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建藩卫论魏国得名的前世今生胖咪谈三国

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藩卫。

建安十八年()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从此形成“国中之国”,也正式宣告了汉魏嬗代的开启。

(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公为魏公。--《魏书武帝纪》

曹操的“魏公”与其建立的“魏国”,得名自其治所邺县所在的冀州魏郡;属于比较常见的“以地为国”。

该制度沿用甚久,比如“汉朝”便来自刘邦昔日的封地“汉中”。至于同时代的刘备与孙权,亦以地名为国号。

本文想谈谈“魏郡”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之于“魏国”的意义。

本文共字,阅读需9分钟

①魏郡的前世

魏郡在汉末三国时代属冀州,曾先后作为韩馥(-)、袁绍(-)、袁尚(-)与曹操(-)的治所,中途亦曾遭到黑山军帅的袭掠(),几度易手。

魏郡在先秦时代属魏国,魏文侯时曾遣西门豹治邺(今河北临漳),即后来魏郡的郡治。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水经浊漳水注》

魏郡是大郡,占地极广,横跨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在曹操统治时代曾盛极一时,至隋唐被废。

②曹操与魏郡

曹操的主要治所,在魏郡邺县,这点常常被人忽略。

因为文艺影视作品的误导,人们往往将许昌视作曹操的治所。实际“许昌”这个名字,是在曹操死后才出现的。

(黄初二年)改许县为许昌县。--《魏书文帝纪》

曹操的治所,曾经历多次变换。

在兖州时期(-),曹操依托袁绍,先治东郡的东武阳县,后治济阴郡的鄄城县。

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魏书武帝纪》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魏书夏侯惇传》

建安元年(),曹操率部南下,脱离袁绍控制,迁治豫州,将治所设在颍川郡许县。

太祖乃迎天子都许。--《魏书董卓传》

建安九年(),曹操攻破袁尚,将治所迁到冀州魏郡的邺县。自此曹魏的国祚,便以魏郡邺县为根基。

览查《武帝纪》可知,自建安九年以后,曹操的一切军事行动,均是以邺县为发起点。

曹操治所迁徙示意图

邺县曾是袁绍治所,基础设施比许县好得多。袁绍曾称“许下埤湿,不宜定都”。

(袁绍)说(曹操)操以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鄄城。--《后汉书袁绍传》

曹魏的三大奇观,铜雀台、冰井台、金虎台,均在邺县。曹操每有征伐,也必定令世子曹丕留守邺县。

(魏)武帝建安十五年作铜雀台,十八年作金虎台,又作冰井台。--《太平御览》

五胡十六国时代,后赵(羯族政权)石虎在曹魏的旧有基础上,把邺县营造得奢侈富丽,成为彼时北国的第一都市。

后赵石虎,于铜爵台上更起五层楼阁,去地三百七十尺,周围殿屋一百二十房。正殿安御床,施蜀锦流苏斗帐,四角置金龙,头衔无色流苏及安金钮屈戌屏风床。--《邺中记》

至隋朝初年,邺县作为北齐故地,因“政治因素”而被北周权臣杨坚摧毁,化作废墟。魏郡的辉煌历史,也就此告终。

③曹操在魏郡建国

魏国的名称,来自冀州魏郡;而曹操在魏郡建国的念头,远远早于正式受封为魏公()。

曹操在正式受封的前一年,即建安十七年(),便打乱辖区内部的郡县划分,将司隶校尉部河内郡,兖州东郡,冀州巨鹿郡、广平郡、赵郡的诸多下辖县城,强行割裂出来,补充到魏郡。

曹操这番动作,使得彼时的魏郡,膨胀为一个超级大郡,几乎与州同等大小。

十七年春正月,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癭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魏书武帝纪》

