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记无官论蜀汉不置史官胖咪谈三国

史书的修撰,既受时代背景的约束,也掺杂了修史者的个人情感。因此对史料的运用,需要慎之又慎。

陈寿在《三国志》中曾说,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不记录人事),灾异靡书(不记录灾异)。--《蜀书后主传》

此话给人的直观印象,便是蜀汉不设史官,因此导致史料记录残缺不全;也侧面解释了《蜀书》篇幅短于《魏书》与《吴书》的原因。

注:《魏书》共三十卷,《吴书》共二十卷,《蜀书》共十五卷。

然而如果仔细阅读《三国志》,便会发现陈寿所言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比如《后主传》曾提到“景耀三年,史官言景星见”;明确使用了“史官”二字。《蜀书》中也有大量关于星象与异象的记载,可见“国不置史”是假,“灾异靡书”也不为真。

本文想就蜀汉“不置史官”的记载问题,试论一二,剖析时代背景,论述事件成因。

本文共字,阅读需11分钟

①国不置史

“史官”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的工作内容不局限于一般印象中的史料记录工作,同时也要兼顾天象变化、历法制定、档案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工作内容涉及到“历史记录”者,彼时有太史系统、东观系统、兰台系统以及秘书系统。

东观与兰台,可以简单理解为帝国图书馆与档案馆;秘书系统出现较晚,东汉初设旋废,至魏文帝时,始重新设立。

由于《三国志》中没有“职官志”或“百官志”,因此想要复原魏、蜀、吴三家的职官制度并不容易。曹魏的制度尚可以通过《晋书》、《宋书》、《通典》等后世史料加以推断,蜀汉的职官系统则相对模糊。换言之,“国不置史”的解释,并非仅有一种。

如果以“史”的字面意思推断,陈寿所谓的“国不置史”,有可能是指“太史”。

太史系统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观测星体运动来预测王朝运势,也兼顾符瑞谶纬一类的政治预言。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续汉书百官志》

比如兴平二年()献帝东奔,太史令王立便用“太白犯牛斗,荧惑守北河”等说辞,劝刘协改易道路。太白即金星,荧惑即火星,实际是太史官利用星象变化来影响统治者的决策。

天子败于曹阳,欲浮河东下。侍中、太史令王立曰:“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牛斗,过天津,荧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由是天子遂不北渡河。--张璠《汉纪》

太白犯牛斗,荧惑守北河

建安元年()曹操领兵入洛,迁都许县。王立又说“金火交会,革命之象”。

(王)立又谓宗正刘艾曰:“前太白守天关,与荧惑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张璠《汉纪》

可见太史令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与星象历法有关,其实更接近天官、历官。

汉延康元年(),东汉太史丞许芝,也曾用“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等符瑞谶纬之辞,劝曹丕代汉自立。

辛亥,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七月四日戊寅,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献帝传》

可见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太史丞,并不局限于历史记录工作,更需要兼顾星象、历法、谶纬等内容。

不过从可见史料看,蜀汉存在天官与历官。这便能解释,为什么《蜀书》中频繁出现星象变化的记载。

比如景耀元年(),成都观测到景星;再比如延熙十四年(),费祎自汉中还成都,术士表示“都邑中无宰相位”等等。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蜀书后主传》

(延熙)十四年夏,(费祎)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蜀书费祎传》

术数理论中,天宫的星宿对应着下界的帝王将相,所谓“无宰相位”无疑也与天象有关。

至于“灾异”的相关记载,在裴松之的校补引注中也颇有涉及,可见亦有相关的原始资料。

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汉晋春秋》

由此可知,蜀汉政权中明显存在天官与历官,这便严重动摇了“国不置史”的可信度。

②注记无官

陈寿曾提到蜀汉“注记无官”,即负责“实录”或“起居注”工作的史官,是不存在的。

实际情况,却也并非如此。

最重要的证据,就是陈寿本人的仕宦履历。

《华阳国志》记载,陈寿曾出任东观秘书郎,这是负责管理皇室文书档案的职位。

(陈寿)初应州命,卫将军(指姜维)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指天下统一),察孝廉,为本郡(指巴西郡)中正。--《华阳国志》

东观是一所位于洛阳南宫的文化机构,负责贮藏档案、典校文书,后来演化为宫廷典籍管理处的代名词。

东汉初年,班固曾在东观撰写《汉书》,同时着手修撰东汉国史《东观汉记》。《东观汉记》的修订工作,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文豪蔡邕曾负责其收尾工作,结果因为党附董卓而被王允处死(),大业未竟,遗恨千古。

(蔡)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王允)收(蔡邕)付廷尉治罪。--《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修撰《东观汉记》,未成而死

按《华阳国志》的行文顺序,陈寿出任东观秘书郎,事在姜维主政时期。换言之,陈寿出任的乃是蜀汉的史官。

东观与兰台,作为掌管一手资料的档案文库,必然充斥着各类原始资料。实际就《蜀书》的撰写方式,可以清楚看到,蜀汉早期人物事迹详实(关张马黄赵),晚期人物一笔掠过(吴壹、吴班)甚至匿而不表(句扶、高翔)。

