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士人”,是一个对东晋南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群体。但由于其到达南方政权的时间较晚,身份地位较低,江南地区的土著吴姓。正是因为“南渡士人”身份地位的低微,不受到当朝统治者的重视,所以,其往往在政权更迭之际,转身依附其他势力,成为新政权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自发南下避难
中国北方地区,自永嘉之乱后,战争频发,政权更迭频繁,前秦苻坚曾短暂地统一了北方地区。但是,由于淝水之战的失败,加之前秦民族政策的失误,大量重用非氐族将领,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次陷入战乱,直至北魏再次统一中国北方地区。这此期间,北方地区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匈奴、羯、羌、氐、鲜卑相继建立了自己民族的政权,民族矛盾尖锐,民族仇杀不断。
大量生活在异族政权下的汉族人士,开始寻找更加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因此,相对和平的江南地区成为其首选之地。自发南下躲避战乱的“南渡士人”,有详细南渡时间记载者,主要在两个时间段内先后南迁。第一阶段是后赵末年,冉闵与后赵宗室互相征伐,北方烽烟再起,其中部分人口选择渡江南下,如后赵中书监卢谌之子卢勖、司徒申钟之子申邃等,以及出仕后赵的官员后裔,也选择一同南下,他们成为最先一批的“南渡士人”。第二阶段便是东晋安帝义熙末期,关中地区及附近大量的人口选择南下。
义熙十三年(),刘裕北伐后秦,随后大量北方士人奔向南方。但是最后,赫连勃勃于青泥大败晋军,入主长安,关中地区先后经历了两场大规模的战争,从义熙十三年五月刘裕破潼关进入关中地区,到次年十一月“雍州刺史朱龄石焚长安宫殿,奔于潼关。”这两场战争共历时一年零六个月,关中地区人民的生活必然受到影响,所以,部分人士选择前往更加安全的南方地区。此时南迁者,如薛弘敞,“值赫连之乱,率宗人避地襄阳”,裴叔业先祖裴先福,亦在此时南迁。
二、因政权变动而迁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兴衰,成为这一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南北政局的发展与变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治者基业草创时,也需要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如琅琊王氏,拥立司马睿于建康称帝,司马氏也借助世家大族的力量,来加强自己的统治,由时人所称的“王与马,共天下”,便可以看出士族的地位与权势。
统治者同世家大族的利益往往交融在一起,二者休戚与共,因此,当一些政权的统治区域发生变化,或统治中心改变时,与其利益相关的世家大族,往往会与统治者共同行动。晋安帝隆安二年(),后燕丞相慕容德,因难以抵挡北魏军队的攻击,而选择南下避其锋芒,“乃率户四万、车二万七千乘,自邺将徙于滑台”,而这四万户中,便包括大量的河北士族。
河北士族跟随慕容德南下青徐,建立南燕,士族子弟也纷纷出仕南燕朝廷,而在刘裕北伐,攻克广固城,灭亡南燕后,这群人又被刘裕迁徙至南方地区,史载“没入家口万余”。而这万余人居住于南燕国都广固城附近,大部分应为南燕朝廷官员的家属、部曲、奴仆等,而这其中必然有随慕容德南下青徐的河北士族。随慕容德南渡的河北士族,主要有清河崔氏、平原刘氏、清河张氏、清河傅氏、清河房氏、平原明氏等。
但除了这些大族之外,还有着其他一些“南渡士人”,也是在这一时间段随慕容德南下。如从《宋书·垣护之传》与《南齐书·垣崇祖传》可看出,略阳桓氏的南迁路线,后赵时,由略阳迁居至邺城,后南下,垣敞任南燕尚书,其子垣苗、垣遵投降刘裕后,定居下邳。王玄谟祖父王牢“仕慕容氏,为上谷太守,陷慕容德,居青州。”魏郡人申恬“高祖平广固,恬父宣、宣从父兄永皆得归国,并以干用见知。”