此即谋主董昭所谓的“稍建藩卫”之策。

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藩卫。--《魏书董昭传》

稍即逐渐,按字面含义,应该是循序渐进;但看曹操的雷霆手段,其“建立藩卫”的心态,可谓急不可耐。

董昭曰:宜稍建立,以自藩卫

增益魏郡,与曹操最初的政治构想有关。

在名教钳制下,“通经学”的曹操,不敢即刻进位称王——他总要走个流程,作为对天下臣民的试探。

按汉制,唯有王、侯二等爵位(民爵不在其中),非宗室不王,非军功不侯。

按此制度,作为异姓的曹操,自然不能称王。但官止侯爵,又难以满足自己的熏天权欲。

昔日荀彧曾劝说曹操“止步侯爵”,即汉献帝封赏的“武平侯”,但此举遭到董昭斥责。

董昭骂荀彧泥古不化,称“曹公功德盖世,如果爵止侯位,食邑一县,未免尊崇未至”。

(董昭)书与荀彧曰:“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献帝春秋》

侯爵以上,王爵以下,便是公爵。换言之,曹操最初的“魏公”,实际是对两汉爵位制度的一种妥协与试探。

公爵在两汉非常罕见,除了宗室在特殊情况下会被封赐公爵(主要集中在东汉初年),作为“异姓公爵”者,除了二王三恪,便只有王莽与曹操。

所谓“二王三恪”,是一种沿袭下来的古制,属于宾礼;即虚封前朝的宗室贵族,以宣告本朝的正统地位。

比如“山阳公”刘协属于魏朝的二王三恪,而“陈留王”曹奂属于晋朝的二王三恪。其本质是一种政治表演,因此这种异姓公爵,只是徒有虚名。

但是另外两位“异姓公爵”——西汉的“安汉公”王莽,东汉的“魏公”曹操,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帝国掘墓人了。

换言之,两汉的实权异姓公爵,与“加九锡、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是一个含义,即篡位的前奏曲。

曹操的“魏公”,名为公爵,其实与诸侯王无异,“去天子一阶耳”。

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傅子》

在建安十九年(),即受封魏公()的翌年,曹操便胁迫汉帝改易制度,将魏公爵位,提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位在诸侯王之上”。

(十九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魏书武帝纪》

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

两年之后(),曹操干脆把虚礼也免掉,堂而皇之地自封“魏王”,彻底撕下最后一片遮羞布,正式宣告要废汉自立。

(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曹)公爵为魏王。--《魏书武帝纪》

但由于之后的一系列军事冲突与内政动乱,曹操为了维护内部稳定,没敢踏出最后一步。篡汉的任务,便交给了世子曹丕。

介绍完背景知识,接下来谈谈“魏公”与“增益魏郡”关系。

由于曹操的“魏公”位在诸侯王上,因此可以把它理解为汉朝的“王”。

按汉制,王国等同于郡,侯国等同于县。

换言之,魏公的封地,按制度应该是“一郡之地”,因此曹操才会在建安十七年(),即受封魏公的前一年,大肆改易行政区划,拼命扩大魏郡的辖区。这实际是在为自己的藩国打基础。

讽刺的是,在实际操作中,曹操并没有满足于“一郡之国”。

在建安十八年()春,即正式受封前夕,曹操临时恢复“九州”的古制。

(十八年)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魏书武帝纪》

这是一个很隐晦的书法。因为东汉有十三州,而并州、幽州、司隶等地,按照九州的古制,是要划入冀州的。

(荀)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魏书荀彧传》

荀彧阻挠曹操进爵魏公

换言之,曹操恢复九州,实际是在扩大冀州——即扩大自己的地盘。

而同年()五月受封魏公时,曹操也确实并未满足于魏郡一地,而是强行将魏国的辖区扩大到十郡,比之前整整多了十倍。

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魏书武帝纪》

魏国十郡中,河东、河内属故司隶校尉部,平原属故青州,其余诸郡属冀州,几乎占据河北地区的全部。

可见此时曹氏的篡汉之心,是一点儿也不遮掩了。

④魏郡太守的特殊地位

既然魏国得名于魏郡,那魏郡在曹魏政权中,自然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历任“魏郡太守”都是曹操的铁杆心腹。其中许多人,甚至在汉廷尚存的情况下,便出仕魏国,成了“国中之国”的属官。