考虑到关、张等人的活跃时期,与陈寿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陈寿能够清楚记录他们的事迹,无疑说明蜀汉留有丰富的一手或二手史料,可供史官参考。

吴平后,(陈)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华阳国志》

陈寿既然能够“鸠合”三国史,那他修史时便“必有所本”。王沈《魏书》、韦曜《吴书》无疑在其中。照此推断,《蜀书》的修订,也必然有现成的参考资料。

那是否能够这样假设:即蜀汉虽然有太史、东观系统,但太史只负责星象灾异的记录,东观只负责原始档案的保管,却没有相应的注记官呢?

这个猜想也不对。

蜀汉景耀三年()与四年(),刘禅曾主持“英烈追尊活动”,给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赵云等人追谥号。

(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蜀书后主传》

景耀三年,刘禅追谥蜀汉元勋

按蜀汉灭亡于景耀六年()的历史背景看,刘禅此举,无疑是蜀汉崩溃前夜的一次“文化凝聚运动”;但也能侧面说明,蜀汉存在注记官与文书官。

理由很简单,谥号是帝王将相的盖棺论定,追何种谥号、取何种字样、给予何种评价,均需要以人物的生平事迹做考量。

比如关羽的“壮缪”谥号,亦褒亦贬,如果没有充分的史料支撑,是不可能给出如此精确的字眼的。

追谥(关)羽曰壮缪侯。--《蜀书关羽传》

注:壮通庄,为美谥。屡行征伐曰庄,兵甲亟作曰庄。缪为恶谥,名与实爽曰缪,即名实相悖。

不难想象,陈寿所在的东观系统,必然深度参与了此次追谥运动。因此陈寿作为蜀汉史官的一员,却信口胡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很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③“国不置史”反映的历史背景

陈寿作为蜀汉史官的一员,却硬要说蜀汉“国不置史”,如此漏洞百出的谎言,必然存在行为动机。

由于年代久远,对陈寿彼时的真实想法已经难以推测,不过仍然可以略析一二。

应该说,这与时代背景和陈寿的私德有关。

(1)时代背景

蜀汉灭亡与东吴灭亡大不相同。蜀汉灭亡时()魏朝尚在。伐蜀的发动者司马昭,其本意是借伐蜀的功勋,消弭自己的弑君大罪(高贵乡公之死),顺便借此战功,自作家门。

事实上伐蜀同年(),司马昭便接受了魏朝赐予的“晋公”,翌年()又升格为“晋王”,正式开启篡代行动。

钟会反于蜀,为众所讨;邓艾亦见杀……己卯,进晋公(指司马昭)爵为王,封十郡,并前二十。--《魏书陈留王纪》

不料灭蜀翌年(),钟会与姜维便在成都发动叛乱,几乎扰乱了司马氏的篡魏进程,司马昭也在平叛翌年()死去。

钟会之乱翌年,司马昭死

蜀汉遗老,因此被称作“好乱乐祸”之徒,被集体迁徙到河东、河南地区,成为了地位卑下的政治囚徒。

张载,字孟阳,安平人也。父收,蜀郡太守。(张)载以蜀人恃险好乱,因著铭以作诫。--《晋书张载传》

按蜀人文立的上疏,可知最晚在西晋泰始五年(),蜀汉绝大部分官僚便已沦为“厮剧”,即重体力苦工。此时距离蜀汉灭亡,不过六年时间。

(泰始)五年,散骑常侍文立,表复假故蜀大臣名勋后五百家不预厮剧,皆依故官号为降。--《华阳国志大同志》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关、张、马、黄、赵等早期人物的记载相对详实,但参与北伐的高翔、句扶、吴壹、吴班、阎晏、袁綝、上官雝等人,却记载寥寥、甚至完全失考。

彼时的诸多“事迹失考者”中,也包括了陈寿的父亲。陈父曾出任马谡参军,最终却连名字都散佚了。

(陈)寿父为马谡参军,(马)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晋书陈寿传》

对西晋而言,蜀汉的北伐者,实际是魏晋两朝的共同敌人,因此确实不宜加以过分渲染,索性略过不表。“国不置史”的谎言,也就这样被杜撰出来。

(2)陈寿的个人品德

陈寿的私德,颇受讥议。他修史时,偶尔会受到个人好恶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说陈寿喜好“搬弄是非”或“颠倒黑白”,而是说陈寿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物,往往记载得十分疏阔甚至干脆略过不提。

《晋书陈寿传》曾记载陈寿向丁仪后人索贿,在遭到拒绝后,不替丁仪立传的故事。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陈)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晋书陈寿传》

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学者存在争议。但在《三国志》中,不仅是丁仪兄弟没有被陈寿立传,连丁仪的父亲丁冲都不见记载。

