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给深爱的甄宓赐毒酒,死后还要给她发

甄宓独享曹丕恩宠10几年,却在他登基的第二年,被曹丕以毒酒赐死在邺城。

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城。

不仅如此,曹丕还下令,在将甄宓装棺的时候,“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以发遮脸,纵然对面却不相识,用糠塞嘴,即使有苦却不能言,永世不得超生。

这是一种极为恶毒的下葬方式。

公元年,曹操率军攻陷邺城,他下令:不准任何人随便进入袁绍府中。谁知,儿子曹丕早在曹操下令之前,就已经捷足先登。

其实,父子俩都是为了同一人——三国第一美女甄宓。

袁府,曹丕初见甄宓时,她一脸脏污,躲在婆婆刘氏身后,哀哀哭泣。

曹丕心生爱怜,拨开甄宓乱发,用布巾轻轻擦拭她的脸蛋,一张绝世容颜赫然出现在面前。

梨花带雨,媚眼如丝,17岁的少年,一颗心瞬间沦陷!

他向父亲提出求娶甄宓,曹操痛快答应。

甄宓嫁给曹丕后,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女儿是曹丕唯一的掌上明珠东乡公主。

恩爱十几年,却落得如此下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对恩爱夫妻,成了冤家对头,甚至到了生死不复相见的地步?

而又是怎样的仇恨,会让曹丕干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

对此,很多人说是因为曹丕痛恨甄宓,才使出的损招,我却认为并非如此。

“说,曹叡是不是袁熙的儿子?”

一天,喝得醉醺醺的曹丕,怒冲冲来到甄宓屋里,抓着她的肩膀用力摇晃,声嘶力竭地喊道:“说,曹叡是不是你跟袁熙的儿子?”

甄宓脸色惨白,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说这个,你也不怕辱没了曹家的家风?”

曹丕一把推开甄宓,拂袖而去!

刚才在宴席上,别人看自己时那意味深长的目光,

酒宴结束,回去后郭女王又阴阳怪气地提醒:

曹叡早产两个月呢,谁知道是不是你的种?

这一切,都像针一样扎着曹丕的心,疼得受不了。

他多么希望甄宓亲口告诉他,这个儿子是他们俩的,跟别的任何人都没关系。

可甄宓非但不解释,还硬梆梆地生怼,一副又冷又硬的样子,看着就让曹丕生气。

曹丕走后,甄宓心潮翻涌,那些过往云烟,走马灯般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

年,邺城被曹操率军攻破,甄宓和婆婆刘氏,都成了曹家俘虏,为了免受侮辱,甄宓特意弄丑自己。

谁想还是没逃得了宿命里的纠缠,被曹丕一眼相中。

《世说新语》:文帝顾閴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遂见纳,有宠。

曹丕对甄宓一见倾心,“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美人谁不喜欢呢?

何况甄宓不光有漂亮的皮囊,还有贤名。

甄宓从小饱读诗书,很有见识,少年时劝家人开仓赈灾,14岁劝母亲善待寡嫂。

“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魏略》

同时还有“天命贵女”的光环,因此曹丕丝毫不介意她是袁熙的妻子,欢天喜地娶了心怡的女子。

婚后很长时间,曹丕对甄宓是真的好,《燕歌行》足以见证小两口的深情款款,幸福甜蜜。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曹丕

甄宓以二婚身份嫁给妥妥的“高富帅”,又被他捧在手心里,且儿女双全,无疑是人生赢家。

但她清醒自持,从不恃宠而骄。

为了给曹家开枝散叶,甄宓极力劝曹叡纳妾,而且要雨露均沾。

在甄宓的劝说下,曹丕后来又纳了“生而有异象”的郭女王,李美人和阴美人,登基后更是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做妃子。

她对曹丕的宠姬们宽宏大度,小失误帮她们隐瞒,小功劳给她们请赏。

“昔黄帝子孙蕃育,盖因妾縢众多,乃获欺祚耳!愿广求淑媛,以丰继嗣。”——《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岂不知,甄宓此举恰好引狼入室,为她以后的惨死埋下伏笔。

除了做个贤妻,甄宓还努力做个孝顺的儿媳妇。

公元年,卞夫人随曹操西征,甄宓听说婆婆在途中病倒,整日忧愁叹息,暗暗落泪。卞夫人深受感动,夸道:“真是孝顺的好儿媳啊!”