魏国最早的“三公六卿”,其中绝大部分,也都来自昔日的魏郡太守。

仅举数例,佐证魏郡太守的特殊地位。

(1)凉茂

魏郡太守凉茂,曾是曹操的司空掾,掾即佐官。司空是曹操在建安初年的职位,可见凉茂的“霸府故吏”身份。

太祖辟(凉茂)为司空掾,举高第,补侍御史。后徵迁为魏郡太守、甘陵相,所在有绩。--《魏书凉茂传》

魏国建立(),凉茂出任魏国尚书仆射,随即转为奉常(即太常,众卿之首)。

彼时汉廷魏国,自置侍中、尚书、三公六卿(低于汉廷的三公九卿),与汉室分庭抗礼。

魏国初建,迁(凉茂)尚书仆射,后为中尉、奉常。--《魏书凉茂传》

凉茂能出任魏国上卿,无疑与其昔日的“魏郡太守履历”有关。

(2)国渊

魏郡太守国渊,亦曾是曹操的司空掾。魏国初建(),国渊入魏国为太仆(属六卿)。

太祖大悦,迁(国渊)魏郡太守……迁太仆,居列卿位。--《魏书国渊传》

(3)王修

魏郡太守王修,是袁谭故吏,谭死,入司空幕府为掾。

魏国初建(),王修入魏国为奉常(属六卿),与凉茂大约前后相继。

(曹操)礼辟(王修)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徙为奉尚。--《魏书王修传》

(4)徐奕

魏郡太守徐奕,为司空掾,魏国初建(),徐奕入魏国为吏部尚书,寻迁尚书令。属“三独坐”之列。

太祖为司空,辟(徐奕)为掾属……出为魏郡太守。魏国既建,为尚书,复典选举,迁尚书令。--《魏书徐奕传》

(5)王朗

魏郡太守王朗(著名的王司徒),为司空幕府参军。

魏国初建(),王朗以军师祭酒(即首席军师)领魏郡太守,入魏国为少府(属六卿)。

魏国初建,(王朗)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魏书王朗传》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魏郡太守之于魏国的特殊地位。

魏国自置三公六卿

还是要再次强调,这里的“魏国”,指的是“汉廷魏国”(-),而不是魏朝(-)。因此上述诸公卿,是在东汉尚未灭亡时,便自愿放弃汉官身份,改仕曹操的人物。

实际魏郡的郡治在邺,而邺县又是曹操的首府,因此能够出任魏郡太守者,无一例外都是曹氏心腹。

这群士人在汉、魏之间的政治立场,可谓显而易见。

⑤小结

关于魏国的前世今生,与魏国与魏郡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

除了地名之外,曹操选择“魏”为国号,另有谶纬术数的因素。

谶纬即经学之中的“内学”,属流行于东汉时代的“今文经学”。

谶即预言,纬即对儒教经典的解释。随着时间发展,谶纬逐渐演化怪力乱神的虚妄之词。

两汉时代有句著名的谶语,叫“代汉者当涂高”。涂即途,即“取代汉朝的,是大道之中的高大事物”。

袁术篡汉时(),对此话的解释为:涂即途,途即道,术也是道,因此“名合于谶”,遂称帝。

(袁术)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典略》

曹丕篡汉时(),也曾提到“代汉者当涂高”。

有趣的是,“代汉者当涂高”,在东汉末年其实还有后半句。

后半句是“当涂高者,魏也”。

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春秋佐助期》

当涂高者,魏也

什么意思呢?“魏”即“巍”,指高大,引申为大道两侧的门楼,这种门楼也叫“阙”。

前半句与后半句合起来,就是“取代汉朝的,当是大路两侧,高大的门楼”。

有趣之处,在于“魏”字不仅隐喻门楼,还与曹操的治所“魏郡”名称相合,因此取“魏”为国号,可谓上合天意,下顺人心。妙极。

当然,回过头来看,彼时流传的后半句谶言,很可能是曹魏政权的拥趸自行编造并传播的,与陈胜、吴广的“狐鸣鱼书”其实是同一个调子。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曹魏实力的强大,这种歪理邪说甚至流传到益州,以周舒、谯周为代表的川地士族,对此竟也深信不疑。

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周)舒曰:“当涂高者,魏也。”--《蜀书周群传》

可见曹魏建国,其“名称由来”不仅有深刻的历史根源,还在地域之间形成文化渗透,颇为有趣。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