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贺若敦,隋朝贺若弼,这对父子名将为何

本文聊聊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一对鲜卑族名将父子的故事,父亲叫贺若敦,儿子叫贺若弼。

贺若敦生前效力于西魏、北周两朝,以勇武闻名,尤善骑射,“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深得独孤信、宇文泰、杨忠等关陇权贵们的赏识。

贺若弼为北周、隋朝两朝大臣,文武双全,“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

父子二人皆当世名将,在南北朝至隋朝的那段乱世时期,为效力的王朝屡立功勋,都曾封公拜将,不负人生所学。

但贺若敦和贺若弼的人生结局却不怎么好,父子俩都被当权者赐死。

而他们被赐死的原因也都一样,就是没管好自己的嘴巴,发了牢骚,激怒了当权者,真是天生一对父子。

一:贺若敦发牢骚被赐死

北周保定五年(公元年),北周朝廷让贺若敦以中州刺史的身份镇守函谷关,这一任命让贺若敦相当不满。

根据史书记载,贺若敦不满的原因有二:

其一:北周武成二年末至保定元年初(公元年至年)时,贺若敦和独孤盛奉命率部攻略湘州,战后,贺若敦被免官。

当时,北周军队分兵两路,以独孤盛为主(主要率领水军),贺若敦为辅,对手是南陈大将侯瑱率领的军队。

这一仗北周败了,独孤盛一路大败而回,“(侯瑱)与盛战于西江口,大败盛军,虏其人马器械,不可胜数。”

贺若敦这一路在战场上没败,但他只有六千军队,独孤盛败退后,他也无力独自攻略湘州,因此,率军撤退。

可回朝后追究责任,独孤盛没啥事,贺若敦却被免除官职,“晋公(宇文)护以敦失地无功,除名为民。”

这是典型的拿背景小的背锅,独孤盛是关陇权贵家族出身,不好严惩,所以,掌权的宇文护只有委屈贺若敦了。

如果懂得北周的权力格局,贺若敦就应该知道,自己给关陇权贵背锅不会太吃亏。

事实上也是如此,他被免官后,仅过了一年,宇文护就继续对他委以重任,“保定二年,拜工部中大夫。寻出为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

可贺若敦却牢记此事,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兼以湘州之役,全军而反,不蒙旌赏,翻被除名,每怀怨怒。”

其二:北周朝廷让贺若敦以刺史的身份去镇守函谷关,他觉得官小了。

早在西魏的魏废帝时期,因权臣宇文泰的提拔,贺若敦的爵位就当到了公爵,且曾担任过骠骑大将军一职。

在北周时期,就在奉命镇守函谷关之前,他也是“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

毫无疑问,让他担任中州刺史并镇守函谷关,是贬斥任用,史书没有记载原因,但我个人认为,跟他经常抱怨在湘州之战后被免官有关。

且跟他同辈的军中同袍,当时大多都当上大将军,自己却只是个刺史,因此,他继续发牢骚抱怨,“敦恃功负气,顾其流辈皆为大将军,敦独未得”。

贺若敦不停发牢骚,终于激怒了掌权者宇文护,将贺若敦召回朝中赐死,“晋公护怒,遂征敦还,逼令自杀。时年四十九。”

二:贺若弼批评皇帝被杀

贺若敦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死,为了儿子贺若弼今后不会重蹈覆辙,死前特别叮嘱道:“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并且,贺若敦特意拿锥子刺儿子的舌头,希望以此让儿子牢记自己的教训,以后谨言慎行,“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但“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真是很适用在贺若敦和贺若弼这对父子身上。

贺若弼在此后的人生中,并没有吸取父亲的教训,也或者是时间久了,忘记了父亲当初的教训。

北周时期,贺若弼还记得父亲死前的警告,曾因谨慎言行躲过了一次高层权力争斗。

但到了隋朝时,因屡立军功而“进位上柱国,封爵宋国公,任右武候大将军”的贺若弼就本性复发了。

他在隋文帝杨坚执政时,就因嫌弃功劳大而官位小,而经常发牢骚,还因此被杨坚惩治过,并因此不再受到杨坚信用,《隋书·贺若弼传》中记载:

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后数年,下弼狱......公卿奏弼怨望,罪当死。上惜其功,于是除名为民。岁馀,复其爵位。上亦忌之,不复任使,然每宴赐,遇之甚厚。

此后,贺若弼并没有吸取教训,多次发出怨愤之言,但杨坚还比较大度,虽然不再重用贺若弼,可也没再惩治他,反而多次对其发出劝告,《北史·贺若弼传》中记载:

上数之曰:“人有性善行恶者,公之为恶,及与行俱。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昔在周朝,已教他兒子反,此心终不能改邪?”

杨坚的好意没有被贺若弼吸收,贺若弼也没有一丝改正,终于,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杨坚死后,隋炀帝杨广上位,他对贺若弼就更不待见了,“及炀帝嗣位,尤被疏忌。”

原因是,当初杨广以主帅的身份率领隋军灭南陈时,作为先锋的贺若弼得罪了杨广。

贺若弼当时为了跟同袍韩擒虎(唐初名将李靖的舅舅)争功,在攻打南陈国都及皇宫时,俩人都忘记了让领导杨广先进城领功劳。

他们双双抢在杨广之前,先破南陈国都,后破南陈皇宫,再抓南陈皇帝陈后主,立功立得不亦乐乎。

这种行为却激怒了杨广,“晋王以弼先期决战,违军命,于是以弼属吏。”差点要惩治贺若弼。

幸亏当时执政的是隋文帝杨坚,杨坚只在乎消灭南陈的结果,以贺若弼有功,对其免罪并重赏,杨广也只能认同。

但这颗不满的钉子却在杨广心里种下了,所以,杨广继位后,就非常不待见贺若弼。

隋大业三年(公元年),杨广北巡,他为了招待突厥可汗,特意做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宴饮的大帐,“时为大帐,下可坐数千人,召突厥启人可汗飨之。”

可贺若弼却在私下里批评杨广的炫耀之举,“弼以为太侈,与高颎、宇文弼等私议得失。”

他们的言论被人告发,让杨广知道了,杨广大怒,顺手将贺若弼、高颎、宇文弼一起诛杀了。

贺若弼死时已经64岁了,距离他父亲的死,过了足足42年,或许,因为时间太长,他早忘记了父亲贺若敦死前发出的警告。

三:结束语

贺若敦和贺若弼,父子两代名将,因同一原因获死。

他们都是功成名就后有了骄傲之心,且功名之心太强,总觉得自己获得的太少,希望获得更多。

这种心态在现代职场都不受领导待见,更不要说在古代的皇权制度下了。

贺若敦和贺若弼父子俩的死很可悲,但也不能更多的苛责他人,性格使然,即使不被当权者赐死,仕途的发展也终止了。

参考文献:《北史》《隋书》《周书》《陈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365.html