《魏书》:武宣皇后见后如此......嗟叹曰:“此真孝妇也。”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甄宓还深深爱着自己的儿女,尤其与儿子曹叡的感情,更是深厚。

可是这一份母子情深,在甄宓被曹丕毒死后,变成了伤害儿子的利器。

甄宓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却被曹丕一个质问伤得体无完肤。

如果甄宓能放下骄傲,好好解释,事情或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当年曹操率兵攻打邺城时,在城门下挖了一条宽4米的大壕沟,引入河水,围城六个月。

那时候,甄宓和袁熙早就分开,曹叡怎么可能是袁熙的孩子呢?

只有一个可能,曹丕怀疑孩子是自己父亲的,却难以启齿,更不敢问出口!

只能旁敲侧击,希望甄宓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聪明的甄宓,又如何不明白丈夫隐秘的小心思?

可惜骄傲如甄宓,咽不下这口被侮辱的气,她拒绝解释,直接让两个人在破裂的路上越走越远。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曹丕和甄宓的关系岌岌可危。

公元年,曹操东征孙权,带上了曹丕,曹叡,东乡公主,卞夫人和曹丕的妾室郭女王。

独独留下了生病的甄宓,还让23岁的曹植留在家中,照顾生病的嫂子。

2年后,曹操率军返回,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离开丈夫和儿子的甄宓,丝毫不见病态,反而容光焕发,明艳照人。

一见面,来不及叙旧,婆婆卞夫人就吃惊地问:“分开这么久,你不想我们便罢了,难道也不想念自己的两个孩子吗?怎么看起来比我们离开时还容光焕发呢?”

太祖东征......后以病留邺......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魏略》

这番话听在多疑的曹丕耳中,可谓诛心,看看甄宓的确心情大好的样子,再瞅瞅旁边玉树临风的弟弟,曹丕的鼻子都差点气歪了:

甄宓,你跟我的爹不清不楚,跟我的弟弟眉来眼去,你还知不知廉耻?等着吧,有你们难受那一天!

压下滔天怒火,曹丕静等自己的老爹去世。

公元年3月15日,曹操撒手人寰,曹丕继承魏王,丞相,冀州牧等职位,同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式登基,改元黄初,定都洛阳。

本来要封郭女王为皇后,遭到一众大臣的反对,只得退让一步,封为“贵嫔”,其余一众妾室也全都随之去了洛阳,享受不同的待遇。

唯独甄宓被留在邺城,想到自己隐忍一生,努力做个贤惠的妻子,劝他纳妾,努力做个孝顺的儿媳,敬奉公婆。

没想到自己做好了该做的一切,却背上了一口口沉重的“大锅”,风光体面全给了别人,隐忍大度都是给她人做了嫁衣。

甄宓悲愤难抑,写下了著名的《塘上行》。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其情也真,其怨也深。

收到诗稿的曹丕,有多震怒,可想而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一上来戳中了曹丕的心窝,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更是夹枪带棒,让曹丕暴跳如雷。

他的“红颜知己”郭女王为了能早日登上皇后宝座,踢掉甄宓这块“绊脚石”,趁机添油加醋,吹起了“枕头风”。

她故作不经意地说,甄宓这样心胸狭隘的女子,不知道背地里说了什么更难听的话呢,恐怕损毁明帝的形象。

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曹丕杀心顿起!