丁冲是曹操的同乡好友,也是建安年间(-)的首任司隶校尉,还策划并参与了“献帝东迁”的历史事件。如此重要的人物,在《三国志》中竟然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可知无疑是陈寿刻意为之。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丁)冲,宿与太祖亲善,时随乘舆(指天子)……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以(丁)冲为司隶校尉。--《魏略》

学者方诗铭,在《三国志为什么不写丁冲》一文中,也曾提到丁冲的事迹失载与陈寿有关。可见陈寿其人,虽称良史,但也并非完人。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陈寿的私德问题呢?因为“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责任,被陈寿推给了诸葛亮。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蜀书后主传》

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

前文已经详细论证,蜀汉并非不置史官;可知陈寿将此事推给武侯,存在深刻的历史原因。

简而言之,即陈寿与诸葛父子关系不睦。

诸葛亮秉政时,陈寿的父亲是马谡参军,被连坐下了大狱,受了髡刑(见前文引注《晋书》)。陈寿后来做了姜维的主簿(见前文引注《华阳国志》),因为姜维与诸葛瞻不睦,陈寿又被诸葛瞻所怠慢。

(诸葛)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元和郡县志》

诸葛瞻又轻(陈)寿。--《晋书陈寿传》

从个人情感上看,陈寿对诸葛亮应该是存在抵触心理的,他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貌似客观,其实隐隐贬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干。

然(诸葛)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蜀书诸葛亮传》

(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晋书陈寿传》

实际在魏国统治阶层眼中,诸葛亮“号为剧贼,无岁不征”。如果诸葛亮真的“奇谋为短”,不可能引起魏国高层的畏惧憎恶。

是时,孙权、诸葛亮号称剧贼,无岁不有军征。--《孙资别传》

《蜀书诸葛亮传》的写作背景比较特殊。葛氏虽是“魏之剧贼”,司马炎对他却十分推崇,甚至多次赞美其才干。《诸葛亮集》也是在此背景下被编撰的。

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樊)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武)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指诸葛亮)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汉晋春秋》

陈寿虽然对诸葛亮存在非议,但并不敢违逆司马炎定下的修史基调。《诸葛亮传》中的“陛下迈纵古圣,虽敌国诽谤之言,无所革讳”,其实就是陈寿借此向统治者“示忠邀宠”。

伏惟陛下(指司马炎)迈纵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陈)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蜀书诸葛亮传》

司马炎盛赞诸葛亮,欲“得此人以自辅”

因此在《诸葛亮传》中可以看到两种情绪,一种是司马炎的正面定调,另一种是陈寿的个人私情。

在此背景下,“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弊端(或谎言),被陈寿推诿给诸葛亮,也可以视作修史者私人情感的体现。

④小结

蜀汉的史官问题,历代学者多有论述。刘知几、刘咸炘、金毓黼、梁章钜、卢弼等人对此均有探讨。他们无一例外,均表示“国不置史”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至少不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黄气见于姊归,群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盖由(陈寿)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也。--《史通》

《季汉辅臣赞》所颂述,皆当时可传之人,承祚(陈寿字承祚)自注多云“失其行事,故不为传”,评语所谓“注记无官,行事多遗”者,此也。刘(咸炘)说为允。--《三国志集解》

陈寿作为蜀汉的东观秘书郎,却硬要说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行事多遗,灾异靡书”。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确实一种欲盖弥彰的拙劣行为。

以陈寿的才智来看,他的行为背后,当然存在不得已的原因。

其一是免祸自保。

西晋初年,蜀地叛乱()的影响尚未消弭,因此对于蜀汉中后期参与北伐的将领,大多略而不表,借此避免争议。

陈寿在《魏书》中刻意略过了丁谧、文钦、李丰、邓飏、何晏等敏感人物,不予立传,也是出于相似原因。

其二便是陈寿的私人情感。

陈寿对诸葛亮的情感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尊敬诸葛亮,另一方面他也抵触诸葛亮。在晋武帝的要求下,《诸葛亮传》当然要按正面基调书写,但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了私人情绪。“国不置史”的责任被推诿给诸葛亮,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负面情绪的外在体现。

不过无论如何,“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都是彻底的谎言。因为蜀汉方面的史料,除了陈寿的《蜀书》(或称《蜀志》)之外,同时代还有陈术的《益部耆旧杂记》、王崇的《蜀书》以及谯周的《蜀本纪》,其中谯周还是陈寿的老师。

注:《益部耆旧杂记》一作陈寿所撰,未详孰是。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晋书陈寿传》

换言之,如果没有充足的原始资料,是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出现如此繁多的“霸史”或“地方志”的。

东晋时又有王隐的《蜀记》以及常璩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中涉及到的大量人物,均不见于《蜀志》,可知是陈寿刻意略过不表。

概而论之,对蜀汉史官问题的梳理,有助于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也侧面反映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贤者不能免也。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