本文对这一双语铭文的粟特文部分作初步释读。粟特文铭文的主要内容是安氏的籍贯、经历、宗教信仰和卒葬地等,亦包含家人对其离世的哀恸之情。安氏是源自粟特地区安国的胡人妇女,其家族入华后著籍凉州姑臧,开元年间迁居长安,在那里接触并信仰了隋唐时期佛教宗派之一的三阶教。基于信仰的原因,卒于长安的安氏最终葬于终南山,立塔于三阶教祖师信行塔旁。以上内容同样也出现在汉文铭文中,但两种语言的铭文在个别语句上表述稍有不同,粟特文铭文在具体细节上也更为丰富,且有些语句未见于汉文铭文。
关键词:粟特文 塔铭 安氏 优婆姨 三阶教
作者简介:毕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唐时期西域历史、中外文化交流。辛维廉(NicholasSims-Williams),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粟特语、大夏语。
国图园地
世俗与神圣之间:国图藏佛教名山舆图的时空构建与人文意蕴吴寒
内容摘要: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批清代到民国的佛教山岳舆图,版本珍贵,涵盖面广,较全面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佛教山岳舆图的发展情况和艺术特色。总的来说,清代以来的佛教山岳舆图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世俗性舆图,它们多是绘制精美、画面整饬的官绘本,供帝王观赏或巡行指路所用;另一类为宗教性舆图,此类图像往往出自名山寺庙,流传广泛,版本众多,甚至衍生出一些内容粗糙、体现一定民间艺术色彩的简本。它们不仅仅是指示道路的实用性舆图,更是“神圣空间”的再现,是人们想象、朝拜圣境的桥梁。图中佛国和人世的交织与融合、山景和圣境的消长、文本和画面的相得益彰,展示出与世俗性图像相异的空间构造方式,呈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成为我国传统山岳舆图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佛教 山岳 舆图 国家图书馆
作者简介:吴寒,文学博士,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员。研究方向:古地图、中国古典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