如今,他不需要忌惮老爹,脑子一热,立即下了诏书,让侍者去邺城给甄宓赐毒酒一杯。

安平郭贵嫔有宠,甄夫人留邺不得见,失意,有怨言,郭贵嫔谮之,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赐夫人死。——《资治通鉴》

那么让曹丕耿耿于怀的,她与曹操和曹植的错乱关系,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不可否认,曹操很喜欢甄宓,也很喜欢把别人的儿媳妇据为己有。

但曹操有底线,他从不吃“窝边草”,对自己家儿媳妇的要求还相当严苛。

曹植之妻出自名门世族的江南崔氏,却因为宴席之上穿戴艳丽,而被曹操下令处死。

《三国志·崔琰传》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由此可见,曹操对甄宓的感情,除了惊叹甄宓的美,更重要的是对她品行的认可。

而甄宓对公爹,只是作为儿媳妇对长辈的敬仰,与爱情无关。

甄宓与曹植逾矩了吗?

甄宓嫁给曹丕时21岁,曹植12岁,那时他还是一个孩子,自然不会对嫂子有任何非分之想。

至于23岁时,他遵从父亲意思留在家里照顾生病的嫂子。他和甄宓之间,应该是有过一段愉快幸福的时光吧!

甄宓美艳不可方物,还是个诗词歌赋高手,而曹植温柔善良,多才多艺,两个人互相欣赏实属正常。

但曹植和甄宓从小所受的教育,注定了他们只能“发乎情,止乎礼”。

甄宓从小知书达礼,非礼勿视,时时处处以古先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又怎么可能做出不知羞耻的事?

“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魏书》

如果当初甄宓真跟曹植有不正当的关系,光那份羞耻感,就能毁灭她。

也根本不会有卞夫人看到的,活力四射,光彩照人的甄宓。

甄宓对曹植,有长嫂如母的亲情,有文艺女青年对才子的欣赏,独独不是曹丕认为的爱情。

这一切,曹丕都懂。

赐死甄宓,他立刻后悔了。

当晚他做了个奇怪的梦,解梦大师告诉他:这代表有个大贵之人,要被冤枉而死。

曹丕惊出一身冷汗,当即派人快马加鞭,想要追回成命,可惜晚了一步,一代佳人,就这样香消玉殒。

曹丕的愧悔自责,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来。

此刻,他终于明白:一切让他意不平的事情,不过都是流言蜚语罢了,又被有心人利用,慢慢变成长在他心里的“毒刺”,扎伤自己,也扎伤了自己深爱的人。

加上甄宓太倔强,不肯低头服软,终于导致了恩爱夫妻反目成仇,阴阳两隔。

其实曹丕内心是相信甄宓人品的,但嫉妒冲昏了他的头脑,明知妻子没错,也要鸡蛋里挑骨头。

从小不被父亲喜爱,在夹缝里艰难生存,曹丕一直活得自卑,敏感多疑,缺少安全感。

而甄宓又太出众,优秀到让那么多人欣赏,欣赏她的,还是自己不敢发泄怒气的父亲,是自己曾经亲如手足的兄弟。

这份嫉妒,像毒蛇一样蚕食着他的心,最终让他丧失了理智,做出了让自己心痛悔恨的事情。

曹丕毒死甄宓后,愧疚时常萦绕心间,后来他想给甄宓迁葬,甚至将准备用来陪葬的玉枕,赐给了曹植,让他留作纪念。

曹植睹物思人,做了缠绵悱恻的《洛神赋》,怀念在自己心中宛若仙子的甄宓,从此,甄宓又名“洛神”。

对此,一向小心眼的曹丕没有半点不高兴,因为他终于明白,爱得再深,若失去理智,也会变成伤害。

所以,甄宓之死,“去母留子”,郭女王“进谗言”,与曹操曹植的绯闻,曹叡的早产,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根源在曹丕身上!

因为不自信,因为爱得太深,所以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任由嫉妒心蔓延,终于无法控制。

其实,曹丕又何尝不是一个苦命人?

毒死甄宓后,他立马后悔,又怕甄宓见到曹操,说起这番遭遇,那自己百年后还不得让老爹骂死?