宋明帝泰始二年(),薛安都起兵,拥立晋安王刘子勋,兵败后投降北魏,史载:“薛安都要引索虏,张永、沈攸之大败,于是遂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地。”因为疆域的变化,青徐地区入北,这便导致了部分定居于青徐地区的人士远离故土,南下渡江。如平原人明僧绍,为河北大族,随慕容德南下,定居青徐,“淮北没虏,乃南渡江。”济北人孟表,“青徐内属后,表因事南渡,仕萧鸾为马头太守。”这部分人,由于南朝宋统治区域的变化,所居住地被北魏统治,而选择南迁,也为随政权南迁者的一部分。
刘裕除了强制迁徙南燕臣民之外,后秦灭亡后,也有着大量的关中人士随刘裕南迁,如京兆杜陵人士杜骥,与其兄杜坦,“高祖征长安,席卷随从南还”;韦叡祖韦玄隐,居于长安南山,“宋武帝入关,以太尉掾征,不至”,但韦叡伯父与父亲皆任南朝官员,因此可以判断,韦叡家族亦随刘裕南迁;武威姑臧人阴袭,于义熙末,“随宋高祖南迁,至南平,因家焉”;王世弼的祖父“从(刘)裕南迁”;姚泓尚书郎韦惠度“随刘义真过江”;裴寿孙“从宋武帝徙家于寿阳”,大量的关中人士跟随刘裕南返,而来到江南地区。
此外,因为这部分“南渡士人”大多为战败者的臣属,在社会地位上难免会低于先过江的侨姓,同时,南北双方分隔已久,由政治原因而造成的交流减少,其文化、社会习俗的差异也会逐渐明显起来,这也为“南渡士人”融入到南方社会造成了困难。
三、政治斗争造成的南迁
由北来南的政治流亡者,大多皆为“南渡士人”。关于这部分人南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南方政权的认同感,二是在北方得不到重视,抑或受到排挤而南渡,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胡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后,一直在积极进行汉化,重视汉族士人,任命大量的汉族人士协助处理政务,而统治者也在不断地学习汉族文化。但尽管如此,北方的汉族人士对胡族政权还是不能够接受。卢谌滞留北土,被石勒所俘,不得已出仕后赵,官至中书监,但其常以为耻。
南奔的北方政权官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拥有兵权的地方太守,与无兵权的文职官员。这在其逃亡南方地区之时也体现出分别,有兵权者大多率领部曲南下,而无兵权者则是只身南下。他们中很多在北方政权有着官职,但大多未进入权力中心,多为南北政权交界之处的郡太守,或中级文职官员,官职不显。此外,北朝的鲜卑人认为其为“吴人”,对其多有歧视,汉化的鲜卑人尚被蔑称之为“汉儿”,那汉族官员的地位可想而知。
此外,还有部分的北方官员因政治原因而被迫前往南方地区,如政治斗争、起兵造反,或遭受猜疑等,原因比较繁杂。如因统治者的猜疑而南迁的鲁爽,起初是因为其“粗中使酒,数有过失,焘将诛之”。后来,拓跋焘对其不满逐渐加大,其弟鲁秀也被拓跋焘所诘让,因此,鲁爽及鲁秀率领家人部曲,南奔汝南。北魏名将杨大眼之子杨华,则是因为“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除了被统治者所逼迫南迁者之外,还有部分人士因受到牵连而逃往南方地区。
崔逞本为后燕大臣,后投奔北魏,因惹怒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而被杀,之前其便认为自己不能免祸,因此乃“使其妻张氏与四子留冀州,令归慕容德,遂奔广固。”与此类似的还有柳元景从弟柳光世,因受到崔浩国史案的牵连而南渡,国史案牵连甚众,清河崔氏、河东柳氏,以及范阳卢氏等大家族几近族灭,而柳光世则是因为“南奔得免”。起兵叛乱失败而南逃者如薛安都,占领弘农郡后,导致魏主拓跋焘带兵亲征,薛安都不敌,因此“弃弘农归国”。
四、总结
“南渡士人”拥有不同的身份背景,因不同之原因选择南迁,对南北双方对峙的局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缓解减轻了因南北政权对立而产生地域隔阂,促进了南北双方的交流;另一方面在政治上给南方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影响,对于促进南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