曹丕陷入了为难之中。

一向足智多谋的郭女王,便给曹丕想出个主意:

“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这样,即使甄宓在阴间看到曹操,也认不出来,有再大的冤屈,也说不出来。

从这里看,“发遮脸,糠塞口”,不是存了阴毒之心,而是迫不得已,是曹丕百年后无颜见父亲,更无颜见妻子的无奈之举!

可对于甄宓来说,这无疑会让她永生永世不得安宁,生前受委屈,死后被侮辱。

处理完后事,郭女王被顺利加封为“皇后”,她一生未育,便把17岁的曹叡收养在自己名下。

曹叡想起母亲惨死,以及被羞辱着下葬的情形,就对郭皇后尊敬不起来,面对她的关怀总是冷淡又疏离。

曹丕本就不喜欢曹叡,见他如此,有意立幼子为太子,曹叡这才不得不收藏起对后母的怨恨,毕恭毕敬的与之相处。

曹丕在位7年,直到临死的前一天,才把曹叡立为太子。

曹丕死,曹叡没出殡,原因是“天太热”,由此可见,他对父亲的怨念有多深。

公元年,曹叡即位,将母亲重新安葬,追封为“文昭皇后”,厚赏舅舅家,对自己的祖父也常常怀念。

这一切,与他对父亲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说明,甄宓被害死,责任在曹丕。

站稳脚跟后,曹叡就开始追查母亲的死因,并把矛头直指郭女王,郭女王惊恐万分,最后竟然上吊了。

人已死,曹叡没继续追究,赐郭女王谥号“文德”,加封她的兄弟们。

至此,甄宓之死,似乎尘埃落定。但其实,还远没结束。

母亲的惨死,父亲的冷漠无情,自私残忍,给曹叡留下了难以抹掉的伤痕。

曹叡在位期间,文治武功都颇有建树,与曹操、曹丕并称为“魏氏三祖”。但他的某些特殊爱好,却让人一言难尽。

比如他很喜欢女人的衣服,常常穿上母亲生前喜欢的那款衣服,打扮成母亲的模样,还把皇冠上的真白玉珠,用女人佩戴的珊瑚珠代替。

《三国志杨阜传》:明帝著绣帽,被缥绫半褎......

《晋书》: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

曹叡这么做,很难说不是在弥补母亲惨死,自己却无能为力的遗憾。因为甄宓死时,曹叡已经17岁了。

而后来他处置自己皇后的方式,与自己父亲当年如出一辙。可见当年甄宓事件,给他留下了多大的阴影。

公元年1月22日,35岁的曹叡,带着未竟的大志,带着满心的遗憾,早早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说了这么多,关于甄宓的死因,其实已经很清楚。

无非就是所嫁的男人心眼太小,控制欲太强,极度敏感自卑,疑神疑鬼,而甄宓自己又太优秀,性情高洁,眼里揉不进沙子,容不得爱人的怀疑。

这样倔强刚烈的性子,自然让本就有矛盾的夫妻关系更加恶化,加上曹丕身边莺莺燕燕们,因为女人天生的嫉妒心,因为想要当上“皇后”的权利心,有意无意时不时来上几句贬损之言。

她死后被曹丕“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原因,也不是通常所说曹丕黄泉路上不愿意再见到她,而是怕见到她,更怕她被自己的父亲认出,自己冤枉甄宓的事被父亲知道。

本来可以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安享天伦之乐,却因为曹丕心胸狭隘,猜疑嫉妒,导致了这出人间悲剧。

而甄宓的悲剧,又何尝不是曹丕的悲剧,曹叡的悲剧?

一见钟情的动心,10几年朝夕相伴的情深,却敌不过敏感猜疑留下的一地鸡毛,而父母的矛盾,又直接影响了儿子的三观和处世。

观古知今,以历史为镜,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珍惜所拥有的。

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多一份理解、体谅和信任,或许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悲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